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城市都在試圖復制硅谷,但到目前為止,只有一座城市成為硅谷真正的競爭對手,這就是北京。”
有著110年歷史的專業科技雜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不久前如是評論。
北京,坐落著被譽為“中國硅谷”的中關村。
這個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環抱而成的地區,自1980年辦起一家IT公司后,在此后30多年的發展中,由“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變成“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再發展成“中關村科技園區”。
2009年3月,國務院批復支持中關村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目前,中關村已打破地區界限,形成“一區多園”的空間格局,成為首都跨行政區的高端產業功能區,也成為中國最具活力的創新創業中心。
這樣的成就,得益于中關村打好“科技牌”、“創新牌”帶來的“乘法效應”。這效應是放大示范的效應,是效益翻倍的效應,更是創新融合的效應。
聯想的柳傳志、百度的李彥宏、博奧生物的程京、中星微電子的鄧中翰、創新工場的李開復等一批老新創業企業家,是中關村發展的見證。
“創業英雄”讓許多立志創業的年輕人明白,在這里,只要你夠有想法,你也可能像他們那樣成功。
于是乎,僅有3年歷史的北京小米公司,獲益于中關村“有人才有技術有資金”的環境,在創始人雷軍帶領下,“年收入將在幾年內達到人民幣1000億元”;創立于2011年的車庫咖啡,匯聚行業資源,低門檻、低成本地開放給創業者,不但成為當下最知名的草根創業者聚集地,還引發全國跟風潮……
成功的例子,在中關村這個聚集了創業者、投資人以及各種資源的創新型平臺上,不勝枚舉。
中關村管委會創業服務處處長楊彥茹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和10年前不同,現在中關村創業者會在更短時間內迅速嶄露頭角,并表現出強勁的活力。
她稱,目前,中關村孵化器孵化模式創新與硅谷同步,天使投資與硅谷的差距日益縮短,政府公共服務甚至優于硅谷,初步形成了與硅谷類似的專業化分工的創業服務業態。
她指出,一些創業服務機構還不斷向京外輻射拓展,比如瀚海孵化器、厚德創新谷在美國硅谷設立海外孵化器,將創業服務輻射到全球范圍,成為推動中關村源頭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
數據顯示,在世行和央行均認為國內外經濟下行風險加大的情況下,中關村的創業活躍度持續增強,創業企業逐年增加:2010年3600多家、2011年4200多家、2012年增加到4800多家,2013年前9個月誕生的企業超過3000家,即今年以來,中關村平均每天誕生11家科技企業。
難怪著名創新大師史蒂夫·布蘭科在對北京訪問后表示,“在全世界范圍內,我都看見過創業公司的聚集,但北京讓我震驚。”
令他震驚的真正原因,是北京的創新速度。而創新,已成為一個時代命題。
美國總統奧巴馬會經常去硅谷找科技企業的CEO們吃飯聊天,主題當然離不開“創新”。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等中共中央政治局七位常委今年9月底把課堂搬出中南海,到中關村“聽課”,主題是“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周國林表示,到2020年,中關村力爭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未來將借鑒國際科技園區發展和管理理念,利用全球創新資源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加快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步伐,提高中國創新區域的國際化發展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