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中關村,立刻會想到“高科技IT”、“互聯網公司”、“電子大賣場”這幾個關鍵詞,路邊每一塊廣告牌的更換,都刻錄著網絡世界的變局。
我在中關村上班,住在中關村大街附近,出門走在路上總會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各種文化。中關村因為來來往往的人而具有了人格化的特征,讓人投入感情,年輕和夢想形成了他獨特的文化。
中關村被稱作“中國硅谷”,是最大的IT信息集散中心區。早年以“兩通兩海”為代表的一批高科技公司迅速增長,孕育了一代又一代IT創業者。這里有 新浪、搜狐、百度等大型網絡公司,2005年騰訊加入其中;這里有聯想、方正、微軟等知名企業;這里有海龍、E世界、鼎好電子城,電子一條街幾度輝煌。 2011年前后,整個電子產品的生態發生變化,不少商家2014年已經撤出中關村的電子產品賣場,如今,電子商務已經取代紛繁亂雜的大賣場。
中關村年輕人最多,這里毗鄰北大、清華,高校院所云集,迎面走過來戴著眼鏡的IT青年,他腦海中可能是在納斯達克敲鐘的畫面。我每天上下班,路上常 看到拖著拉桿箱的青年,有的是初來時的意氣風發,有的是一臉的疲憊迷茫。不知道他們來自哪里,要去哪里?是剛來這座城市,還是要離開?或是又換了工作,換 了住所?每個人都有故事,大抵相同,重復演繹著出發、上路、離開,夢想著有朝一日像馬云、李彥宏、柳傳志一樣成功。
這里有理想國際、朔黃、電子大廈這樣高大上的寫字樓,一到上班時間,年輕男女從四面八方涌入寫字樓,像被裝進盒子般瞬間消弭。一到中午,掛著各種工 牌的年輕人,浩浩蕩蕩潮水一般涌出大樓走向大食代、第三極、中關村步行街吃飯。有一次,一個二線城市的朋友來看我,和我一起去寫字間負一層吃快餐,那種人 聲鼎沸、清一色年輕人排隊打飯、一眼望不到邊的大場面,讓他震驚不已,估計只有中關村才會出現這樣IT人流水線的場面——村里的IT青年自嘲是“帶著狗牌 的IT狗”。
中關村有著獨特的文化氛圍。海淀橋東有“一塔湖圖”的北大,海淀橋西有圖書城,到處洋溢著書的文化,有各種圖書批發,成捆成捆的書本教材發往全國各 地。一路之隔的中關村圖書大廈,暢銷書總是賣斷貨,也總能遇到各種作家舉行粉絲見面簽售會,一不小心就能拿到微博紅人的簽名書。
然而,隨著電子商務時代來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網上購書,沿著北四環西路一路走來,原來中關村著名的圖書大街,如今變成了創業大街,成為互聯網創業者的夢想大街。
這里遍地都是英語培訓班,輸送青年“援建美國”的新東方大樓成為中關村地標性建筑?傆写┮r衣打領帶的年輕人攔住你,拿出一本英語書說免費送你,當你伸手去拿時他會問你:“您想出國嗎?您想學英語嗎?來吧,留個手機號登記吧。”
在中關村,你能和諸多熒屏上的大牌明星擦肩而過,在理想國際大廈能見到劉德華、高圓圓、姚晨等諸多明星做訪談……網絡編輯們忙得來不及抬頭圍觀見怪 不怪。當你走在中關村步行街、歐美匯和新中關,經常會遇見商家請來的各種電視秀明星在招徠顧客,比如歷屆超男超女某某賽手、花兒與少年的那個誰,總有年輕 人聚集圍觀,尖叫聲一片。
中關村街頭的流浪歌手,唱的最多的是《北京北京》。在這里,你常能見到衣衫襤褸的乞討者躺在路邊一動不動,面前擺個缸子,也能看到蓬頭垢面的流浪漢 喃喃自語,還能遇到搭訕的陌生人,當你多看他兩眼,他就會追上來問路,當你停下腳步指路,他會說“給我點錢吧”。你舉目望去,身邊全是繃著面孔匆匆而過的 路人,對乞討者、流浪漢、陌生人習慣到熟視無睹。
在中關村附近租一間房,租金相當于五環外租一套房。2014年夏天房價漲幅趨緩,臨近中關村的稻香園、大河莊苑每平米5至6萬元,手頭沒個幾百萬,你都不好意思說買房。
當然,在中關村還有隨處可見的IT文化,如果天上掉餡餅,砸中的十有八九是在IT公司上班的人,抬頭就能看見翻著大眼睛的LOGO,一邊是新浪,一邊是騰訊,就像你的手機,一邊刷微博,一邊看微信。
這就是北京的一角——我眼中的中關村。它匯集了年輕、夢想、機會、競爭、陷阱、泡沫諸多標簽;一個在大網吧上班,上網上到失眠的地方。
有人說,互聯網時代,中關村已經成為中國年輕人最大的戰場之一,四海豪杰五方神圣都匯集于此,用鍵盤展開爭奪與廝殺,征途是星辰大海。失敗者將帶著傷痕逃離,去找尋理想生活之城,更多的人不甘失敗又無法舍棄,留下繼續戰斗。
去年4月,搜狐CEO張朝陽作為宣講嘉賓來到IDG校園創業大賽第一站清華大學,一位大學生毫不客氣地發問,“你覺得搜狐老了嗎?”這個問題其實是 針對所有互聯網大佬,他們最大的擔憂就是自己老了,不再懂得年輕人的世界,被甩在時代的后面。如今走在中關村大街上,你感受最強烈的是緊張、匆忙和焦慮, 仿佛每個人都患上互聯網焦慮癥。
那些永遠年輕,不敢衰老,不知疲倦的一個個ID,住在中關村。鐵打的鍵盤流水的兵。誰又知道,未來10年的中關村會是什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