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青海基地在河湟谷地彩陶流成的河上啟航,在世界之巔揚起科技的風帆,令許多“尋夢人”流連忘返。
從“蹣跚學步”到“努力奔跑” 2012年6月8日,中關村的嫡子———青海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暨海東科技園在海東呱呱墜地。作為中關村國家示范區在北京之外建立的第一個輻射基地,它是青海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一種重要的形式,是高新技術轉移形成科技型大中型企業或企業集團的“孵化器”,是培養大批開創高新技術產業的人才基地,是高科技開發區的經營細胞與基礎。然而,仍處于剛剛起步的中關村青海基地如同蹣跚學步的孩童,需要有人去扶持一把,教上一程,去用心呵護與培養其自主創新的能力、開拓進取的精神與振興國家民族經濟的力量。從“硅谷”到“中關村”,從“中關村”到“柳灣村”,科學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完美結合的模式正在被有效借鑒。
如何打造獨具特色的專業園區和孵化器?這是中關村青海基地首先要想的問題。公司總經理周樹鑫說:“只有營造一個適合企業發展的產業環境,才能助推企業騰飛。專精特新產業園的建設任重道遠。”
孵化器作為科技園區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重要載體,其產業的積極作用和輔助示范效益日益顯現,已經成為落實國家科技創新戰略的重要平臺。政策優惠固然能吸引企業入駐,但入駐后的發展更需要寬松、專業的成長環境,這是孵化管理者的重要責任。
青海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孵化器對高新產業,對技術、服務依賴更大,產業人群層次更高,對園區的配套功能要求更高,這都需要進一步強化科技園區的橋梁作用。事實上,海東科技園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在深度研究世界城市先進理念后,提出了針對科技企業的八大服務體系,涵蓋了政、產、學、研、精、介、貿、媒等八個方面,并根據企業各階段的不同特點及不同需求全面推進企業創辦、政策對接、項目申報等完善實用的服務平臺建設。
成長的軌跡各具不同,成長特性也因人而異,但在高新技術產業化過程中,科技型小企業所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成為高技術產業的顯著特點。如何保持這種生命力的延續,是海東科技孵化器需要思索的。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中關村模式歸根結底是硅谷模式在中國的完美復制,所以一大波來自科技創業園區的考察團紛紛逼近美國的各種創業孵化器。除了鉚足心力希望給自己的園區引進項目之外,他們也開始認真研究各地有名的初創企業孵化器,積極向這些成功的孵化器取經。既然孵化器能引來如此多初創公司的追捧,那么到底有哪些方面是可以值得海東借鑒的?
導師(Mentor)機制。初創團隊在初期得到好的導師的指導,并且得到導師的相關人脈資源的支持,對產品、市場,后續融資都會有顯著的幫助。導師機制對于創業者來說的價值顯而易見。對于導師來說,也有不少好處:一些導師本來就是投資人,作為導師就可以更容易和創業者建立合作,抓住投資機會。有些導師的資源會對初創公司起到很實質的幫助,就可能獲得一定的股份。中關村青海基地應該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把有經驗的企業家、投資人組成導師團隊。比如像歐美金融城,由于地處杭州,就很容易邀請到阿里巴巴的高管們來指導其孵化的創業公司。
結合優勢產業。除了很多涉足眾多領域沒有限制的孵化器外,更多專業性的孵化器越來越受到創業者的青睞。在美國,創業者們在挑選孵化器的時候,很注重其專注的領域。如果一個孵化器關注的產業太廣,往往會被認為不夠專業。所以,海東應當與本地的優勢產業結合,因地制宜。這種結合,也會為海東科技園樹立自己獨特的品牌。
與風投的合作。除了把項目篩選進來,并且幫助它們快速成長,孵化器也很重視的一大問題就是如何幫孵化的初創公司得到后續融資。在美國,初創企業發展的整個投資環境已經建立的相對成熟,風險投資機構與孵化器的合作非常密切。除了風投的合伙人在孵化器中擔任導師外,很多風投也參與了孵化器的早期的種子基金的建立。在完成孵化器之后,很多風投都會參與企業的進一步的融資。尤其是好的項目,風投都希望能一直保持聯系和合作,而孵化器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為很多風投機構推薦項目,讓自己孵化的企業走出去之后,也有很好的發作密切。
與大企業合作。除了和投資機構關系密切外,孵化機構和大公司的合作關系也相當關鍵。原因之一是眾多大公司有設立自己的創投基金,用于扶持初創企業。另一大原因是大公司往往是初創企業最好的客戶。比如Plug & Play,硅谷的著名孵化器,就跟美國的Google、Facebook等,中國的百度、華為、TCL等企業都有強的合作。他們定期會舉辦與大公司對接的活動,讓初創企業與大公司的技術人員和創投人員進行交流。甚至初創公司直接為大公司提供服務。這種合作,對大公司來說,節省了直接組建團隊的成本。而對初創企業,不僅得到了良好的資金支持,也有了優質的客戶,為產品的研發和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助力。
管理人才。一個不能忽視的因素是,孵化器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也取決于其背后的運營團隊。大部分孵化器的創始人都是有著豐富創業經驗的人擔任的。他們熟悉創業的整個環節,從融資、咨詢、媒體公關等各個角度都對初創企業的需要和發展有著深刻的認識,于是他們也懂得如何建立一個好的管理團隊來為初創企業服務。對于國內的園區,如果能在管理團隊中多納入一些有較豐富的創業、投資經驗的人,相信對整個園區的運作有很大的意義。
周樹鑫說,要做好創業孵化,除了在硬件設施上要有一定的投入,在軟性服務方面更應該下功夫。借鑒全球最前沿的經驗,結合當地的優勢產業,設計出最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把所孵化公司的集群效應發揮到最大。一些管理、運作的機制是共通的
