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教育模式越來越滯后于時代的發展,中關村三小以“學校3.0”為理念,率先探索未來學校新模式。那么未來學校到底什么樣,聽聽校長劉可欽怎么說。
(中關村三小新校區效果圖)
當前社會正從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快速翻轉,教育作為社會基石,如何迅速跟上信息時代的“步伐”?當傳統的教育方式與創新的人才需求錯位,我們如何創造 更優質、更個性化、更契合時代發展需求的教育?近日,新華網思客專訪了中關村三小校長劉可欽,她介紹了中關村三小在創新教育方面的一些探索和變革。
未來學校需要多元化的老師
信息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不再局限于課堂,通過互聯網他們可以獲得和老師一樣甚至比老師更充分的資源,“老師教的東西我們都知道了,我們要配合老師。”對于這種教育中出現的新尷尬,劉可欽表示“孩子很體貼老師,但是老師不能當老古董,否則會被淘汰。”
對于未來的教學方式和師生關系,劉可欽說,“未來的課堂當中,教師和學生的身份可能難以清晰地辨別,老師更多的是學習的促進者。”老師的職責也不再是單一的傳道授業,他們需要更多元化的身份,是師長,是伙伴,還是朋友。
所有家庭都希望孩子得到最好的、最優質的教育,劉可欽對此表示理解,同時她也指出,教育孩子不應該僅僅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情,尤其是在創新教育時代, “家長的親子教育非常重要,父母對孩子的陪伴是不可替代的。”另外,她鼓勵“跨代合作”,爺爺奶奶和孩子一起學習,大孩子和小孩子一起學習,她認為這樣的 學習方式更有效率。
“學校3.0”,混搭模式的挑戰者
創新教育需要的不是對傳統教育的修修補補,而是一場真正的“破壞性創新”,中關村三小正在推行的“學校3.0”教育變革就是這樣一場創新實踐。劉可欽 介紹,“我們新校區的空間就是三室一廳,放的是三個不同年級的班級,三個不同年級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大小孩子共同學習。”正是通過這樣的“混搭”,中關村 三小建立了以大帶小,大小互助的學習模式,劉可欽相信“孩子最好的老師是孩子。”
除了年級的“混搭”,學校3.0的理念還體現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混搭”上,傳統意義上的語文、數學等學科轉變為跨學科組合的“項目學習”,在項 目學習的過程中,不同學科教師圍繞主題制訂學習方案,讓學生完成跨學科的學習,“我們這么做也是為了不同類型孩子的長項發展和興趣愛好的提高,為因材施教 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可能。”劉可欽說。
云學校如何實現“互聯網+教育”?
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快,“互聯網+”的浪潮也已經開始席卷各行各業,教育行業如何實現自己的“互聯網+”?劉可欽介紹,中關村三小正在建設云學校和數碼學校,她特別強調,“我們要的不是數碼平臺,而是一個基于網絡和大數據背景下對老師教和學的真正支撐。”
在劉可欽看來,云學校和數碼學校將帶來兩個重要改變,一個是實現“地球村”的教育模式,通過“云學校,連接不同的資源和學校,在全球化背景下與各國孩 子成為鄰家小孩一起學習。”另一個是實現學校管理模式的升級,大數據可以記錄孩子的學習足跡和個人信用,分析學校的管理和老師的教學,“互聯網的技術下, 個人的信度和誠實更重要。”劉可欽說。
未來已經悄然逼近,在大部分人還渾然不覺的時候,中關村三小已經自我革命,率先變革,劉可欽說,“我們希望培養的學生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能成為有 能力,受歡迎的孩子。”而對于中國教育如何突破傳統,走向創新教育,劉可欽表示“空間、理念、路徑都有了,關鍵是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