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總理上次來到創業街,是四個月,要不就是五個月前了。
之后,全國創業形勢一路走紅,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頗有大煉鋼鐵畝產萬斤之勢,尤其在媒體上。
再之后,進入下半年,風投圈的大佬們逐個跳出來說,冬天來了,我們不能再給創業企業那么高的估值了。
言下之意,創業者們磨磨嘴皮子就能從老子手里騙幾千萬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今后的融資數額,對比 2014 到 2015 上半年——我們也不過分——去零除二剛剛好:原來 2000 萬的,現在 100 萬;原來 200 萬的,趁早回家玩蛋。
這令我很不爽,因為我的朋友老張更不爽。寒冬來臨了,老張的老板決定調整薪酬制度,以激勵勤苦肯干的員工們,體現每位同事為企業貢獻的真正價值。美中不足之處,薪酬調整工作費時費力,調整結束之前,暫停工資發放。
這一調整就是兩個月啊朋友們。老張——老張你們都知道了,一米九的壯漢,活生生煮了兩個月掛面,臉上跟面里的油菜是一個顏色。在得知薪酬調整工作仍未結束之時,老張“啊”地叫了一聲,決定先吃一碗黃燜雞壓壓驚,順便考慮去看看創業街以外那么大的世界。
這還沒完。10 月 19 日,我來創業街替老張取快遞,又是一番新氣象:圍觀群眾比警察多,警察比創業者多(為什么這番景象,你懂的)
我苦笑一聲,此時最想看到的是老張的表情。我們都明白一個道理:國家出面支持創業了,那就是創業的環境不容易了,單靠創業者自己不好做了。 畢竟,什么東西若是提倡,那一定是沒有。人人都講文明懂禮貌,小便池上方就不用貼“尿不進去,說明你短”了。
二
天涼好個秋,阿里的技術崗 offer 薪資不升反降,百度收緊社招來人要李彥宏朱批,騰訊在外包團隊規模上似也有所精簡,而 BAT 的收緊策略帶起了整個互聯網圈的裁員、降薪狂潮。這到底是偶然的、一般的經營策略調整,還是先見的、理智的大方向預測,我們不得而知。如果是后者,這次席 卷市場的恐怕不僅是一陣資本寒流那么簡單。
2014 年到 2015 年,中國創業火了一年半,泡沫的存在也被人質疑了一年半:
估值太高了!融資太快了!半年一個億!這還不算在媒體上報出來的估值,動不動加個 0,人民幣換美元。
招人太急了!開薪水太大手大腳了!福利太驚人了!員工擠進新公司像螞蟻啃螞蚱,他們啃光螞蚱后馬上飛一般去尋找另一只螞蚱。
什么人都能創業了!在校生也能了!90 后的小騙子滿大街都是,70 后的老天使們快要不夠用了。
紅海太紅了!一大堆新人跳進去,活像意大利紅燴,咕嘟咕嘟地響。
技術太水了!產品太糙了!你國科技界和美國的逼格差距又拉大了!
看看這些針對創業潮的冷嘲熱諷,我想先說一句公道話:你們怎么好意思待在這滿是泡沫的互聯網行業?不回傳統行業混混看嗎?
經濟大環境這么差,大多傳統行業不是格局已定,就是走向崩潰,總之沒給新人留多少進來賺錢的空間。
然而每年畢業的幾千萬大學生嗷嗷待哺,你讓他們一股腦邁進夕陽行業,頂著需求萎靡的現狀、社會老齡的前景和今人留下的改革難題,這是去上班還是去背鍋?
就連公務員熱度也是不勝于前,可能現在年輕人都看開了,年少多金及時行樂才是最重要的,所謂穩定和前途算個卵?“踏實混十年,之后吃香的喝辣的”,這十年青春是送給國家送給黨了還是喂狗了?
在沒啥前途的行業的沒啥前途的公司的沒啥前途的基礎崗位上,“時間長了就有出頭之日”這種念想與創業企業拿期權畫大餅有什么區別?創業企業期權兌現得還要快不少呢。神經病就是每天重復一樣的事情,卻幻想得到不一樣的結果。
創業泡沫大,燒錢又看不到結果,你板著臉說:這是一種浪費。
然而沒有創業公司吸納大量職工,就業率怎么保證?沒有膨脹的風投,熱錢往哪兒跑,統統進股市么?