產業遷移與創業機會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一百多年前,英國文學家狄更斯在其名著《雙城記》中如此感嘆他所面對的時代。歲月流轉。展望2014年,中關村人深知:“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挑戰和機遇并存的時代”。
“十二五”,國家確定了全國重點開發建設地區和城市化主要地區,首次在國家層面上明確了“蘭西經濟區”的概念,海東歷史性地躋身其中。海東發展實力顯著增強,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發展亮點不斷涌現,發展成果普遍共享,正在成為帶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經濟區、促進全省協調發展的先導區和全省高新技術及循環產業基地。
產業的遷移總會在遷出和遷入的地區產生些什么,留下些什么,或者帶走些什么。當這些產生的、留下的和被帶走的湊到了一起,會發現這里面有這個地區經濟體系中亟需完善的死角,也有這個社會所欠缺的點滴。當這一切呈現在創業者面前的時候,中關村人發現了無數的商機……在中國經濟的版圖上,海東地處全國重點開發的蘭州———西寧主體功能區,正著力構建東部城市群建設的先導區、承接產業轉移的重點區、農副產品供給區、生態保障區和城鄉統籌發展試驗區。
今年,預計建成投產運行的47個工業項目,可新增工業產值35億元。據了解,到“十二五”末,海東工業園區將累計實現固定資產投資400億元,實現工業銷售收入750億元,工業增加值220億元,一般預算收入30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8億元,園區就業人員達到2萬人以上。可以說海東工業經濟的發展翻開了它波瀾壯闊新的篇章。
書寫科技神話不再是夢想
2013年8月9日,由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副主任楊建華領隊,中關村科技園管委會、中關村高端人才基地及中關村企業家一行到海東科技園就投資與合作環境進行考察,并與海東科技園簽署《中關村高端人才創業基地支持海東科技園發展合作協議書》,確定了中關村高端人才創業基地與海東科技園的戰略合作關系,中關村高端人才創業基地將從九個方面全力支持海東科技園的建設發展,全面提升海東科技園的區域綜合效應,打造青海省的“科技創新基地、人才集聚基地、創業孵化基地”。
10月18日,國家軟件與集成電路公共服務平臺青海平臺成立大會在海東會議中心舉行。青海分平臺由海東工業園區與海東科技孵化器入駐企業--海東道通公司共同籌備成立,成為全國第20個分平臺。這標志著國家級產業公共服務延伸到了青海省信息產業發展領域,將開啟青海省特別是海東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新紀元。
12月2日,青海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海東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駱玉林一行到中關村高端人才基地、清華科技園和中關村軟件園進行參觀考察。他們先后走訪了百度、網易、北京酷我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高新技術企業,與企業家代表進行深入細致的交流,希望青海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要參考、借鑒和學習中關村運營和管理方面的先進模式、理念,通過專題培訓、參觀交流等各種形式將寶貴經驗帶到青海,推動青海的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
這一切都表明,從中關村到柳灣村,這是自信開放創新青海意識覺醒的成果,是海東經濟發展主動融入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大格局的成果。從中關村到柳灣村,這是貫徹落實國家“蘭西”經濟區和青海省“四區兩帶一線”發展戰略,加快東部城市群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海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新的歷史起點和重要歷史機遇。海東的建設和發展正逐步向綠色環保高新工業集中區轉型,青海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已然成為海東招商引資的主戰場。
在成長的2013年,海東科技園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總面積達7.2萬㎡的海東科技創業大廈將成為招攬經濟領域最活躍的成分集聚點之一,建成運作后將成為引領青海孵化器科技領域的“領跑者”。長3.2公里的水系景觀項目,還原大美青海,風情海東本來的生態面目,充分發揮青藏高原豐富綜合資源的獨特優勢,將產業與創新、創業、創意、文化相結合,實現園區高新產業、文化旅游、商業金融、生活配套服務功能的協調發展,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吸引更多的招商項目入駐。專家公寓和青年公寓,則是優秀人才聚集的大HOUSE。園區配套設施的完善,將極大地幫助小企業發展,也改變了普通人心中科技園區的形象--科技園區不僅僅是高科技商人聚會的場所,也是匯集各路創業高手,書寫科技神話的熱土。
不僅如此, 5個落地企業高新技術特色初顯:青海百能匯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年申請50項專利產品,是一家專注于新型大容量電力儲能設備研發和生產的高科技企業;青海能高新能源有限公司已經掌握多項核心技術,擁有82項國家專利,其看重青海占據全國光伏市場40%份額的光伏項目,鎳電器組建項目,將在年內將實現投產。
總體看來,青海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以新材料、新能源、環保產業、信息產業、健康產業結合一個科技孵化器為載體,“5+1”模式的產業主題和產業格局已經形成。
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高科技企業孵化園區,它將以怎樣的面貌展現給世人?飛速發展的科技力量,巨大的經濟利益,必將繼續描繪中關村青海基地發生的故事,留給海東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