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庫咖啡、3W咖啡、天使匯、36氪、云基地……乍一聽這些新奇的名字,你或許不會想到它們之間會有什么聯系。其實,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稱――中關村創新型孵化器。
這些運作模式新、創新能力強、專業水平高的新型創業服務組織,不僅激發了草根創業者的創業動力,同時也激活了創業服務機構的創新能力,成為中關村創業孵化體系中最具活力的新生力量。
“從全球新一輪孵化器發展浪潮來看,中關村創新型孵化器雖然在出現時間上較美國硅谷稍晚,但發展勢頭迅猛,呈現出與硅谷同步創新發展的態勢。中關村持續引領我國孵化器創新發展。”近日,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表示。
創新型孵化器風生水起
喝杯咖啡、聊聊天、上上網,或許就可以碰到一位青睞你的投資人,獲得資金的支持。這在很多人看來有點異想天開,但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早已不是新鮮事。
2011年年末,在中關村西區出現了一家以創業和投資為主題的咖啡廳――車庫咖啡,由于只要單點一杯咖啡,就可以享用一天的免費開放式辦公環境,很快這里就吸引了大批的草根創業者,而嗅覺靈敏的風險投資家們也開始頻頻光顧這里。截至目前,已經有100多家創業團隊在車庫咖啡成立,先后有40多個創業團隊獲得創業投資。
其實,車庫咖啡這種創新型孵化器出現在中關村并非偶然。自國務院2009年批復同意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2010年同意支持中關村實施“1+6”系列新政策以來,中關村的高端人才、資本等創新要素加速聚集,創新創業空前活躍,創新發展后勁不斷增強,2011年中關村新創辦的企業達4243家,2012年前10個月新創辦科技型企業超過3500家。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涌現出以創新工場、車庫咖啡、3W咖啡、常青藤創業園、天使匯等為代表的一批運作模式新、創新能力強、專業水平高的新型創業服務組織,服務范圍涉及項目發現、團隊構建、企業孵化、后續支撐等環節,由此,中關村誕生了一種新型業態――創業服務業。
實際上,從1959年美國創辦全球第一家孵化器至今,孵化器發展已經走過50多年歷史。早期的孵化器主要由地方政府和社區機構設立,以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為主要目標,主要提供物理空間和公共服務。進入21世紀以來,開源開放成為新趨勢,使創業成本降低、創業周期縮短、創業活動更加活躍,由成功企業家和天使投資人創辦的企業加速器快速發展,2005年在硅谷創辦的Y Combinator以批量孵化、高倍退出的成功模式掀起全球企業加速器發展熱潮。目前美國企業加速器數量已達到百余家。
中關村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建設孵化器,經過20多年發展目前已經成為硅谷以外創業孵化模式探索最活躍的地方,產生了一批既有硅谷特點又有中關村特色的創業孵化模式。在早期孵化方面,硅谷有Y Combinator、Tech Stars,中關村有創新工場、常青藤創業園;在創業者開放辦公方面,硅谷有I/O Venture、Hacker JoDo,中關村有車庫咖啡、3W咖啡;在創業媒體方面,硅谷有Tech Crunch,中關村有36氪;在創業者網絡社區方面,硅谷有Angellist,中關村有36tree、天使匯、創投圈等。
記者了解到,與傳統孵化器不同,中關村創新型孵化器不以物理空間為載體聚集和孵化企業,主要通過開展早期投資、產業鏈資源整合、搭建專業技術平臺、創業導師輔導等深度服務,推動企業創建和快速發展。
天使投資人創建孵化器、參與孵化服務活動,使中關村出現了與硅谷類似的天使投資與創業孵化融合發展的態勢。福布斯2012年1月公布的“全美十大最炙手可熱的創業孵化器”,幾乎都有天使投資人參與。而中關村活躍著全國近八成的天使投資人,李開復、徐小平、田溯寧等知名天使投資人通過建立創新型孵化器,對優秀早期創業項目進行篩選、深度輔導和投資,使創業成功率大幅提升。
中關村管委會相關數據顯示,2011年,創新工場、車庫咖啡和常青藤創業園3家創新型孵化器孵化了早期項目120個,企業平均在孵時間6-12個月,68個項目獲得早期投資、4個被并購,孵化成功率高達60%。
創業服務新業態強勢崛起