從個人和國家的角度看,投身創業、支持創業都屬于不得已而為之,或曰無可厚非。理解了這些苦衷,我們再來看現在的創業熱潮,就會得出相較無聊的看客和噴子們更加客觀的結論:
創業泡沫真他媽的大出血來了。
三
個人需要創業以謀生,行業需要創業以求變,國家需要創業以維穩,這都可以理解。我們需要創業,需要得太久,以致這種「需要」本身都扭曲了。
當 糧食和水成了受到歌頌的東西,怪力亂神則會反過來變得稀松平常。泛濫與不足可以同時存在,現在的創業熱潮便是絕佳的例子:一方面,創業公司泥沙俱下,創業 隊伍良莠不齊;另一方面,人們需要更多偉大的創業公司來拯救世界,否則緩下來的全球需求會將各種大大小小的經濟體拖入泥潭。
在這種情況下,創業不能拯救搖搖欲墜的 GDP,只能讓少數創業者和投資人的個人財富翻番;創業公司直接拉動的就業,也不曾給本就找不到工作的人——他們恐怕集中于傳統行業——帶來更多機會,倒是讓少數職場老油條們通過不斷跳槽實現自身薪資的三級跳。
我們也大可不必只酸程序員——雖然如許多人所言,創業熱潮創造的賣方市場確實令一些程序員享受到了與自己業績甚至能力不匹配的待遇,但同樣享受 到了畸高待遇 的也包括產品、設計、運營等等一系列圍繞互聯網公司的職位,在金盆洗手之前,多數人做出的只是無法在歷史上留下任何痕跡的垃圾貨。
雖然我們常常罵阿里壟斷,騰訊抄襲,百度臭流氓,但捫心自問,如今的創業者有幾個不是 C2C 起家,幾個不跟風,幾個不想掐死后生晚輩,幾個不在戲耍用戶(和投資人)上無所不用其極?
電商好不好?好,創業風口。然后消費者被小破電商的假貨和物流坑得涕泗橫流。
移動應用好不好?好,一個時代。然后用戶被小廠 app 各種詭異的 bug 和閃退爽得欲仙欲死。
O2O 好不好?好,解決就業全靠它。然后投資人投了大幾個億的公司們輪流拋出一個艱難的決定。
在神話一般的創業熱潮里,創業者們對待下游和上游的態度可以概括為這兩種:
尊敬的用戶,你好,我是你爸爸。
尊敬的投資人爸爸,你好,快他媽給我錢。
我可以毫不客氣地說,截至今日,群蟻附膻的創業者們拉低了你國互聯網產品的平均值,甚至拉低了互聯網企業的下限。
四
情況太復雜了。一方面是不得不創業的現實,一方面是現實不理想的殘酷。其實這也不矛盾,我們不得已投身創業,能做的選擇本就不多;千軍萬馬擠到融資路上,多寬的大道也顯得窄。
所以該怎么辦?寒冬來了,倒也不是只能等死。
大干快上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口號。精工細作的年頭,就要回歸產品。一年前,吹得最響、野心最旺的創業者最能拿到融資;如今,真正解決了問題的產品才會受投資人青睞。
為什么?因為風口持續得太久,有些豬王已經做大了。幾年前你做 P2P,打出爭第一的口號來還算年輕氣盛。現在 P2P 格局已定,小公司沒什么翻身仗可打了,再出來挑戰純是浪費。滴滴和快的合并了,58 和趕集合并了,美團和大眾點評合并了,這說明這幾個市場接近飽和,容不下兩個大公司了——那自然更容不下同類型的小公司。在風停了的當下,小豬們若還沒飛 夠,就只能等死了。
所以怎么辦?現在的創業者,不如背靠成熟的大公司,老老實實做點兒大公司不做的細活兒,保住自己的現金流,再穩中求變。舉個例 子,P2P 這樣的理財沒的玩兒了,我們再做互聯網金融,可以往消費金融的方向上走嘛。O2O 全都血崩了,社交也一直半死不活,不如回歸從來都不冷不熱的智能硬件,在這個冬天也就不顯得冷了。
冬天這個詞不準確。現在好項目融錢仍然沒有壓 力,只是爛項目不好忽悠了。爛項目也到處融錢,那不是夏天,那是中暑。現在結合大環境的壓力,創業的春天才剛剛開始——一夜融資解危難不常見了,聰明的項 目應該開始控制成本,同時想辦法變現創收,確保自己有現金流,不要依賴于不斷融資。某種意義上,類似于互聯網餐飲的,各種涉及直接消費、商業模式比較簡單 的項目,會更適應現在的慢節奏。
至于成本降不下來的公司,這些泡沫就該被從海綿里擠出去了。別為他們悲傷,他們也風光過,這就夠了。
創業 服務機構可能會陷入有些尷尬的境地,比如各家創業媒體、融資平臺什么的。來融資的項目少了、一次融資的金額少了,平臺業績可能會不好看——當然,這是建立 在以前業績很好的基礎上。就我所知,現在沒哪個平臺的業績能和創業熱潮搭調的,熱鬧是 VC 的熱鬧,多數中介還沒來得及大口喝湯。如今節奏慢下來,平臺們也有功夫停下快速擴張的腳步,好好打磨下自己的產品邏輯和商業模式。如果理想,應該也能逐漸 發展,穩中有升。
回頭看一眼創業大街——現有的知名企業不是媒體就是平臺,能看到良好現金流的只是星星點點。有消息說,創業街要擴容了,還要再進駐幾十上百家企業。我覺得這年景還趕著來創業街——這個遠離用戶遠離市場,重視融資重視造勢的地方——的創業者,十有八九沒理解到在冬天的游戲規則。 創業街在上演了兩年的風光正劇之后,怕是要上演不知多久的荒唐喜劇了。
這就是我離開創業大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