幾天前,地處北京中關村的佳訊飛鴻(300213,股吧)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商務專員周莉正式成為一名中共黨員。支部大會表決通過時,她一陣“小激動”,一如4年前剛從外企來到這家民營企業工作,入職第一個月就鄭重地遞交入黨申請書一樣。
中關村,這3個字在人們心里,早已超越了地域范疇,它已經成為科學和智慧、創新和超越的代名詞。這里,尖端技術很多,高端人才更多。正是在這里,像周莉這樣積極申請加入黨組織的,近年來呈持續上升態勢。數據顯示,僅在作為中關村核心區的海淀園,2002年度海淀園工委培養入黨積極分子65人、發展黨員28人,2012年度的數據則更新為871人和212人,分別是10年前的13.4倍和7.6倍。值得關注的是,這些人中85%是技術和管理骨干。
非公企業,入黨既不直接提升技術水平、管理能力,也無關職位晉升、薪酬上漲,是什么力量吸引如此多的高端人才競相靠攏黨組織?近日,記者帶著一連串的疑問走進中關村。
問一:
申請入黨是否為了利益?
“入黨是大家純粹的想法,不為官,不求財”
戴桂林是北京碧水源(300070,股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專職黨務人員,一見面,他就向記者講述自己幸福的“苦惱”,“常接到詢問能不能入黨的電話,現在光在我那兒擱著的入黨申請書就有30多份,可今年只能發展2名黨員,急死我了。”
“高端人才為什么積極申請入黨?”公司黨委委員鄭光鋒的回答坦率真誠,“在我們這,申請入黨就是追求優秀,而越是高端人才越追求優秀,高端人才申請入黨不正是人之常情嘛!”
2012年7月21日后,碧水源公司申請入黨人員較以往有一個明顯的“波峰”。戴桂林解釋,這是因為在“7·21”北京特大暴雨中,公司黨員再一次讓員工心生敬意。當晚,公司位于豐臺區的河西再生水廠項目部組織農民工參與搶險救災,自發救出被困群眾204人。項目經理、預備黨員鄧紅山談起當晚的經歷,略顯靦腆,“救援一直從晚上9點持續到第二天凌晨4點,水有6米多深,很急,車都被沖起來了,我們很可能被水沖走、被雜物撞傷,有的救援人員腳上都被扎出大血口子,但救援有條不紊。”說到這,戴桂林接過話來,“是我們項目部先動員起來,將務工人員集中劃成4組,進行分工,這是救援高效迅速的基礎。”“黨員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項目總監是黨員,生產經理是黨員,安全員是黨員,技術員是黨員……想想當時若沒有他們組織動員,救援人員多,效果并不見得好,反而可能自陷險境。”說到這兒,戴桂林有些激動。
佳訊飛鴻公司張海燕在成為軍品事業部經理4年后,做出一個重要決定,遞交入黨申請書。“我在工作中接觸到很多黨員,他們認真、嚴謹、奉獻,國家遇到重大事件,是黨員沖在前面;公司遇到什么困難,也是黨員沖在前面,他們傳遞的都是正能量。”她說,“作為公司的管理層,我希望把這種能量帶進團隊,感染他人。”
“這幾年高端人才入黨呈上升趨勢,主要在于公司員工看到黨員對企業的貢獻大,在企業的影響大。很多企業年底評優秀員工,3/4都是黨員。試想,如果黨員吊兒郎當,黨員還不如群眾,那么高端人才肯定不會有入黨愿望。”海淀園工委書記劉永水坦言。
北京天下圖數據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黨支部書記關鴻亮也有同感,“每次黨員轉正時我都很感動,在企業入黨不能給人封官升職漲薪水,入黨只是他們很純粹的想法,沒有功利摻雜其間,而恰恰是這種純粹格外有感染力。”
問二:
搞組織活動妨礙企業發展嗎?
“抓不抓黨建大不一樣,抓好了是強勁助力”
追求經濟效益是非公企業的首要目標,成立黨組織、發展黨員進而開展組織活動,會不會占用生產經營的時間,耗費公司的錢財?黨組織搞活動會阻礙了企業發展嗎?
