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才告別 2015 年、邁入 2016 年,但在今年,圍繞我們身邊的新創公司可能不再像過去那么多。原因是資本市場的熱錢不再,錢不會像過去一樣源源不絕滾進新創市場,讓許多看起來可行、不可 行的大小點子都有試一試的機會,硅谷、中關村新創風潮漸漸冷卻,風險投資機構 Institutional Venture Partners 的 Todd Chaffee 形容現在的環境是“便宜資本的派對已經結束了”。
資金不熱,還沒有辦法獲利要靠創投資金維持營運的新創公司最難過。Next World Capital 合伙人 Craig Hanson 就說,公司重新估值的速度之快,讓人相當意外,接下來新創公司很難展開新一輪募資,估值乘數也會越來越低。
不敢 IPO 的科技公司
回頭看 2015 年,有 28 間科技公司在美國首次公開募股(IPO),但 131 間獨角獸公司仍維持私有。IPO 金額最高的科技公司是電商和支付服務公司 First Data,募到 28 億美元,28 間公司的總 IPO 金額為 94 億美元。
28 間公司 IPO 這個數字,比起 2014 年有 62 間科技公司上市,2013 年有 48 間科技公司上市,可說是相當差,甚至是自 08、09 年金融海嘯以來表現最差的一次。
縱使是那些 IPO 的科技公司,其中也有半數現在的股價比 IPO 價格還低,像是有老奶奶的地下室之稱的手工藝品電子商務網站 Etsy,股價就比上市價格下跌了 41%。其他還有像云端平臺 BOX、移動支付公司 Square 這類公司,上市價格比最后一輪募資時的估值還低。
那些仍私有化的科技公司,雖然不用攤開財報供市場檢視,但從他們表現狀況,也可以看出其越來越艱難的狀況,像是云端筆記平臺 Evernote、居家產品閃購網站 One Kings Lane 都有超過員工數 10 % 的裁員消息。小型音樂串流 Rdio 更是宣布破產,被 Pandora 收購。
但那些基礎不錯的公司,還是有好的表現。穿戴設備 Fitbit 自 2015 年 6 月 IPO 后,股價上漲 56%;域名注冊和網絡主機租用服務 Go Daddy 已經即將開始獲利,股價上漲 68%。
不只美國市場的科技公司 IPO 表現不樂觀,歐洲也如此。近期發布的一份歐洲科技公司 IPO 報告,那些宣布要 IPO 的科技公司都保守喊停了。
資金熱錢不來,新創大街吹寒風
中國曾經有的創業熱潮,甚至“大學生就該輟學創業”的風氣,也同樣因為資金不再而急速冷卻。〈資本寒冬下,如今的中關村創業大街冷冷清清〉這篇文寫到,中關村創業街顯得冷清,原本一場酒席就可以談到的資金,在幾天后投資人卻打電話來說不投了。
公司不愿意 IPO,或是延后 IPO 時程,以及新創公司拿不到錢,反映的是什么狀況?通常來講,不是市場疲弱,就是基礎不佳,又或者兩者皆是。
市場疲弱跟中國市場成長放緩脫不了關系, 2105 年 8 月,美國 S&P 500 指數在一周內極速下跌 11 %,就是受到中國景氣影響。
在資金不熱的情況下,市調機構 CB Insights 的 CEO Anand Sanwal 預言,2016 年會 IPO 的公司會分成兩類,一類是有穩健基礎的好公司,另一類是無法從私募基金獲得投資,而被迫去公開市場找錢的公司。俗話說,海水退了就知道誰沒穿褲子,不管過 去是不是靠便宜資本撐起的公司,在 2016 年,都得面臨市場殘酷的驗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