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企業家與貴陽市有關單位對接交流座談現場。
■題記
9月8日上午,中關村與貴陽正式簽訂框架合作協議。雙方合作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自此,全國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與全國第一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正式“牽手”,吹響了強強聯合的“雙示范”號角。
當日下午,在貴陽市政府的組織下,中關村企業家與貴陽市有關單位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創業生態系統構建、產業對接、科技金融、現代服務業成為了交流會上的熱點詞匯,在企業家唇齒間的碰撞中,一場跨區域的合作,正在從夢想逐漸變為現實。
面對貴陽市目前的產業基礎、政策環境,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白智勇、中關村發展集團董事長于軍、中關村企業家顧問委員會委員、文思海輝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淑寧等無不充滿信心,期盼雙方合作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在企業家眼中,貴陽這片“熱土”,不僅承載著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延伸的希望,更加承載著中國西部崛起的重任。而在思想火花的照耀下,中關村貴陽科技園的“產業藍圖”越發清晰,貴陽市經濟發展的未來走向也越發明確……
貴陽市與中關村管委會正式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與“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實現高位對接、協同創新和深度合作。
目前,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和國發〔2012〕2號文件的出臺,貴陽市在交通區位、產業基礎、生態、政策等方面的后發優勢不斷顯現。貴陽與中關村攜手合作,有利于創新驅動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高位對接,有利于自主創新體系與生態文明體系的有機結合,有利于“示范引領、輻射帶動”與“科學發展、同步小康”兩個歷史使命的融合推進。與此同時,貴陽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的目標,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的決心,推動綠色發展、轉型發展、升級發展的魄力,對于中關村及眾多科技型企業而言,也頗具借鑒意義。
目前,合作雙方工作的重點,應著眼營造良好的發展軟環境,共同樹立一個協同發展的新典范。省委常委、貴陽市委書記陳剛曾經提出,加快中關村實現科技創新和區域經濟大循環的發展思路。因此,貴陽與中關村試圖實現共贏,最關鍵的問題是雙方如何做優、做細、做實合作內容。我認為,中關村應站在全國發展大局和總體戰略的高度,與貴陽市在創業生態系統構建、產業對接、科技金融、現代服務業等方面,深度對接合作需求、優化資源配置、吸引創新要素集聚貴陽,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并找出一種具體可行的思路,促使企業項目在貴陽加快聚集,更好地參與到貴陽的經濟建設中來。
我相信,隨著合作雙方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產學研用合作、加強科技金融合作、開展人才互訪、建立交流合作機制,二者共同創造的價值將裂變式增長,并將在推進創新驅動、建設生態文明,開展協同創新、加快轉型升級中作出有益探索、創造成功經驗、實現雙贏發展。
白智勇(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副主任):
打造優良軟環境 樹立發展新典范
“網”是一個物理概念,涉及到信息的承載、傳送以及接收,其涉及面非常廣。
北京東方信聯科技有限公司主攻“駐地網”的建設,而通過引入“駐地網”,一座城市的社區、科技園區、醫院以及政府辦公大樓等市區范圍內的公共大樓都可以實現智能化控制。
今年,貴陽市已經獲批成為全國智慧城市的試點。“駐地網的引入,完全可以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切入點。”
智慧城市的建設涉及到兩個層次,第一層是政府的“智慧”,實現頂層管理的“智能”;第二層是“基礎”的智能,駐地也就是地方行政機關所在地,正是城市管理的細胞。而唯有讓細胞“智慧化”,這個城市才能擁有智慧的基礎。
目前,已經有好幾家建設智慧城市的相關企業與貴陽市達成了合作意向,貴陽市“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實際上已經不是問題,智慧城市的第一個層次,可以說貴陽市已經基本實現了。但是,智慧城市的第二個層次——“基礎”的智慧,還缺乏相應的技術基礎。
通過建設“駐地網”,貴陽市城市管理的“細胞”就可以實現智能化的管理系統。目前,我們公司已經與貴陽市的地方政府進行了探討,也希望能夠與貴陽市在這個領域開展合作。
韓大慶(北京東方信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駐地網”成為智慧城市建設切入點
“爽爽的貴陽”是全國著名的宜居城市。良好的氣候、豐富的自然資源,是貴陽先天的稟賦。縱觀全球前十名的宜居城市,氣候、自然資源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但最重要的還是能夠給居民提供高質量的居住環境。
高質量的居住環境,涉及到非常多的要素。這幾年來,貴陽市的經濟發展保持著較高的增速,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貴陽市已經積累了很多東西,那么下一步,就應該去思考,如何利用這些東西,真正地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我注意到,貴陽市有著良好的制造業基礎,而制造業與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大到汽車、電器,小到手機、衣服,都建立制造業發展的基礎之上。既然貴陽有著良好的產業基礎,就不應該放棄這一優勢。