記者注意到,在北京北斗星通(002151,股吧)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入口的顯眼處,擺放著“北京市社會領域創新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等一大批榮譽證書。這里不是政府機關,也不是國企,而只是一家民營企業。在這里,這些榮譽似乎不像技術專利那樣“真金白銀”,但同樣被企業看重,甚至能給公司帶來看不見的豐厚利潤。李學兵作為公司黨委常務副書記,是被專門引進的高端黨務人才,因為成績突出,被提拔為總裁辦公會成員,參與重大決策。他說這幾年做黨建工作,企業不僅獲得了很多榮譽,而且無形中增加了公司的可信度和美譽度。公司看重的,是通過黨建品牌提升公司的對外形象和獲取社會信任。“抓不抓黨建大不一樣,抓好了對企業發展有加速作用,抓得越好助力越強。”李學兵認為。
佳訊飛鴻公司董事長林菁,是海淀園工委的黨建之友,這一榮譽已連續了10年。他向記者講述了對黨組織的認識從空白到清晰的過程,“公司1995年成立時,我滿腦子考慮的都是怎么"活"下來,當時根本想不到要發展黨組織。直到2002年,公司有了一定的基礎,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就開始把黨建工作與企業文化結合起來,并成立了黨組織。”林菁認為,黨組織和黨員對處于穩定期、壯大期的企業有很大的裨益,“不是因為這是誰的要求,而是由于黨建對企業發展的幫助。公司員工有精神需求,特別是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智商高,在"北上廣"壓力這么大的情況下,是需要精神慰藉的,否則一旦遭遇困境就容易"崩潰",我們公司就有過這樣的例子。”林菁還向記者講述了一名員工因為失戀而郁郁寡歡,晚上跑回大學支帳篷,后來公司去學校“領人”的往事,“這件事發生后,我就深深地意識到要用黨組織這個載體對職工進行關懷,我們也把企業文化定位為"快樂工作、健康生活",黨組織已經和企業的經營管理融合為一體,它完全是一種內生力量,作用有時比科層組織更大。”
“中關村核心區的黨建工作已經從最初的不被理解、難獲支持,到現在變成很多企業的內在需要,這就是黨建工作生命力的基礎。”劉永水感言。
問三:
用傳統方式管理行不行?
“不創新無"路"可走,不服務"路"走不好”
在采訪中,記者深深感到,高端人才群體競相入黨局面的形成,與中關村科技園區一貫重視黨建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從健全基層黨組織入手,不斷擴大黨的組織覆蓋面和工作覆蓋面,實現了黨的工作全覆蓋和規模以上企業黨組織全覆蓋。
劉永水,在海淀園工委工作了24年,是工委成立之初的“元老”。他說,“園區工委成立以來,機構在變,職能在變,但對黨建工作的重視卻始終未變。”
隨著新經濟(310358,基金吧)組織的快速發展,黨建工作遇到不少新情況,和以往不同,非公企業黨組織不是與生俱來的,其活動時間和經費還需要額外保障;另外,黨組織的功能定位也不同于政府機關及國有企業,因為非公企業能否做大做強,并不由黨組織決定,而是取決于非公企業本身的經營管理。
“高新技術園區黨建,如果方式方法不創新,黨的工作就沒有出路。”劉永水說,“傳統黨建還要改革創新呢,何況高新技術園區的企業黨建?我們必須適應企業需求,靠創新打開局面,比如在考評黨組織上,原來就是我們考核,近幾年,方式變了,我們的權重只占30%,剩余的則是由企業黨員、職工群眾、企業管理層、黨組織自身和工委各職能部門來評定。黨組織是否優秀,更應該看企業的評價,特別是企業領導的評價。”
“不創新無"路"可走,不服務"路"走不好”,劉永水堅定地認為,“高新園區黨建,創新和服務是"車之兩輪",缺一不可。”他說,我們與非公企業不存在上下級隸屬關系,人、財、物我們都不管,我們是抱著一顆感恩的心和企業溝通,以我們真誠的態度和熱誠的服務讓企業認同我們的主張。“我們要讓企業負責人和黨員把我們工委當成"娘家",放松;不要當成"婆家",拘束!”劉永水形象地概括工委的職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