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榜
相遇美好課程
本報“課程榜”暑期?
精心推出以下課程——
南京拉薩路小學:“智慧園”課程
北京中關村一小:融合課程
珠海市香洲區實驗學校:“創想城”課程
北京市十一學校:“選課走班”課程模式
山西省實驗中學:校本課程體系建設
蘇州市第十中學:數字化閱讀課程
中國教師報微信公眾平臺近期將陸續聚焦這些課程,敬請關注!本期推出北京中關村一小“融合課程”。
關于上述課程的更多詳細內容,請閱讀8月10日出版的第628期中國教師報“課程榜”?
課程榜之北京中關村一小
將多個學科融合為一本教材,一個班級由兩位教師包班教學。在北京市中關村第一小學,一場新的課程改革正悄然展開,這是一次回歸本原、回歸傳統的嘗試,它讓我們看到了小學教育的“另一種可能” 。
課程現場
小學教育的“另一種可能”
“我教了20年數學,聽說要教融合課程,心里真有點打鼓。”教師滕超說。
“傳統教學環境讓人感覺很壓抑,讀過雷夫的《第56號教室的奇跡》,夢想擁有這樣一間教室,現在機會來了。”教師邊穎說。
“我很適合教融合課程,數學教師出身,現在教語文,中間還教過科學、體育,音樂我也不差。”教師于振華說。
兩年前,在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一小學,一場被稱為“融合課程”的新實驗在學校一年級悄悄展開了,這3位教師就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簡單地說,融合課程就是將所有學科內容整合成一本教材,不分科教學。每個學生只有一本教材,每個班級由兩至三位教師包班教學。
新學生、新教材、新教學方式,面對全新的一切,教師們忐忑、激動、期待……
兩年過去了,這項實驗如何改變著學校,又如何影響著這些教師和學生?
把整個世界當教材
兩年前上的第一節融合課程,邊穎至今記憶猶新。
“與以往最大的不同,是我與搭班的杜新元老師同時進教室,同上一節課。”邊穎介紹說。那節課的主題是“鵝”,孩子們學習古詩《鵝》,通過數鵝學習5以內的加減法,又學習了關于鵝的知識。
課的容量很大,短短一節課融入語文、數學、科學、音樂等學科元素。“但教起來一點不累,我與杜老師根據分工輪流上場。”邊穎說。
學生人手一本的教材《金葵花樂園》,是學校教師編寫的,繪本融入了多學科內容,也融入了中關村一小的校園文化。
“這樣的課程能夠幫助孩子們更自然、更舒適地完成幼小銜接。”中關村一小副校長屈文霞說。繪本式教材、活動式教學,還有經過改造后更舒適的教室,都讓孩子們很喜歡。
但對教師來說,每個改變都會帶來新挑戰,起初他們更多感受到的是不適應。
“備課時很糾結,這節課內容是數學多一點,還是語文多一點?多學科融合在一起,學習目標怎么定?”邊穎曾很困惑。
“雖然上的是融合課,但總是不自覺地把教學目標引向數學。”滕超附和說。
“我教的融合課就像一個小人,頭大身子小,腿細胳膊粗,特別不協調、不舒服。”起初自認為很適應融合課程的于振華也反思說。
看得出來,對融合課程而言,難的不是把多門學科融進一本教材,而是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和行為。
在中關村一小,校長劉暢一直主張要基于兒童立場去設計課程、理解教育,這也是她決心開展融合課程實驗的初衷。
什么是兒童立場?在融合課程這一新模式下,教師慢慢地領悟到,“最初以為是課程適應我,后來覺得是我要適應課程,現在明白了,無論我還是課程,都要適應孩子”,于振華的話耐人尋味。
困惑著,摸索著,教師們慢慢地開竅了。
“現在,我感覺很自由,教學活動完全根據學生需要設計,可以是一節課,也可以是一小時甚至半天。”滕超說;顒又,孩子們需要上廁所,領一張方便卡悄悄出去,回來后接著學。
從兒童立場出發,教師們慢慢地敢于打破傳統教育的條條框框。
“起初就是按照教材教,后來發現,生活中許多東西都可以當作教材。”滕超興奮地說。
有這樣一件事,鮮明 地體現了教師教材觀的變化。冬日的一天,下大雪。課上,孩子們的眼睛不時瞟向窗外。一下課,他們迫不及待地跑到雪地上嬉鬧?吹酱饲榇司,邊穎心念一動: 這不就是最好的教材嗎?于是,下午的課,主題就變成了“雪”,師生一起剪雪花、畫雪花,寫出一首首贊美雪的小詩……
只有這時,教師們才真正懂得了劉暢常說的那句話:“不要只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把整個世界變成教材。”
成為“完整”的教師
如今,走進滕超的教室,墻壁上寫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8個大字,下面是一張中國地圖、一張世界地圖。
每年假期結束,孩子們回到學校,滕超總會讓他們分享假期去過的地方、看過的美景及收獲。凡是孩子們去過的地方,他就在地圖上標出來,貼一朵葵花,寫上孩子的名字。兩年下來,地圖上已開滿葵花。
“你很難想象,這樣有人文性的教育,是一位數學教師做的。”屈文霞贊許說。
伴隨融合課程的開展,一些更內在的變化在教師身上發生。
“剛教融合課程時,最擔心的是其他學科的內容教不了。”邊穎說。教同一個班的兩至三位教師,雖然使用同一本教材,但教學中會有所分工。
“我負責教數學、科學、音樂、美術等學科元素的內容,可我畫畫,唱歌都不行,這可咋辦?”滕超挺犯愁。
這的確是一個大問題。在實施融合課程的背景下,“數學是體育老師教出來的”不再是段子,而是現實。如此一來,學校該怎樣保證教學質量?
