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關村(5.79,0.06,1.05%)指數”2012在京發布
A Barometer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Zhong Guancun
“中關村指數”的編制,借鑒了硅谷指數編制的方法和思路,把全球指數編制的最新技術、成果進行學習、借鑒、集成,創造出了自己的一套指標體系。
The"Zhongguancun index" prepared to learn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ideas of the Silicon Valley Index, the global index compiled the latest technology, the outcomes of learning, learn, integrate and create their own set of index system.
2012年9月13日,“中關村指數”2012發布會在北京舉行。作為2012年中關村論壇的分論壇之一,它已成為本屆論壇的重要亮點之一。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陰霾仍未散去,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各國都在加強創新部署,角逐未來產業的制高點和話語權。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和地方更加重視高新區發展特點演進規律、面臨問題的研究,都在積極探索對高新區進行適時監測、評價和引導的有效途徑。
當今的中關村是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引領示范區,是國家自主創新的重要標桿,也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策源地。可以說,“中關村指數”2012的適時發布,不僅印證了近些年中關村的發展業績,而且從另一個層面勾畫出中關村與世界最先進的科技園區的距離。從發展中得到鼓舞,從不足中找到未來發展的動力,成為這套指數體系存在的重要意義。
用開放、
全面的視角觀察中關村
此次研究編制“中關村指數”的工作是由北京市社會科學院、中關村創新發展研究院和北京方迪經濟發展研究院共同開展的。其目的是通過設計一套較為系統、完善的指標體系,全面反映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創新、創意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運行情況。
在會上,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關村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北京方迪經濟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趙弘代表三家研究機構,向外界正式宣布了“中關村指數”2012的重要內容。
“中關村指數”2012將為政府部門實施監測園區發展動態,把握園區發展趨勢,引導園區科學發展,提供重要智力支持,為社會全面了解中關村發展開啟一扇新的窗口,提供一個新的平臺。
由于中關村的一舉一動對全國其他園區具有重要的、有形的和無形的示范引領作用,因此在指數編制過程中,研究機構力求做到謹慎、認真、科學。與原有的中關村指數相比較,“中關村指數”2012凸顯出重要的符合時代的鮮明特色。
“中關村指數”的編制,借鑒了“硅谷指數”編制的方法和思路,把全球指數編制的最新技術、成果進行學習、借鑒、集成,創造出了自己的一套指標體系,構建了一個由創新創業企業、產業發展、創新能力、創新創業環境、國際化、中關村TOP300(發展最好,規模最大的300家企業)以及上市營收百強這樣6個一級指標,20個二級指標,和122個三級指標,組成了中關村指數的框架指標體系。
就這套指數體系的特點來說,首先,指數具有前瞻性和戰略引導性,把握全球發展的趨勢和中關村的實際,在指標選取上注意對于園區發展的引導作用,以及對其他園區的示范作用。其次,符合中關村發展實際和體現中關村特色。中關村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創新發展的“排頭兵”,新事物、新現象、新模式、新機制不斷出現。編制機構放棄了原有的單一的固化的工作方法,通過幾個最為重要的側面來刻畫和表征這個園區發展的動態和內在的能力、規律和趨勢。這種指數編制形式,更符合中關村的實際,也更能體現中關村的發展。第三,堅持資源開放、獨立客觀。“中關村指數”的研究和編制采用了三個研究機構聯合攻關的模式,體現了獨立智庫,第三方的做法,既看到了中關村的成就和輝煌,也不回避中關村發展當中存在的問題。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協會理事長張景安認為,“中關村指數”的研究、編制和發布,是中關村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事。同時,他希望編制單位能夠不斷深化“中關村指數”的研究,擴大“中關村指數”的影響力,發揮其引導園區,調結構、轉方式、科學發展的積極作用。
指數編制過程中,不但有三家發布機構的科研人員參與,而且還聘請了一批在全國科技園區研究統計計量研究領域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專家學者擔任“中關村指數”特聘專家,深度參與指數編制工作。
