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茶點資料圖,玻璃柜臺和糕點擺放的方式帶著計劃經濟時期的特征。 |
改造中的中關村茶點外部。本報記者 于麗爽攝 |
在北四環輔路邊的中關村一街里,有一家不起眼的糕點店——中關村茶點,1957年4月開張,是郭沫若提議,北京市政府支持創辦的。當時,請來天津大磨坊主廚景德旺負責設計品種和技術,錢三強等老科學家是這里的常客。老店前店后廠,手工制作,真材實料,顧客換了一撥又一撥,員工退休了一茬又一茬,唯一不變的,是堅持了60年的老味道。
從上周開始,中關村茶點進行內部改造。“以前生意冷清的時候,把柜臺搬到北面里間,南面正門進來這間出租了。現在,再搬回去,還和當初剛開業的時候一樣。”總經理殷京生一邊整理倉庫里的老物件一邊告訴記者。當年的咖啡杯至今還能用,但一些蛋糕模具、托盤已經老化,只能扔了。重新整理過后,中關村茶點將于本周末繼續營業,為食客續上記憶里的香甜味道。
科學家的會所
1957年,中科院北區建起來了,住的全是中科院各院所的專家們,為了給住宅區做配套,在中關村一街路口建起了一串便民設施:餐廳、菜店、糧店、副食店、書店等。在糧店和書店對面,還有一家西點店——中關村茶點。
那年月,窩頭都不管夠,怎么會想起建西點店?
“這還是中科院第一任院長郭沫若親自向北京市政府請示建設的。”現任中關村茶點總經理殷京生告訴記者。當時,中科院有大量外國專家和留學歸來的科學家們,考慮到他們的飲食習慣,郭沫若向北京市政府申請建設西點店。
資料顯示,1957年,歸國海外學人有3000多人,中科院233位學部委員即后來的院士,有三分之二是歸國的海外學人。上世紀50年代,中科院還有大量蘇聯專家。為服務好這些專家,建西點店也就不足為奇了。
經市政府研究決定,由北京服務事業管理局負責籌建,市局抽調技術人員,科學院西郊辦事處解決營業場地。1957年4月,茶點部營業,開設在中關村18號樓即福利樓里,有各式西點、冷熱飲,并設有茶座。茶點部開業,為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舒適的休息、交流場所。
“一開始不對外營業。聽老師傅們說,當時郭沫若經常請一些科學家、外籍友人到這里,品嘗西點。有點兒像今天的會所,當時是 科學家的會所 。”殷京生笑著說。
黃油都是特批的
為確保口味正宗,郭沫若親自點名,把天津大磨坊主廚景德旺請到北京,主持這家西點店的工作,包括設計品種、帶徒弟傳授技術。
“我師爺開始在全國政協工作過一段時間,專門給老領導做西點。老人家可厲害著呢,擅長制作德國、法國、意大利、俄國等七八個國家的點心和面包,還會做巧克力,酒心的也會做,還有奶糖。”殷京生說,師爺做的糖花籃還在北京市西點大賽上獲過獎。
那個年代,物資稀缺,做西點也不是那么容易。“用的黃油都是特批的。先得海淀區批,再去北京市蓋章,然后去大紅門那兒的一個冷庫提貨。”殷京生回憶。那個時候,中關村茶點還供應牛奶,“一早上給送到小區門口,專用的裝奶的那個大桶,我們給拉到店里,煮開了,放在門口賣。”
1978年,插隊回來的殷京生被分配到中關村茶點店,當時店里有30來個員工,能生產八九十個品種的各類西點。
“剛來就添煤撮爐灰,后來老師傅們做,我在旁邊站著瞧著,打個下手,慢慢就學會了。”殷京生回憶。
中關村茶點的精髓,是用料和工藝。盡管在裝修改造,但走進店里,還是能聞到濃濃的香甜的奶油味。
