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低迷、國內轉型升級壓力加劇的大環境下,北京科技型企業創新創業的動力強勁。記者調研了解到,中關村園區獲批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兩年來,一區十園內超過15000家中小微企業呈現逆勢上揚的發展勢頭。不過,企業創業升級瓶頸也呈現多元化狀況,政府須加大政策創新力度。
現象:利潤貢獻力增長快 創新能力超大企業
據中關村園區管委會今年8月份完成的一項統計報告,2010年中關村一區十園內中小微型科技企業共計15337家,占總數的97.6%,其中小型和微型科技企業分別為6406家和7691家。記者調研了解到,當前中關村中小微企業發展表現出三個特點:
首先,經濟增長貢獻力大。據統計,中小微型科技企業對2010年中關村園區總收入和稅收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8.9%和32.5%。2010年中關村中小微企業實現利潤635.5億元,同比增長28.9%,增幅高于園區整體水平13.2個百分點,對園區利潤增長的貢獻率達80.7%。
其次,企業發展競爭力強。截至2010年底,中關村中小微企業中上市公司共計104家,占園區上市公司總數的59.4%。目前,園區123家第一批“十百千工程”(全球影響力企業培養計劃)重點培育企業中,中小微企業占42.3%;園區525家“瞪羚計劃”(高成長企業培養計劃)重點培育企業中,中小微企業占83.2%。中小微企業已經成為中關村發展的主力軍。
第三,科技創新產出比重高。中小微企業是中關村自主創新的主體,2010年,中小微企業科技活動人員18萬人,企業內部科技活動經費支出268.4億元,分別占園區的58.5%和48.9%;科技活動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和科技活動經費投入強度(企業內部科技活動經費支出占總收入比重)分別為27.7%和3.7%,均高于園區整體水平;中小微企業專利申請數和授權數分別占園區56.6%和63.2%;技術收入和新產品銷售收入分別占園區的42%和52.9%。
2011年1-8月,在國內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連續上調、企業整體融資難度加大的情況下,中關村企業投資力度不減,內部科技活動經費支出357.8億元,同比增長20.5%,超過園區總收入增速約3.8個百分點,其中廣大中小微企業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原因:創業要素聚集 發展信心高漲
受近兩年國際經濟形勢低迷,特別是今年以來人民幣對外升值等因素的影響,全國一些地區和一些行業中小微企業發展陷入困境。記者近期調研發現,在科技型中小微企業云集的中關村卻呈現另一番景象。
2011年上半年,包括國電清新、奇虎360、人人網、網秦等在內的15家中關村企業在境內外上市,已公開發行企業融資120多億元。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關村企業在美國上市數量屢超硅谷,而國內創業板的開通,也進一步加快了“中關村板塊”在境內資本市場崛起的速度。截至2011年10月底,中關村上市公司總數達到195家,其中境外78家,境內117家,融資額合計超1800億元。
中關村園區管委會主任郭洪告訴記者,高科技上市公司大量涌現,顯示出中關村已經聚集了豐富的技術、資金、人才等創業要素,這對于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首先,融資便利。2011年1-9月,北京銀行等14家商業銀行在中關村設立的信貸專營機構和特色支行共發放貸款265億元;專門針對科技創業企業服務的中關村科技擔保公司新增擔保業務1486項,新增擔保額93.16億元,同比增長27%;中關村小額貸款公司新增貸款169筆,放款金額9.44億元。
中關村是中國科技資源最密集的地區,近年來,隨著擔保、質押、信用貸款等多項科技金融創新的突破,圍繞高科技創業特點培育的中關村創業融資環境日漸成熟。
隨著上市公司的大量出現,民間創業投資的熱情也被大大激發。目前活躍在中關村的創投機構已有100多家,管理的資金規模約200多億美元。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中關村新增上市企業39家,其中有33家獲得過股權投資的支持,披露的投資金額約208億元人民幣(折合),占全國投資總額的28%,是2009年72.4億元人民幣(折合)的2.9倍。
其次,人才匯集。在2009年3月獲批建設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之后,中關村在全國首先提出建設人才特區,在全球范圍內招商引智。截至2011年6月,北京地區共引進“千人計劃”入選專家311人,其中約80%在中關村。
除了吸引海外精英回國創業,中關村還根據國務院批復要求,在中關村園區范圍內的院所轉制企業及國有高新技術企業中,對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實施多種形式的股權激勵,激發本土人才創新活力。
建議:創業瓶頸多元化 支持政策需創新
記者在與中關村多位企業家、創業園負責人交流時了解到,一家科技型創業企業的發展壯大,不僅要解決資金瓶頸,還要經歷技術、營銷、管理、戰略、倫理、文化等不同階段的考驗。任何一環沒有解決好都可能給企業帶來災難,企業的創業瓶頸日益多元化。
位于北京青年創業園石景山園的北京桌尚奕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正2008年退伍進入桌面游戲行業,依靠經銷三國殺等桌面游戲產品起家,目前已經擁有兩家公司,一個月的收入規模在30萬元左右。
王正說:“桌游在國外就像出版物一樣普遍,而在中國還是新事物,在年輕人中有很大的市場。但由于我退伍后戶口回到河南老家,在北京創業無法享受相關退伍軍人的支持政策,而且不能買房,也無法向銀行抵押貸款,公司擴大發展最大的困難就是融資問題。”
與王正同在石景山青年創業園的北京北科億力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霍守峰則為錢太多而煩惱。北科億力從事煉鋼廠高爐安全清潔診斷服務,由于公司原有管理團隊市場意識薄弱,公司成立3年來,年銷售額一直徘徊在200萬元。今年上半年一位擅長市場開發的管理者加盟后,公司銷售額在一兩個月內上升到2000多萬元,增長10倍,利潤增長上千倍。
霍守峰告訴記者,現在公司并不缺錢,卻開始為錢太多而煩惱。“從年收入200萬元一下子到2000萬元,我感覺相當于從嬰兒一下子變成成人,最容易缺鈣。我作為總經理的管理素質需要提高,公司在未來一年內要完成整體架構的調整,這些都是巨大挑戰。”
北京青年創業園石景山園執行經理劉剛說,不同的科技創業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其發展瓶頸千差萬別。一般來說,微型企業最主要的困難是找到一個市場讓自己能先活下來;而中小型企業由于高速成長,對融資會有持續需求,但同時相關的管理能力和發展戰略的提升也很關鍵。因此,在幫助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發展時不能一刀切,應加強政策創新力度,比如不能局限在融資支持,還應該注重創業文化教育和成功人士指導的力度。
采訪中,一些中小微企業人士還提出,國家有很多對中小企業的支持政策,但相關宣傳和傳播渠道非常分散,而創業者大多忙于企業經營無暇顧及,希望政府能創新機制,通過專門的平臺或者部門來統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