發布會上,主辦方向參與指數編制工作的部分專家頒發了聘書,這些專家有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協會常務副秘書長、科技部火炬中心原統計處處長王樹海,中國統計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院長趙彥云,北京科學學研究中心科學計量研究部主任黃剛,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管理科學研究所趙作權,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城市與區域管理系主任路陸軍等。
會議期間,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楊建華向媒體宣布:未來,中關村每年都將依托第三方機構向全球、全國發布“中關村指數”,這對于外界更好地了解、認知中關村,更好地發揮中關村在全國高新產業開發區的示范引領作用,將會帶來深遠的意義。
從六個方面
勾勒中關村的創新與發展
從調研數據可以看到,本次發布的“中關村指數”2012從六個方面印證了中關村創新發展、創業發展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最新態勢。
第一,創新創業企業高度集聚,中關村持續快速發展的活力強勁,中關村發展的主體是企業,企業的規模、數量、質量和創業企業不斷產生活力,這是中關村指數編制的最核心要素。2011年在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不是很寬松的背景下,中關村創新創業的活力依然非常強勁,全年新創辦企業達到4243家,企業快速成長,其中有453家企業達到了倍增,翻一番。有3400家企業達到了“瞪羚企業”標準。近些年來,中關村每年有100多家企業進入“億元俱樂部”,從幾千萬的規模跨入億元的門檻。到目前為止,中關村收入進入億元規模的企業有1648家。截至今年8月底,中關村共有223家企業上市,其中境內144家,境外79家,在國內創業板市場形成“中關村板塊”。
第二,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輻射帶動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中關村指數2012”重點關注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的輻射帶動及產業效益等最能體現中關村產業特點的指標。中關村總收入連續三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2011年達到了1.96萬億元,現代服務業收入突破1.2萬億元,占總收入的60%。戰略性新興產業獲得長足發展,電子信息、先進制造這兩個比較傳統的產業早已超過了2000億;同時,新能源和新材料等行業也達到了2000億的規模。中關村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立足首都,以“總部經濟”模式在全國布局,建立分支機構。現在中關村企業在京外設立的各類分支機構達到5653家。
第三,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對首都和全國創新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進一步凸顯。創新是中關村的最本質特征和最基本要求,也是國家賦予中關村的歷史任務。針對這一層面,指數重點關注了專利、標準、技術交易、重大科技成果、商標等指標,相對淡化了所謂的經濟總量等指標。2011年中關村企業擁有科技活動人員35.9萬人,規模創歷史新高。中關村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達到317.4億元,占園區增加值的10.4%,參與了許多諸如神舟飛船、嫦娥探月、三峽工程等國家重大工程、重大項目的建設。2011年,中關村企業每百億元增加值對應的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418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8倍。共輸出技術合同近3萬項,交易金額達到1320.6億元,占全國的四分之一。而且,80%的技術交易額流向京外及境外。截至2011年底,中關村企業主導創制國家標準2457項,國際標準90項。
第四,創新創業環境不斷優化,“1+6”先行先試政策效應初步顯現。環境是企業成長、產業發展的基礎保障。“創新創業環境”主要包括人才環境、科技金融環境、創新創業服務環境、社會環境4個二級指標。2011年中關村從業人員達到138.5萬人,其中一半為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從業人員,這個數字超過了硅谷。各類高層次領軍人才不斷增多,截至2012年5月,中關村累計490人入選中央“千人計劃”,占全國入選人數的21.7%,超過五分之一。有228人入選北京市“海聚工程”,占全部人數的79.1%。中關村創新創業服務專業化體系進一步完善,科技金融試點不斷深化。聚集了活躍的創投機構100多家,2011年,吸引全國近四成的創業投資額。中關村吸納的創業投資占全國所吸納創業投資的40%。股權激勵改革在中關村顯出成效,現在有481家單位實施了股權和分紅激勵,大大激發了院所、高校以及企業的創新人才的創新積極性。
第五,應對金融危機加快“走出去”步伐,海外投資和并購逆勢而上。“國際化”指標從資源引入和國際拓展兩方面反映中關村“引進來”和“走出去”國際化戰略的推進情況。指數重點關注了技術或服務出口、歐美日專利數、對外直接投資額等指標,結果表明中關村企業“走出去”逐步由產品出口向技術輸出、服務輸出、品牌輸出轉變。2011年中關村企業實現出口237億美元,其中技術或服務出口達到27.1億美元,同比增長43.8%。境外投資規模創歷史新高,188家企業在海外開展直接投資,比2010年增加了158家,境外投資額達到161.6億元,比上年增長2.8倍,海外并購市場格局發生了變化,2011年中關村企業發起海外并購9起,戰略中心向歐美等發達國家轉移。