“我們的奶油,開始都是新西蘭進口的,后來國產奶油質量上來了,換成國產的。保證貨真價實,不摻任何東西,半點兒假沒有。你吃過我們這個,再吃外面的,一對比,就知道哪些摻假了哪些沒摻。”殷京生底氣十足。
料足,工藝也好。“我們這兒沒機械,都是純手工制作,點心、蛋糕都是。”殷京生介紹,點心面怕揉,揉大了面抽筋,揉小了散了,這是個技術活。
面包制作更復雜。都是用啤酒花發面,不是酵母。頭一天傍晚5點就開始接面肥,夜里11點繼續接,凌晨2點還有一遍,到早上6點才開始和面,8點開始做面包。用這種工藝做出來的面包,口味最地道。
錢三強愛吃蘋果派
店里的會計兼售貨員劉菊翠還清楚記得,不少中科院的老專家都是這里的常客。上世紀80年代,經常能看見錢三強來這兒買點心。“很不起眼,穿著中山裝,戴著藍帽子,拄著拐棍,就一個人來,買了就走。”劉菊翠說。錢老最愛吃蘋果派。核物理學家何澤慧喜歡吃黃油咸條、蘋果派和咖喱角,開始自己來,后來走不動了,就讓兒子、兒媳來買。“有的老專家坐專車來的,自己買一份,總是給司機也買一份。”劉菊翠說。老科學家們平易近人,讓店員們印象深刻。
不但中科院的專家,附近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八大高校的老師和留學生們,也是這里的常客。
一次,一位專家出國回來,告訴中關村茶點的師傅們,在法國的雜志上,看到介紹中關村茶點的文章了。原來,一位法國專家來到北京,吃過中關村茶點的糕點后,回國撰寫文章說,沒想到在北京,能吃到口味這么正宗的法國糕點。
老莫的蛋糕,新僑三寶樂的面包,中關村的西點。在那個年代,中關村茶點曾是聞名京城的西點代表。不僅專家們愛吃,普通市民也愛這正宗的味道。中關村茶點是在附近長大的孩子們記憶里揮之不去的美味。
“放學了就愛來這兒排隊買點心。黃油咸條、牛角卷、黃油餅、核桃酥、蝴蝶酥,都好吃。”在中關村地區生活的市民張奕說。尤其是奶油蛋糕,用料特別足,都放冰箱里,一見冷就硬了,咬一口就留下牙印兒。
重新俘獲年輕人的胃
1990年到2000年前后,中關村茶點門庭日漸冷落。“老顧客搬的搬沒的沒,再加上新式西點店遍地開花,買賣就更不好做了。”殷京生記得。即便如此,中關村茶點也不曾想過改變口味,迎合市場的變化。“改了,那就不是中關村茶點了。”
2010年以后,顧客又慢慢多了起來。“一些人來尋找老味道,就找到我們這兒來了。”殷京生說。
走進店里,柜臺是老式的,貨架是老式的,連稱重的秤都是用秤砣那種,售貨員記賬,一支筆一個本就夠了。拒絕電子化,成了中關村茶點的一大特色。另一大特色是售貨員說話“惜字如金”。“來我們這兒的都是熟客,不廢話,買完了拿起來就走。”殷京生說,正因為如此,員工慢慢養成了這樣的習慣。
盡管再度紅火,但殷京生有自己的隱憂。
“現在店里就剩6個老伙計了,5個師傅,一個售貨員兼會計。平均年齡都在60歲上下。”殷京生告訴記者,外地年輕人留不住,北京當地年輕人沒人愿意學這個,中關村茶點面臨后繼無人的難題。鼎盛時期,店里能做八九十種糕點,如今只能做二三十種,除了點心和蛋糕以外,工藝復雜的面包已經很多年都不做了,缺人手。“我現在怕宣傳,來的人多了,我們供應不上。”殷京生很是無奈。
“作為地區的老字號,我們正在想辦法,希望幫助中關村茶點能長久發展下去,包括和社區合作開展體驗活動,在年輕人中找徒弟,來傳承這門手藝等等。”中關村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