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創新創業生機盎然,活力十足,各地政府和社會各界給予熱切關注和大力支持。各地政府雖然面臨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努力探索不熟悉的創新創業發展模式,前來中關村考察的隊伍絡繹不絕,紛紛把中關村創業大街上的咖啡店、創業孵化機構引入當地。
然而,遺憾的是,現實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完美,大部分創業咖啡店在地方上生存能力薄弱。一方面是中關村創新創業如火如荼,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為營造當地創業環境苦苦追尋。
中關村與全國各地的創新創業到底如何匹配?
就此問題,日前,中關村創新研修學院副院長張國慶提出“中關村+”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發展模式,并就其內涵和實現路徑進行了初步闡述。
中關村創新研修學院副院長 張國慶
何謂“中關村+”
在張國慶看來,“中關村+”就是中關村創新創業的文化、價值觀、經驗、模式和政策、技術、人才、資本等各類創新創業要素,與地方政府和市場主體實現良性互動和相互促進,以中關村的創新創業帶動各地的創新創業的過程,也是中關村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向各地輻射和復制的過程。
類似研究“互聯網+”,我們首先要知道互聯網是什么,才能設計互聯網與什么相加會產生什么。研究“中關村+”,首先要知道中關村可以提供什么。
一是中關村創業精神。這里多年來沉積下來的創業文化是“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特別是體現在政府的政策性資金支持上,政府資金往往比較謹慎,唯恐投資失敗不好交代。而中關村從1999 年開始,逐漸加大對創新型企業的創新項目的支持,特別是2004年開始的政府采購創新產品的舉措,大大促進了中關村企業的創新活力。2009年,被國務院 批復為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后,中關村陸續征集了7批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目錄,政府采購首臺套創新產品,表明政府愿意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極大鼓舞 了企業創新。此外,中關村還形成了 “法無明文禁止不為過”的 創業精神。正是這種文化和精神催生了中關村一代一代的創業者層出不窮。
二是中關村創業體制機制。通過“職務發明可以注冊民營公司,發明人可以在公司中占股,具體比例可以協商”等措施,極大地釋放了知識分子的生產力,能夠充分釋放創業者生產力的機制體制是中關村的立命之本,也是最值得推廣的經驗。
三是中關村大量的技術創新。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定位于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里不僅云集了中科院、清華、北大等大批科研院所,更有IBM研發中心、微軟研發中心等全球一流公司的研發基地,特別是中國技術交易中心和國際技術交易中心落戶中關村,使得企業可以隨時接觸到各國最先進的技術,讓中關村的創業企業與世界保持同步。
四是中關村大批高端人才。中關村因為高校和科研院所云集,研發中心聚集,而匯聚了海內外的各類科研人員數十萬人,他們的智力資源和創造力是中關村最寶貴的財富。而能夠吸引和留住這些高端人才的不僅是首都的特殊地位,更是這里的創業生態系統、產業聚集效應和創新創業文化。
五是中關村豐富的創業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中關村每年新生幾千家企業,同時也關閉幾千家企業,就在企業的生生死死過程中,積淀下來豐富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是值得全國各地學習和借鑒的寶貴財富。
如何實現“中關村+”
在張國慶看來,實現“中關村+”的路徑有以下四條:
一是采取與中關村相關機構共建共管、委托開發、委托管理等“中關村+”開發模式建設新的科技園區。地方政府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將地方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建設和運維的工作委托給中關村具有豐富經驗的機構,由這些機構去接管地方上的科技園區、孵化器等,這是較為快捷的手段,但是要選擇好服務機構。
二是采取合作辦班、混合培訓的模式。培訓讓各地政府官員、園區管理人員、企業家、創業者能夠跟中關村的對應人員建立密切關系,以學會友,以培訓促招商,在同學們相互學習期間深度了解雙方的資源互補關系,產生深度合作。
三是互設辦公室、辦事處或相互掛職,促進雙方官方高頻次交流,實現信息共享,資源共享。現在雖然網絡極其發達,但是合作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礎上的,近距離的高頻接觸更有利于建立信任。
四是聯合中關村相關機構建立地方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從創客空間、創業培訓、創業實驗、創業孵化、企業加速、創投基金和產業植入等七個層面深度融合。
在張國慶看來,這七個層面看似相互獨立,卻也緊密相關。
創客空間。不僅要滿足創客的生活,更要能夠通過這些生活環境,創造一個交流融通創新創業者與創新創業服務者之間的通道。許多地方只是形式上模仿中關村的創業咖啡,而沒有從底層構建內核,結果導致創客咖啡單靠銷售咖啡難以為繼,產生創客空間不能生存的假象。
創業培訓。創業是一個實踐項目,創業培訓更要從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出發來設計教學內容,根據不同創業階段的創業者,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 中關村的創業培訓多數是實訓班,不僅是大咖分享式培訓,更是小牛角力式操練。因此,我們崇尚“教學相長、學學相長”,“教練式授課、陪練式學習”。
創業實驗。現實中的創業者缺乏一個實驗環節,從沒有任何創業經驗就直接推向社會,結果導致創業者失敗率高。特別是大學生創業,對于一個沒有任何社會實踐的學生來說,畢業后就立即創業,甚至有人鼓吹休學創業,簡直就是在扼殺學生的創業夢想。像美國的MIT媒體實驗室和清華大學的X-lab創業實驗室,這些是有效的實驗訓練,因此,在構建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時,創業實驗是必須的環節。
創業孵化。孵化器是一個地區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重要元素。中關村已經練就了一批高水平的孵化器運營團隊,各地方充分接觸中關村的孵化器運營團隊,將會是一個有效的途徑。
企業加速。企業做到健康成長的時候,需要加速發展,這時候需要大資本介入、商業模式升級、團隊打造和資源整合,這是企業從1做到N的階段。在區域生態系統中,必須要有加速器,而且在加速器中要能夠培育出樣板企業,用榜樣的力量激發周圍企業的發展動力。
創投基金。資本市場是否健全,資本是否充足是衡量一個地區創業生態系統的重要指標。各地政府不僅要看到中關村的各類投資機構,更要退而結網,布局本地的資本市場,有選擇地挑選適合本地產業發展的投資機構入駐當地。
產業植入。各地政府如何推進本地的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如何對接中關村的相應園區和產業,是地方政府要著力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