“我們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培訓和研修機制。”屈文霞說。
從教材編寫開始,學校組建了一支由各學科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和高級職稱教師組成的融合課程團隊。
每年寒暑假,融合課程教學團隊都進行集中研修。新進入實驗的教師要接受從理念到實操的系統培訓;不同學科的教師坐在一起,共同研備每一單元該怎么上;由各學科骨干教師為其他學科教師做培訓,彌補學科知識上的短板……
“此外,融合課程團隊每周都有集中教研。”屈文霞說,“或者某學科的專業教師培訓非專業教師,或者不同學科教師一起說課,或者分享融合課程的成功案例。”
這樣的“融合教研”,催生出一種相互欣賞、相互幫助、相互信任的教師文化。
“只要教學中發現問題,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研討。”邊穎說。教融合課程的教師只要碰到一塊,仿佛有說不完的話題。
“過去只關注自己的學科,現在才發現,其他學科教學有許多好方法。”滕超說。
一起包班的教師既有分工又有配合,目標一致,相互補臺,情誼格外深厚,教師們有一個形象的說法,“不是姐妹勝似姐妹,不是夫妻勝似夫妻”。
“看到融合課程團隊的氛圍這么融洽,其他教師都很羨慕,紛紛要求加入。”屈文霞告訴記者。
變化不僅僅于此,當教師們打開學科藩籬,在更開闊的視角下關注教育教學,他們變得開放了、寬容了、大氣了。
“融合課程給了我一個新的視角去認識學生。”于振華說,“以前常說要蹲下來看孩子,實際上,你必須要變成孩子,你就是孩子。”
孩子們眼里的“核心素養”
不久前的期末,孩子們經歷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考試”。所謂的考試,是指融合課程的評價闖關周
對此,孩子們毫不緊張,反倒充滿期待。今年的評價闖關采用小組游戲的形式,學生人手一本闖關手冊,闖過一關就蓋一個葵花印章。
其中一關的題目是“奇妙的紙”,每個小組一張A4紙,看哪個小組用這張紙剪出的紙條最長。孩子們一起商量辦法、動手操作,有人抻紙條,有人測量,有人記錄……
接下來一關更有創意:用剛剪的紙條,表現一個四字成語或一句古詩。“這個題目有難度!”于振華是這一關的評委,暗自替孩子們捏一把汗。
出乎意料,這道題在孩子們眼里根本不算事兒。一組學生把紙條豎著貼起來,命名為“飛流直下三千尺”;還有一組學生把紙條在地上隨便一擺,就是成語“七扭八歪”。“腦洞大開”的表現方式,讓教師們為之贊嘆。
游戲闖關結束,滕超問孩子們:“參加這樣的考試有什么感受?”
孩子們爭先恐后地發言,滕超把他們說的中心詞都寫在黑板上——快樂、自信、創新、全能……
這是孩子們對考試的感受,也是教育者通過融合課程希望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
其實,兩年多的融合課程實驗,始終伴隨著各種擔心、質疑乃至批評。
從設計融合課程開始,劉暢就提出,必須進行風險評估。通過專家座談、教師研討、家長調研,學校廣泛聽取意見,把能想到的風險都羅列出來,一一思考應對策略。
“學校尤其重視家長意見,不斷與家長交流。”屈文霞說。孩子還沒入學,他們就聯系“準家長”,召開座談會。教材草本一出來,先印發給家長代表提意見。每年開學前都召開家長說明會,學年末發放家長教師調查問卷,并定期請專家到校對融合課程進行評估。
因為這樣細致的工作,家長們對融合課程越來越理解、支持、信任。
說到底,家長的擔心與懷疑,歸為一點就是融合課程是否影響教學質量。
“一開始我們也擔心,作為教師,我們比家長想得更細致。”于振華說,“比如,融合課程的活動式教學,會不會影響孩子們的習慣養成等。”
兩年下來,于振華打消了顧慮。融合課程的課堂秩序看似很亂,但在她眼里卻是“形散而神不散”。“每次活動開始,孩子們就會奔向各自的學習伙伴,都很清楚自己要學什么。”
也有人懷疑,過多的活動教學,會不會影響孩子們基礎知識的掌握?
