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演繹中國式創新(上)
進入新世紀新十年,全球經濟競爭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科技發展正孕育著新的革命性突破。
從第一次大機器生產到化工革命,從電氣革命到綜合技術革命,創新都是最重要的驅動引擎。
無數國家發展的實踐也證明,一個創新力落后的國家不可能成為一個經濟地位很高的國家。
三年前,在中關村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動員大會上,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動情地說:“每每聽到國際上有人說中國只會簡單的制造,我就很是憤憤不平,而當聽到有人說,‘中國用堆積如山的襯衣換別人一架飛機,還得了便宜。’我就更是血往上涌。”
不單單是中關村。在過去30年,借助外國的技術和資本,加上廉價勞動力優勢,中國企業一直在國際產業鏈的低端打拼,只能賺取低廉的附加值。
柳傳志的話引起了現場眾多中關村創業者的共鳴。但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是一個巨大跨越,中國的創新之路任重而道遠。作為我國第一家國家級高新區和第一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關村在追趕,更在創新的路上探索實踐著創新。
視創新為生命、敢為天下先的中關村用二十余載,從試驗區成長為科技園區,經濟規模擴大了800倍,企業利潤增長1000倍,上繳利稅增長1200倍,出口創匯增長2000倍。在2011年全國4700多億元的技術交易額中,中關村占據了1880億元,比例超過40%,成為全國最大的區域創新體系,聚集了聯想、百度等高新技術企業近兩萬家。
為了在未來的技術革命中爭得優勢,美國制定了創新戰略、日本制定了創新計劃,中國建立了創新型國家的目標,將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未來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的策略。
作為創新排頭兵,中國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田”,2009年3月,國務院同意在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提出全面提高中關村科技園區自主創新和輻射帶動能力,在本世紀前20年再上一個新臺階,使中關村科技園區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這是中國專門為自主創新設立的第一個國家“特區”,“特區”內被允許率先開展一系列產權和金融制度的創新試點。這也是一種期待,一種召喚,更是一種使命。
不同于三十年前,中國已經初步建立起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步入攻堅階段。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變局中,如何解決中小科技企業融資難,對國有單位研發人員如何進行股權激勵形成創業活力,如何讓技術、資金、人才要素聚集、聚合、聚變,這些既是世界難題,更成為困擾中國區域發展和高科技產業前行的頑石與堅冰。中關村探索著下一步創新實踐的“中國解法”。
三年多的實踐顯示,中關村快速崛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以及背后的體制機制創新,既是一種區域發展的寶貴探索,更為中國式創新提供了一種路徑解讀。(陳新洲 張舵)
作為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企業發展的沃土,中關村活躍著超過100家的創投機構,聚集了全球投向中國風險投資的三分之一
2012年3月8日,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名單出爐。硅谷公司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以175億美元并列排在第35位。而中關村公司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以102億美元列全球富豪榜第86位。在即將過去的這一年里,中關村這家明星企業繼續高速成長,財報亮眼。
和百度一樣,整個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資本市場上碩果累累。2011年,中關村新增IPO融資額355.7億元。截至2011年底,示范區上市企業累計IPO融資額高達近1900億元。在追趕硅谷的道路上,中關村正在加快腳步。
在2011年全國4700多億元的技術交易額中,中關村占了1880億元,比例超過40%,其中80%流向了北京以外的地區。中關村創新的核心競爭力正在釋放。
自1993年四通控股作為中關村第一家上市公司成功登陸港交所以來,中關村示范區經歷了十余年的時間完成100家企業的上市,而完成第二個100家企業上市僅經歷了4年多。近三年,示范區每年新增上市企業超過20家。其中,2011年新增上市企業26家,比硅谷地區新增上市企業多8家。
中國中關村,創新創業活力世界矚目。
創新“孵化”服務
一年前,剛剛入駐中關村準備創業的安全寶公司碰上了“攔路虎”:在注冊科技型企業時被要求不能有經銷業務,而在申請一項國家資質時又要求必須有經銷業務。
一籌莫展之際,創新工場的咨詢團隊建議安全寶公司收購一家小公司以獲得國家資質,高效低廉地渡過難關。一年后,安全寶公司已經開始第二輪融資,成為風投眼中的香餑餑。公司CEO馬杰說:“這樣的創業效率如果沒有創新工場,根本不可能做到。”