第六,TOP300和ZGC100領跑園區,成為支撐中關村發展的中流砥柱。中關村的發展離不開中小企業,同樣離不開大企業,中小企業是中關村創新的活力,民營企業、小微企業是張志宏發展的活力和源泉,大企業在創新能力、參與國際競爭方面具有很強的能力,這次“中關村指數”特別拿出一個指標關注TOP300和中關村100,重點關注三類企業,包括中關村收入300強,中關村稅費收入300強,以及中關村上市企業營收百強。2011年,中關村收入300強企業的總收入利潤、稅費等占中關村的60%以上,中關村有幾萬家企業,300強占60%,出口占80%,走出去還要大企業擔負更重要的角色。中關村上市企業200多家,但是收入最高的前100強的收入首次超過萬億,達到1.05萬億元,占中關村223家上市公司總收入的95%,前一百家規模、體量是非常大的。
探尋園區之間
的發展差距與潛在動力
“中關村指數”2012在直指業績成就的同時,也道出了目前園區與世界頂級科技園區相比所表現出來的差距,點出中關村今后發展的動力所在。
中關村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仍需努力,任重而道遠。國務院批復中關村建設我國首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這意味著國家再一次賦予了中關村新的、更高的歷史使命。就是要打造我國技術創新的源頭,體制機制創新的先行示范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策源地,和搶占全球經濟科技競爭制高點的前沿陣地。但是,中關村距離硅谷,距離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中心,還有比較大的差距。
認識到差距,才有動力;認識到差距,才能找準問題,才能在未來的發展中進一步發揮園區的優勢,推出新舉措,實現新突破。
首先,要努力孕育一批能夠在行業內引起重大變革,能夠對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產生重要影響的標志性重大創新成果。園區還沒有產生足夠多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大的、標志性的成果。中關村的科技創新更多的是處于趕超、追隨性的成果,很多成果都是在某一技術出現以后,圍繞技術發展后面有一系列技術需要跟上,在這個領域跟上、追隨,可能產生某些局部的成果,雖然有原創性,但不是大行業的具有重大原創性的成果,這類成果比較多。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創性成果相對較小,這些成果大多是漸進性的,對社會也是漸進性的推動,能夠打破行業原有格局,顛覆性的、突破性的成果不夠多。
其次,努力培育一批對市場有控制力、話語權的品牌企業。硅谷每3年—5年會產生一家對全球產業格局產生重要影響的企業,比如谷歌[微博]、惠普[微博]、蘋果、思科、英特爾[微博]、甲骨文[微博]等等,都進入了世界五百強,在行業里面具有很大的控制力,很強的話語權。中關村企業很多,知名企業卻比較有限,大家熟悉的“聯想”、“百度[微博]”、“京東方”等企業的影響力主要僅限于中國,在世界范圍內,還夠不上巨型企業,無論是從企業規模還是從市場份額距離全球性領軍企業還有很大差距。
再次,努力整合空間資源,中關村“一區多園”之間形成差異定位,集中打造幾個具有技術主導權的產業集群。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關村已經成為一區多園的格局,現在到了推進集群化、集約化、高端化發展的新階段。中關村一區多園之間還沒有形成明顯的、明確的差異定位,很多園區之間產業還是比較混合的。這種競爭有時候很難以避免。還有一些園區在發展初期,沒有明晰的定位,或者定位雖然明晰了,迫于發展壓力,招商的時候沒有進行選擇,混合定位,這種結果對園區后續的持續競爭力造成了不利影響。同時還有一些企業在招商的時候,招的企業質量不高,或者當時不錯,后來發展不好,“騰龍換鳥”的時候,成本很高。未來,如何提升中關村的發展的集約化程度、集群化程度,能夠在中關村一區多園之間形成明晰的產業定位,提高產業附加值和競爭能力應該成為中關村下一步重要的任務。
第四,努力構建跨區域利益協調機制,進一步提升中關村對全國的輻射帶動作用。中關村走向全國面臨明顯的體制機制的瓶頸約束。走向全國,就要構建一個跨區域合作的體制機制,能夠實現北京和全國各地的利益共享,但是目前問題比較嚴重。中關村一年有幾萬項技術產生,技術交易額達到了1320.6億元,但是這一個數字僅僅是統計意義上的數字。1320.6億元的交易,流向北京以外的占三分之一,33%,出口占到44.2%。這一千多億并沒有在交易過程中給北京產生稅收,原因就在于園區有很多的政策,鼓勵技術輻射出去的,這一千多億在交易過程中,企業只要登記,就會免交營業稅。這個技術分置在各個院校和企業,免交機構所得稅。機構里面的人員獲得技術開發的收入,應該交個人所得稅,但是園區規定免交個人所得稅,三個層級的稅收通通免掉,這樣就使北京的創新發展變成了完全的服務。如果沒有足夠的財力,從服務中沒有獲得應有的利益補償,對園區的可持續服務就會帶來壓力。這一政策應該有所研究和調整。另外,中關村現有5000多個分支機構,這些分支機構在外面的設立都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過程,要談判、搜尋、一對一尋找,這些企業出去以后,也面臨著談判地位不對等的問題,企業和當地政府的談判是有困難的。現在南方的很多城市正在探討非地經濟、共建園區的模式,即在發揮市場基礎作用的同時能夠發揮地方政府推動企業走出去,推動企業跨區域合作的平臺,減少企業搜尋成本,同時也使地方政府在合作當中形成利益共享,這些問題是未來政策應該研究的,應該推動北京解決這些問題。
中關村先行先試等政策探尋了很多年,但都面臨著國家整體的大政策環境的制約,所以先行先試到了一定階段,與國家整體推進市場化改革,推進政府體制改革難以分開。趙弘認為,這已成為中關村在建設世界一流園區的路途中繞不開的絆腳石。
中關村距離硅谷有多遠?很多問題不是只有中關村就可以解決,這需要整個社會給它更多的關注、更強的推進,才有可能建成真正的世界一流的科技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