“目前中關村孵化器開始呈現出創辦主體多元化、運營模式市場化、孵化鏈條向早期階段延伸、專業服務向多樣化發展、資源整合全球化的趨勢,正在形成創業服務新業態。”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日前在記者采訪時這樣表示。
據了解,中關村孵化器是與中關村20多年的建設歷程共同發展壯大的。上個世紀80年代末中關村建設之初便開始建設創業服務中心。作為中關村孵化器的初始形態,創業服務中心為企業提供辦公場地和基本的行政服務,成為當時政府部門為民營科技企業服務的惟一窗口。
2000年前后,正值全球互聯網快速發展時期,大批海外留學人員歸國創業,中關村率先推出吸引海外留學人員歸國創業的政策和服務,支持建立了一批大學科技園、專業孵化器和留學人員創業園等創業孵化載體,以海淀園創業服務中心、中關村國際孵化器為代表的29家留學人員創業園,為留學生創辦企業提供辦公空間和基礎服務,協調解決子女入學等問題,孵化出奧瑞金種業、六合萬通、思比科等一批留學生企業。這一時期中關村孵化器開始探索提供公共技術平臺、早期投資等增值服務,很多孵化器開始有了服務性收入。
自2009年國務院批復同意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來,中關村大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涌現出一批創新型孵化器。數據顯示,2009年以來中關村新涌現的具有一定影響力的18家創業孵化服務機構中,社會資本創辦的占比達到74%,其中8家由成功企業家和投資人創辦,5家由平臺型企業創辦,1家由在校研究生創辦。目前中關村已經初步形成了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協會、民辦非企業單位等各類社會組織參與,市場化運作的創業服務業發展新格局。
不僅是成功企業家,跨國巨頭也開始在中關村創辦孵化器。微軟云加速器是微軟在北京設立的云加速器,也是微軟在全球的第二家孵化器。這是一個孵化基于Windows Azure云生態系統的微軟云加速器,自2012年7月啟動以來,首批入駐的10家初創企業已經畢業。
參加了微軟云加速器一期的北京易云剪客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張戈表示:“Windows Azure幫助我們大幅節省成本、節省開發時間、提升用戶體驗,加速了初創企業的發展”。同期參加微軟云加速器的北京光年無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俞志晨表示:“微軟云加速器提供優秀的導師資源、擴展視野的培訓,以及與微軟其他團隊的深度合作,令初創企業受益匪淺。”
越來越多的成功企業家等高端人群投身天使投資、創辦創新型孵化器、參與創業輔導活動,極大地提升了孵化服務水平。由于他們具有創辦企業、從企業股權增值中獲益的經驗,創辦的孵化器擁有高水平的管理團隊、較強的專業輔導能力和行業資源支持,建立了市場化的運營機制,主要為早期項目和初創企業提供開放辦公、早期投資、產業鏈孵化等各具特色的服務。
隨著中關村天使投資快速發展和創業者服務需求不斷升級,物業與服務分離、投資與孵化融合成為趨勢,“專業技術平臺+早期投資”的孵化模式逐漸形成。如云基地瞄準云計算應用,提供云計算服務運營驗證平臺、仿真實驗室以及產業鏈資源支持,打造完整的云計算產業鏈,集聚云計算企業24家,投資總額達5億元;博奧聯創依托三友專利,選擇技術水平高、市場前景好的專利成果,采用“投資+孵化”的模式推動成果轉化,并為投資的企業提供免費光機電技術平臺服務,累計投資9家企業,其中1家即將上市;中關村上地生物醫藥園在項目初期就開始進行服務和投資介入,目前已經孵化出2家上市企業、4家即將完成商品化的醫藥企業。
截至2012年6月,中關村55家主要創業孵化服務機構共建立公共技術平臺135個,其中27家專業孵化器投資建設了94個公共技術平臺,占孵化器公共技術平臺總數的70%。55家主要創業孵化服務機構中有36家孵化器設立了總額42億元的投資基金。
市場化運營模式探索,帶動中關村孵化器盈利模式從以房租物業為主向從投資與孵化服務中獲益轉變,服務性收入所占比重持續提升。據統計,2011年,中關村民營孵化器的服務收入占總收入的83%,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創辦的孵化器服務性收入也分別達到60%和52%;大學科技園服務性收入占23%。2009-2011年,除事業單位創辦的孵化器服務性收入有所下降外,其他孵化器的服務性收入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近年來涌現出的創新型孵化器大多為服務于創業者和早期項目的創業服務機構。如車庫咖啡、3W咖啡依托開放辦公和咖啡文化,建立成功企業家、天使投資人等與創業者思想碰撞、資源對接的平臺,發掘新技術新創意。北郵創業坊和清華“創業行”開展優秀學生創業項目的篩選與孵化。這意味著中關村孵化鏈條開始向早期階段延伸,形成了從源頭上發現和匯集原創技術和優秀團隊的機制。
