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為聚集中關村科技產業優勢,促進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由中國農科院等多家單位發起的北京中關村農業生物技術產業聯盟在京成立。業內人士表示,聯盟的成立將進一步完善中關村的高新技術產業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支撐,有助于不斷構建自主創新的體系,有力地推動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的研究和轉化。
2月上旬,中國農科院、中國農大、中科院、大北農科技集團等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了北京中關村農業生物技術產業聯盟。該聯盟旨在聚集中關村科技產業優勢,進一步促進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會上形成共識:農業生物技術作為我國高新技術領域與國外差距最小的優勢領域,這一產業必將在中關村崛起。北京市海淀區副區長于軍表示,聯盟的成立對于都市農業的發展、企業結構的調整和創新型國家的建立都具有重要意義,它進一步加強了中關村的高新技術產業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支撐,有助于不斷構建自主創新的體系。
產業聯盟崛起中關村
“目前,仍是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世界糧食生產,它們的玉米、水稻、大豆等糧食作物的生產水平在世界處于領先地位。如果中國不能培育自己的品種,就得向發達國家交納使用費,生產上就沒有競爭力。我們成立聯盟,將分散的農業生物技術研究資源和產業化資源進行整合,可以縮短生產周期,降低成本。”談及聯盟成立的原因,聯盟秘書長、大北農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宋維平表示,2006年初,由大北農集團、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協會、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等聯合發起,開始了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協會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分會成立的籌備工作。首批加入協會的會員單位有70多家。
據了解,近年來,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已經開始從跟蹤仿制到自主創新的轉變,從實驗室探索到產業化的轉變,從單項技術突破到整體協調發展的轉變。在雜交育種技術、基因技術等領域均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中關村地區更擁有全球最為密集的農業生物技術研究資源。在研究創新和技術支撐方面,聚集了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等頂尖研究機構;在成果轉化實體方面,匯集了大北農集團、奧瑞金種業、中牧股份等知名企業,這些企業無論從數量、規模還是承擔的各級農業生物技術計劃項目在全球都處于領先水平;在產業政策方面,可享受中關村科技園區優惠政策和農業產業相關政策。諸多優勢條件的具備,為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在中關村園區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宋維平對聯盟的發展充滿信心,他告訴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2007年,該聯盟將建立“產業聯盟網站”,組建“中關村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專家委員會”,并定期召開論壇,探討農業技術產業發展途徑,爭取相關政策和資金支持,力爭2007年確定1至3個農業生物技術“產學研合作項目”。
大北農集團董事長邵根伙表示,聯盟的成立,將建立一個立足中關村、輻射全球市場的集技術成果轉化、人才交流與培訓、投融資體系建設和產品推廣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協會將在有關領導部門的領導下,協助政府研究制訂進一步推動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促進成員單位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進而全面提升中關村農業生物產業核心競爭力。
聯盟推進產學研相結合
目前,我國農業生物技術整體水平在發展中國家中處于領先地位,一些領域已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國內從事涉及農業生物技術的機構已超過200家,研發隊伍達萬余人。到2006年12月,我國共受理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申請超過1044項,批準超過777項。
中國科學院生物局局長朱楨表示,通過多年不懈的努力,中國科學院在農業作物方面和農業動物的測序方面取得了非常明顯的進展,建立了國家級實驗室和部門重點實驗室,成立了現代農業創新基地。今后 該院將繼續加強技術方面的研究,在我國上游發揮出引領的作用,在中游和下游將密切地與農業單位、涉農單位、育種單位、企業家一起合作,同時形成我國的農業創新技術。
宋維平表示,大北農集團成立伊始,就致力于以高科技發展中國農業事業,主要從事科技飼料、種子、動物保健和植物保護等業務。動物營養產業是大北農的基礎產業,現已發展成為業界知名品牌。2002年9月,在大北農科技產業園建設了年產預混料12萬噸的標準化廠房,成為亞洲最大、水平最先進的預混料生產基地。該集團還專注經營大田作物(特別是糧食作物)種子業務,目前已形成居國內領先水平(其中水稻育種國際領先)的技術創新體系。此外,大北農始終保持與科研機構的良好合作關系,通過大量委托及合作研究、設立大北農科技獎勵、協助進行知識產權管理等方式共同規范科技成果的市場行為。
中國工程院院士范云六表示,農業生物技術發展及產業化是各國政府討論的焦點,紛紛投以巨資增強研發力量,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物技術發展面臨著空前未有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嚴峻挑戰。我們必須在戰略的高度上從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角度,整合國內外農業生物技術的優勢資源。大力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