2009年9月,曾在谷歌公司擔任高管的李開復在中關村核心區創立“創新工場”,專門定位于早期項目投資,并提供包括辦公場所在內的全方位創業服務。
一批像創新工場這樣的新興創業服務機構,支撐著創業大軍們的希望和夢想。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關村創業活力逆勢爆發,每年新創辦科技企業超過3000家,中關村已逐漸發展成中國“創業夢工廠”。
近年來,根據市場的需求,以車庫咖啡、創新工場、聯想之星、創業家、創業邦、3w咖啡、36氪、創投圈、IT龍門陣等為代表的一批新型創業服務機構在中關村應運而生,它們為初創企業和早期項目提供專業服務,實現了服務空間由物理孵化器到物理與虛擬孵化器并存的轉變,實現了贏利模式從房租收取為主到提供專業軟性增值服務的轉變,實現了工作對象從入駐企業到早期項目及新創辦企業的轉變,這些新型孵化服務機構已經成為中關村創業服務體系中一支重要的新興力量,創業服務新業態在中關村已初步形成。
據北京市工商局信息中心統計,2009年和2010年中關村示范區新創辦科技企業均超3000家,2011年突破4000家。這些新生力量的創新創業效率明顯提升,創業企業萬人獲專利授權同比增長15%,高于硅谷9%的增速。
科技金融“領跑者”
近年來資本市場的中關村板塊快速崛起。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機沖擊最嚴重的2009年,中關村依然有23家公司上市,創歷史新高。截至目前,中關村境內外上市公司總數已達224家,這背后,科技金融的推動力不可小視。
2010年4月被注入2000萬元政府股權投資的國智恒電力公司,自主研發了北斗電力全網時間同步監控系統,大大提高了中國電網安全的自控能力。公司總裁呂建光說,2008年公司研發剛剛完成最需要資金的時候,曾因為沒有業績得不到風投和銀行的青睞。
令呂建光意外的是,代表北京市政府進行股權投資的中關村發展集團進入后,迅速扭轉了國智恒在資本市場的地位。“中發展進入后使得原來一直跟蹤我們的風投立刻打消顧慮,大約有超過政府投資額20倍的風險投資先后主動上門提出跟投,對社會資本的杠桿撬動效應凸顯。”
中關村發展集團總經理許強說,集團進行股權投資后不參與被投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股權退出時將優先轉讓給被投企業員工作為激勵。而上百億元的資本規模也能保證集團整體的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據了解,未來5年北京市將統籌數百億元資金進行政府股權投資,投資超過500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成長企業。
目前,中關村已經成為國內創業投資最活躍的區域,IDG、聯想投資、今日資本、北極光創投、華登國際、聯創策源、金沙江、青云、戈壁、盈富泰克、啟迪創投、深創投等一批知名機構成為中關村的合作伙伴,活躍在中關村的創投機構已超過百家。全球投向中國的風險投資中有三分之一聚集在這里。近五年來,中關村地區發生的投資案例和投資金額均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左右。
人才精英“夢之村”
中關村被譽為海歸精英的“夢之村”:匯聚著超過2萬名海歸人才,近10年平均每個工作日有2家海歸企業成立、20名海歸人才到訪。
作為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關村身肩建設一個充滿生機的海歸人才特區的使命。
在北京北郊僻靜的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內,隱藏著一個并未廣泛傳播的奇跡。坐落于此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過去4年連續在《自然》《科學》《細胞》三大權威刊物發表論文12篇。包括10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生命所科學指導委員會曾如此評價:世界上還從未有過一家研究所能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占據國際基礎科研領域如此重要的席位。
2005年底掛牌的生命所有一套與傳統科研體制迥然不同的選才模式:全所沒有一個正式編制,領軍科學家全部從全球招聘;合同期內,所長和實驗室主任用人不受任何行政干預。
目前入選中關村高端領軍人才聚集工程的137位人才,全部由一個專門的企業家顧問委員會推薦選拔,而政府更多參與后續服務,對入選人才給予100萬元獎勵,提供簽證居留權、子女入學、社會保險等便利待遇。
在美國硅谷,企業大量誕生與消亡的背后,人才呈現幾股明顯的流向:大學科研人員熱衷創業;企業做大后轉做天使投資,發掘新興技術和創業天才;投資成功后再回到大學做兼職教授,啟蒙新一代創業者。這種流動機制源源不斷地把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技術和資本高效率整合,用實戰鍛造出偉大的企業和領軍人才。
硅谷式的人才流動培育機制正在中關村運轉起來,形成一股強大的市場引力,不斷涌現出創業千里馬和投資伯樂。
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通過各類專項計劃引進海內外人才4962人,新增海外高層次人才436人。通過建設人才特區,中關村企業人才隊伍結構不斷提升,擁有博士學歷人才和碩士學歷人才超過14萬名,其中2011年新增1.9萬人,同比增長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