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也是中關村電子城科技園全面發展的關鍵之年。電子城以“五型”建設為契機,在加快功能區規劃建設,提升區域發展品質等六個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預計2011年中關村電子城科技園規模以上高科技企業實現總收入1800億元,同比增長44.6%,實繳稅費80億元,同比增長37.2%,提前兩個月完成全年經濟任務指標。
一是堅持規劃引導發展。電子城2011年發揮功能區規劃對空間布局、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和資源整合的統籌指導作用,完成功能區和高新技術產業“十二五”規劃編制,推進生態園規劃、道路規劃、國際電子總部建設以及大望京科技商務創新區的建設。
二是堅持環境促進發展。電子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相繼啟動6條、全長約5公里的園區道路建設和改造,完成北擴住宅拆遷98%、非住宅拆遷81%,在建廠房及配套60萬平方米。
三是堅持項目推進發展。2011年電子城加快百個項目保增長的建設力度,東區IT產業園B4 、B5廠房竣工,國際電子總部3號地等3個項目結構封頂,西區愛立信二期等7個項目全面開工建設,大望京地區遠洋、保利、綠地等重點項目全面開工。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中國電信云計算中心、聯發科技總部等相繼落地,默沙東、湘電新能源、聯發科技等20余家國內外知名企業的總部、研發中心簽約入駐,惠普中國、百度數據中心、聯想平板電腦等機構遷入園區。
四是堅持平臺助力發展。在搭建銀企合作、院企交流、人才服務、成果轉化等專業服務平臺的基礎上,電子城深入推進博士后(青年英才)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引進6名青年英才入站工作,大大提升了園區企業產學研合作及創新研究的水平。同時開通IT園通勤快車,破解IT園交通瓶頸,為企業員工上下班提供專有保障。
五是堅持政策保障發展。電子城以中關村“1+6”政策為動力,修訂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牽頭編制《朝陽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10家,完成142家高新技術企業復審,開展180家園區外企業高新政策培訓,組織147家企業申報各類項目332項,撥付2800萬元專項資金,助推園區產業發展和創新能力提升。
六是堅持服務協調發展。電子城深化行政審批綠色通道,舉辦政策宣講、業務培訓、企業沙龍25場,成功舉辦第五屆“銳動金秋”政企聯誼會、第二屆高企協會換屆大會,新增高企協會會員單位15家。同時,進一步完善“三位一體”宣傳平臺建設,制作電視專題節目27期,推出聚焦電子城手機報,覆蓋企業由最初的百余家,至今已達千家。
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服務舉措,2011年電子城企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東方國信、天立環保2家企業登陸創業板,世紀互聯完成海外上市融資,8家企業籌備上市;瑞泰科技、農機院等多家企業承擔國家863計劃項目;超圖軟件等6家企業的7個項目獲得市級火炬計劃立項;10余家企業入圍中關村十大系列評選榜單。
2012年,電子城將“十二五”作為園區“二次創業”的關鍵時期,確定開發建設“三步走”、產業發展“三步走”和人才培育“三步走”的目標,突出科技創新、高端產業、低碳生態特色,拓展空間、提升功能。力爭到“十二五”末,基本實現世界一流科技園區的規劃建設目標,初步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和領先技術,全面邁入創新時代,成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