為滿足創業企業不斷升級的專業化需求,中關村孵化器逐步向孵化領域專業化、服務內容差異化發展,形成了創業教育、創業社區、創業投資、創業輔導、技術開發平臺、技術服務平臺以及創業媒體等服務。在創業教育方面,典型的有常青藤創業園;在創業社區方面,有車庫咖啡、創客空間;在創業投資方面,有天使匯、創投圈;在創業輔導方面,有搖籃計劃、聯想之星;在技術開發平臺方面,有新浪微博開放平臺、云基地、UC開放移動游戲平臺、360免費軟件起飛計劃;在創業媒體方面,有36氪、創業家、創業邦等。
新型孵化服務機構數量的快速增加,以及“投資+孵化”盈利模式的形成,推動中關村孵化服務從公共服務向經營服務轉變,中關村孵化器通過品牌和服務輸出的方式,擴大服務規模,推動業務的快速擴張。在55家主要孵化服務機構中有服務輸出的孵化器32家,約占孵化器總數的60%。
面向全球創新資源也是近年來中關村孵化器發展的新趨勢,通過引進國外知名孵化器建立分支機構、舉辦國際交流活動、共享國際創業導師資源、在海外設立孵化器等方式,中關村在全球范圍內尋找聚集高端創業項目,對接國際技術、資本、市場、人才等資源。如中關村軟件園孵化器引進中芬金橋(北京)創新中心,為芬蘭企業落地中關村提供服務;清華科技園、瀚海孵化器在硅谷建立孵化器,搭建海外高端創業者向國內轉移的服務平臺。此外,匯龍森、人大科技園、北大科技園、車庫咖啡等孵化服務機構也在開展建立海外孵化器的前期工作。
推動中關村發展原始動力的核心載體
中關村蓬勃發展的創業服務新業態,孵化了一批上市公司和高成長企業,培育了一批創業企業家,促進了一批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推動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可以說,孵化器已經成為推動中關村發展原始動力的核心載體。
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關村55家主要創業孵化服務機構累計孵化企業近6000家,畢業企業2294家,成功畢業企業1523家,其中,成功上市的企業48家,占北京市上市公司總數的18%;被兼并收購的企業127家,占北京市的14%。海淀園創業服務中心孵化的啟明星辰和奧瑞金種業成功上市;啟迪孵化器的鉆石計劃已經支持了三批近30家企業,已經有數碼視訊、海蘭信、世紀瑞爾等企業成功上市。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間,55家主要創業孵化服務機構中的在孵企業轉化科技成果386項,承擔國家及北京市科技計劃項目183項。其中,匯龍森孵化器在孵企業綜藝超導的高溫超導濾波技術、啟迪孵化器在孵企業兆易創新的高速和低功耗存儲器設計技術、海淀園創業服務中心在孵企業飛秒激光的雙光子熒光成像技術和簡化微陣列基因芯片技術,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高端創新創業人才。截至2012年6月底,中關村55家主要創業孵化服務機構共聚集了中關村15.7%的中央“千人計劃”入選人員、35.7%的北京市“海聚工程”入選人員、77.4%的中關村“高聚工程”入選人員。
不僅是吸引高端創新創業人才,中關村孵化器還注重持續培育創業企業家。亞杰商會“搖籃計劃”邀請雷軍、鄧鋒、周鴻祎、李開復等75位持續創業者和資深企業家作為導師,每年甄選20位富有潛力的創業家進行一對一、長達兩年的輔導,目前已輔導了7批共146位創業家,包括完美時空的池宇峰、海蘭信的申萬秋、聚美優品的陳歐、蘭亭集勢的郭去疾、中文在線的童志磊、慧點科技的姜曉丹等。聯想之星舉辦的創業CEO特訓班培訓了210名創業者;創業邦、創業家組織的創業大賽參賽企業超過3500家;3W咖啡舉辦了300多場互聯網行業沙龍活動。
“創業者—企業家—創業導師”的出現,推動了企業家精神的傳承。中關村濃厚的創業氛圍激發了眾多優秀人才的創業熱情,離開大公司投身創業成為一種潮流,連續創業成為一種工作方式,形成了與硅谷類似的“創業—成功—再創業”的良性循環,以及“創業—失敗—再創業”的獨特文化。
我國孵化器發展的風向標
