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副市長隋振江在今日召開的中關村(8.31, 0.06, 0.73%)示范區2016年園區工作會暨“雙創”經驗交流會議上表示,“十二五”時期,中關村示范區重點實現了“四個突破”,這些突破標志著中關村“十二五”時期圓滿收官,初步建成了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中心。
--引領首都創新發展實現新突破。示范區高新技術企業總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復合增長率超20%,實現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提高6個 百分點,對北京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19個百分點;企業專利申請量較2010年翻兩番,創制標準增長26%;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占比保持在 60%以上,高精尖經濟結構初步形成。在首都創新發展戰略中的作用初步實現由“示范引領”向“引領支撐”的轉換。
--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實現新突破。實施1+6、新四條、新新四條等先行先試政策,十余項政策推廣至全國。建立了部市會商、院市合作、軍地融合等工作機制,形成了跨部門、跨層級的協同創新組織模式,實現了由單一領域、碎片化改革向系統性全面創新改革的初步轉變。
--構建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實現新突破。探索形成了六大要素、三大環境構成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在國家部委支持下,建設中關村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 和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高端創新資源加快集聚。車庫咖啡、創新工場等創新型孵化器紛紛涌現,引領全國科技創新創業進入新時代。
--提高對外輻射和全球影響力實現新突破。小米、滴滴、58同城等企業在中關村誕生并迅速成長,成為移動互聯網和分享經濟時代的領跑者。百度、京東入圍全球互聯網公司十強,聯想、中芯國際、紫光、京東方等企業,躋身所在領域世界前列。
中關村示范區2016年園區工作會暨“雙創”經驗交流會議還披露:經初步核算,2015年示范區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總收入4.07萬億元,同比增 長12.8%;實現增加值5557.4億元,同比增長12.2%,對北京市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6.8%。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收入占比 71.6%,顯示出示范區高精尖經濟結構加快形成。
增長得益于中關村示范區堅持制度創新與科技創新“雙輪驅動”,進一步釋放了創新創業活力,加快轉型升級和動力轉換。首屆“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 主會場活動和第32屆國際科技園區協會(IASP)世界大會成功舉辦,使中關村的戰略支撐能力、創新引領能力、輻射帶動能力和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
增長還得益于示范區70余項改革試點在穩步推進,政策創新引領全國。企業專利申請量突破6萬件,萬元增加值能耗約為全市1/5。創業呈現天使投 資+合伙人制+股權眾籌等六大新趨勢,新創辦科技型企業2.4萬家。中關村創業大街日均孵化企業4.9家,成為引領我國創新創業的新地標。
同時,跨京津冀的科技創新園區鏈初步形成,中關村核心區功能強化,中心城區分園加快轉型升級,郊區十園經濟增速是示范區整體的2倍。企業“走出去”進程不斷加快,已累計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571家,全年發起海外并購36起,同比增加15起,并購金額達525.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