中關村與貴陽“牽手”,有很大一部分合作涉及到制造業。貴陽市已經有了數控基地,也掌握了一部分世界一流的數控技術,制造業轉型的技術基礎是具備的。
利用好中關村的各項資源,讓貴陽實現制造業的整體提升,其實只是個時間問題,并不存在太大困難。“蛋糕”做大了,如何將“蛋糕”分給老百姓,是值得貴陽市思考的問題。
作為一個“宜居城市”,我們不能只停留在“氣候好、資源多”這個較淺的層面上,而應該以制造業的轉型,讓老百姓感受到城市的發展,真正感受到“宜居城市”的魅力。
陳淑寧(中關村企業家顧問委員會委員、文思海輝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
以制造業提升“宜居城市”層次
“碼”上看新聞
于軍(中關村發展集團董事長):
企業發展須有相應政策支持
雖然貴陽處于祖國的西南腹地,但其在電子信息、軟件集成服務、材料加工業等方面,有著良好的產業基礎,甚至相當一部分企業、項目能夠進入全國前列。
貴陽與中關村“牽手”后,在政策與服務上做出了相當的改進,為中關村的企業帶來了非常大的合作希望。中關村總共有包括上市的200多家企業在內的20000多家企業,在如此龐大的企業群中,有非常多業務對接點以及多種可選的商業合作模式,貴陽與中關村的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有相當多的經驗教訓可以實現互通。
今天,趙書記和企業家座談時,聯想集團董事長柳傳志說過,發展科技企業要經得起熬,要有足夠的耐性。中關村的發展,是先形成內在發展的動力,然后不斷吸入新鮮的血液和新的要素這樣一個循環發展的歷程。在中關村的發展歷程里,我們發現,在凝聚內在發展動力的過程中,需要促進發展的增量跟內在的存量進行不斷的互動,才能產生更好的效果。
科技企業的這一發展規律,也決定了其發展必須得有相應的政策支持。北京中關村的成長歷程,就是“政企合作”的一個成功樣板。政府為科技型企業搭建平臺、給予政策支持,企業通過政策扶持逐步成長,最終找到其在市場的立足之地。
我相信,隨著雙方合作的進一步推進,一定能加大科技要素聚集和整合力度,構建開放共享、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實現人才、資本、項目、技術的自由流通。未來,貴陽科技型企業將依托中關村,打通科技與產業之間的“最后一公里”,加快科技成果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產業化和市場化。
目前,貴陽市已經率先出臺了電子商務產業入駐貴陽的相關優惠政策,這也無疑給了所有企業家在貴陽發展更大的信心。未來,相關政策的出臺,將為企業帶來良好的發展環境,而貴陽市委、市政府的決心與毅力,則為所有中關村企業在貴陽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后盾。
“碼”上看新聞
回顧歷史,人們不難發現,東方泰坦是一家在中關村修煉近十年的企業。它歷經國家863核心技術計劃的磨礪,涉及遙感衛星數據監控數據服務的重要業務鍛煉,具備良好的市場競爭與科研創新能力。不過,即便是這樣一家有著核心技術的企業,也會在發展過程中遭遇瓶頸,面對越來越多的挑戰。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們的工作團隊發現,跟政府對接不足、對政策理解的不到位,將直接影響公司業績的提升。因此,我們認為,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有助于企業與政府間實現有效溝通,有利于各種政策的高效傳達。
我們如何破解這樣的難題?我想,今天貴陽市與中關村的合作,在某種程度上給出了答案。依靠這一良好的平臺,我們將與上、下游企業展開便捷的交流、合作。而與政府的良好溝通,則大大降低企業的管理成本,進而有足夠的精力從事科技研發。更重要的是,依靠這一平臺,我們能夠提高市場的活躍性,發現新興產業的潛在買家,進而實現技術與市場的真正對接。
我們公司看好西南市場的開發,更看好貴陽發展的潛力。因此我們要積極融入中關村貴陽科技園的發展,更好地整合各類發展要素,在未來的產業競爭中,與貴陽和中關村實現共贏。
倪金生(北京東方泰坦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提供優質平臺 護航企業發展
“碼”上看新聞
王幼君(北京握奇數據系統有限公司董事長):
希望貴陽為企業創新創造條件
與其他產業不同,高新技術產業往往需要比較長的投入期,而且,它往往需要其他產業作為支撐。這一特性,就要求地方政府在引入與布局高新技術產業之前,必須考慮到當地的產業基礎。
信息產業也好、金融產業也好,離開了相關的行業,是很難有生存空間的。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高新企業如果沒法“落地”,找到良好的結合點,就很難存活下來。
貴陽與中關村的“牽手”,涉及到項目、企業與行業之間的對接。對于中關村的企業而言,貴陽的競爭環境、競爭優勢以及壓力是必須事先了解的信息。只有讓企業家了解哪些產業是貴陽的優勢產業,哪些產業是貴陽的短板,才能實現企業之間的“優勢互補”或者“強強聯合”。
在中關村與貴陽對接之前,相關部門必須提前考慮到產業之間的關聯性,避免產業的重復布局,造成資源的無效配置。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根據貴陽市的產業發展狀況,有針對性地引進具備獨到性、創造性的企業,在拔高貴陽市優勢產業的同時,又打牢弱勢產業的基礎,實現產業與產業之間的聯合。
通過這種規劃先行的模式,能夠讓中關村的企業在最短時間內了解自身的生存空間,并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自己在市場中的定位,迅速地成長起來;與此同時,貴陽的本土企業也找到“對胃口”的合作伙伴,拓展其產業的發展空間,實現“雙贏”的目標。
劉泳(匯龍森國際企業孵化有限公司董事長):
規劃先行 找準產業發展方向
回到貴陽,百感交集。我并不是貴陽人,也不在貴陽生活。之所以用“回到”這個詞,那是因為20年前,自己和貴陽人民銀行的一次合作。當時,雙方共同研究出了用于支票驗證的數字簽名技術。但因為政府的管制和企業創新之間的矛盾,這項技術被“架空”了。再次回到貴陽,希望政府能盡量地創造條件,讓企業的創新能夠應用到具體的社會和經濟生活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