近年來,經過積極探索,中關村成功企業家、天使投資人和平臺型企業等各類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孵化器發展,建立起“項目孵化—初創企業孵化—產業鏈孵化”的孵化機制,在全國率先形成全鏈條孵化體系,孵化模式創新與美國硅谷同步。中關村的許多孵化模式在全國各地被快速模仿復制,成為我國孵化器發展的風向標,持續引領我國孵化器創新發展。
“正是中關村多年來形成的濃厚創新創業氛圍,以及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軍企業的吸引力,使得各類創業企業向往中關村,也最終形成了中關村獨特的創業孵化服務模式。”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而中關村一家創業孵化服務機構負責人則認為:“中關村的創業土壤不可復制。”
的確,中關村的人才、資金、技術、政策體系,都是獨具優勢的。每年全球各類優秀人才匯聚中關村,其中中央“千人計劃”創業類人才有近1/5在中關村創業。中關村也是股權投資活躍地。這里活躍著全國最大的天使投資人隊伍,創業投資案例數、投資額約占全國1/3。
更為重要的是,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中關村已經初步形成支持孵化器發展的政策體系。
記者了解到,目前,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經信委、中關村管委會以及海淀區等政府部門都制定了針對孵化器的支持政策,從搭建公共技術平臺、提供創業服務、房租補貼等方面支持孵化器發展。2009年至2012年6月,中關村55家主要創業孵化服務機構共有49家獲得支持資金2.5億元,平均每家孵化器每年獲得支持資金129萬元。其中,中關村管委會支持力度最大,金額達到8910萬元,占35.62%。國家和北京市支持公共技術平臺的資金最多,分別占52%和59%;其次是各種課題形式的立項資助,占38%和20%。各區縣以公共服務補貼和人才引進等獎勵為主,分別占29%和37%,部分孵化器享受到所在區縣落實的國家級孵化器稅收減免相關政策。
除了政策和資金的支持,近年來,中關村管委會在理念、思路和做法上不斷創新,探索建立了“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孵化器良性循環發展的長效機制,引導和鼓勵天使投資人、成功企業家、創業投資機構、平臺型企業等各類社會主體參與孵化器建設,完善從創業教育、創業者交流、早期項目孵化、天使投資到企業孵化的全過程、全方位創業服務鏈條,構建中關村創業服務集群。
在支持方式上,中關村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和放大效應,從直接投入向引導帶動社會資本共同投入轉變,從單一資金支持為主向資金支持、搭建資源對接平臺等多種方式集成支持轉變。目前,試點設立了種子基金風險補償資金,根據孵化器當年投資入孵企業情況進行補貼。設立天使投資引導資金,以參股方式和契約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支持中關村初創企業發展。
2011年年末,中關村示范區啟動了針對初創期企業的“金種子工程”。該項工程采用“1+N”的工作模式,推薦、篩選認定一批技術水平高、商業模式新、持續創新能力強、創業團隊和治理結構完善的“金種子企業”,配備中關村領軍企業家、知名天使投資人等組成的優秀創業導師團加強孵化。
據介紹,中關村“金種子工程”啟動一年來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挖掘并篩選出易美芯光等100家技術水平、商業模式、持續創新能力、創業團隊和法人治理結構方面表現突出,潛力巨大的企業認定為“金種子企業”,其中60余家“金種子企業”的銷售額或用戶數一年來實現了100%以上的快速增長。經過多次項目推介等融資對接活動,30多家“金種子企業”受到創業投資機構的青睞并獲得首輪融資或再融資,融資總額超過4億元。中關村“金種子工程”還聚集了以徐小平、雷軍、李開復、陳大同、尹衛東、林菁等為代表的近60名由上市公司的企業家和知名天使投資人組成的創業導師隊伍,為20余家“金種子企業”配備了創業導師,近50家企業與導師所在企業開展了交流合作。
“中關村要建設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靈魂和根還是創新創業。沒有這些不斷涌現的初創企業,就不會有塔尖的國際知名大企業。”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