“完全不會,我們的 復習課也是用融合的方式進行。”滕超說。比如,上完“秋天”這一單元,便與搭班的張春萍老師設計了一次半日活動,學生們用學過的詞語、詩句描述秋天,創作 贊美秋天的詩,一起唱秋天的歌,探究秋天樹葉為何變色,從樹葉的形狀了解對稱圖形……最后,他們把學習成果結集,動手編成一本書。“每個單元學完了,我們 就用這種方式復習。”滕超說。
因為這樣的切身實踐和感受,教師們堅定地認為,融合課程滋養的孩子,能力更強,發展后勁更大。
“孩子們更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更善于合作、熱愛學習,也更加自信,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生活。融合課程給孩子的這些素養,一定會影響他們更長遠的發展。”邊穎說。
心中的課程
從兒童出發創造課程
商紅領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一小學教學副校長
學校課程建設的原點 和動力,是滿足學生成長與發展需要。把兒童當作兒童來看待,把兒童當作成長中的人來引導,把兒童當作社會中的人來培養,把兒童當作完整的人來尊重,是中關 村第一小學基于兒童立場的課程構建的核心。多年來,我們始終以兒童立場、學生需要作為課程構建、調整和優化的根本依據。
中關村一小的融合課 程實踐,正是從兒童立場出發,嘗試解決課程與兒童之間復雜關系的一種基于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探索與嘗試。孩子們每天經歷的是完整的生活,他們通過活動、 游戲、模仿感知世界,獲得成長。特別是一年級的孩子們,雖然經歷了學前到小學的跨越,但他們的身心發展并沒有明顯的分界點。此時,如果強行施以過細的分科 教學,無疑會人為割裂學生的完整生活,阻礙學生對于事物的整體感知。同時,分科教學頻繁更換教師也可能造成學生適應慢、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等問題,不利于 一年級新生順利度過幼小銜接期。而幼小銜接的不暢,很容易導致學生對小學生活產生不適甚至抵觸,進而對學生的終身成長造成不良影響。
基于以上思考,在借 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和學校多年小初銜接探索的基礎上,中關村一小于2014年在低年級開始了融合課程的實踐探索。具體來說,我們立足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水 平,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和成長環境,打破學科壁壘,以主題單元形式將國家課程內容有機融合,并以主題學習和項目研究的方式展開學習活動,在學習活動中充分發 揮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引領作用,在活動中展現人類歷史文化成果對學生成長的意義,在活動中體現學生作為活動主體的存在意義,在活動中引導學生發現最適合自己 的學習、思維、表達方式,為學生適應并喜歡小學生活搭建“腳手架”。同時,學校以融合課程為切入點,在學校管理、課程教學改革、教師專業發展、課程資源開 發等方面全方位跟進,從更為系統、長遠的視角考量學校的課程建設。
經過兩年多的探索與 實踐,我們看到,無論學生還是教師,都在融合課程中發生著悄然而顯著的改變。融合課程不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簡單的教與學,而是師生圍繞研究主題的一種課程創 生活動。在融合課程中,學生自身已經成為重要的課程資源,成為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支撐。我們對2015-2016年度參與低年級融合課程的教師進行調 查,結果顯示,在教師看來,81.82%的學生提升了學習興趣,66.67%的學生提升了想象力和創造力,51.52%的學生提升了操作能力;與此同 時,93.94%的教師認為自己對學生的了解更加全面、深入,93.94%的教師認為自己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60.61%的教師認為自己的創新意識得 到了增強,這就是教學相長?梢哉f,融合課程是我校師生實現自主成長,成為“最好的我”的重要契機。
這一切僅僅是開始。 參與融合課程的教師們在嘗試、摸索、實踐中創造著課程,每一節課都是師生共同創造的“第一次”,都飽含著最新鮮的教學經驗。兩年來取得的豐碩成果和經驗, 堅定了我們繼續進行融合課程改革的信念與決心。我們也深知,唯有繼承經驗,不斷創新,才能在融合課程改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穩。
專家推薦
為學生搭建起“腳手架”
郭華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中關村一小的融合課程,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與理論意義。它自覺從課程入手,解決幼小銜接的種種問題,并以課程改革帶動學校管理、教育教學的全方位跟進,為低段兒童提供了適合的、安全的學習環境,為學生適應并喜歡小學生活搭建起“腳手架”。
融合課程的實施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學生自信、快樂,熱愛學習、想象力豐富;培養了一批全能型教師,為小學教師的成長和培養提供了有益借鑒;喚醒家長重新理解兒童的學習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