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被稱為中國眾創空間發展元年,以優客工場、無界空間、36氪、SOHO3Q等為代表的一批眾創空間迅速崛起,但一如其承載的創業,風潮起,波瀾之 后卻有很多眾創空間就此沉寂。究其原因,可概括為簡單物理連接,盈利模式單一,缺乏生態成長動力等方面。基于此,中關村豐臺園趁互聯網未散去的東風,創建 了線上線下聯動智力共享平臺——“零工社區”。
為聚集碎片化資源幫助更多創客,豐臺園首創零工社區概念,該平臺依托豐臺園內1萬余家企業與7萬多名工程師等科技創新資源,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將當前碎 片化的智力資源進行整合并合理調配,為從事和參與創新創業的組織及個人提供一系列的公共服務,有效釋放科技人才的創新活力,構筑共享經濟下的科技創新生態 圈。
對接智力資源需求
在服務“雙創”的過程中,豐臺園經調研發現,大量傳統的孵化器,乃至一些眾創空間等,早期主要以較低的物理空間成本支持人才創業,之后通過構建公共技術平臺為創業者降低研發成本,而這些已經不再是當前“雙創”人員最迫切需要的創新創業環境。
比如,有些大學生創業,盡管有非常好的創意和想法,但卻不知道該如何去實現,也很難有更多資源去幫他把想法變成產品。而很多工程師,有很好的技術手段,也有很好的技術平臺,非常容易就把產品做成,但卻缺乏市場推廣的能力。
如果在政府推動“雙創”的過程中,將雙方進行對接,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創業成功率。“社會上還有巨量智力資源缺乏參與其中的渠道。園區內有更大量的專業人 才的智慧資源被忽視,還有更大量的創新需求沒有被滿足,而‘零工社區’作為聯結體,運用大數據匹配需求,最終就會達到雙贏。‘零工社區’是將有想法的人和 有辦法的人結合在一起,從而提高創業成功率,集眾智,匯眾力,傳承工匠精神。” 豐臺區副區長、豐臺園管委會主任張婕接受采訪時說。
張婕表示, “零工社區”同時具備環境友好的創業空間、管家式服務、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投融資渠道、創業導師五大要素,對供需雙方進行信息整合與要素匹配,可以為創新創業者提供從設想到實現的全過程一站式服務。
打破物理連接壁壘
若將“零工社區”進行場景化還原,線上平臺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快速有效地聚集創新創業的高端智力資源,創業者或企業可以在這個平臺上發布需求,讓系統為 其精準匹配解決問題和難題的專家,也可以找零工、找業內大咖,查詢雙創政策,從海量知識產權庫中搜索有用的信息。同時,如果你是某領域擁有豐富經驗與專業 技能的從業人員,也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利用自身技能“打零工”。在“零工社區”的網站上,記者可以看到,線下體驗中心、政策查詢、咨詢服務、社區生態圈等社 區功能一目了然。
線下則是聚合了IP萃取中心、大咖診室、文創工坊、頭腦風暴室等功能的新一代孵化器,如貝殼菁匯、黑鉆石等創業空間,大咖與創業者可以進行點對點的輔導, 幫助成熟的項目快速孵化落地等,整個豐臺園就如同一個大的共享社區。“在這里,創業者可以面對面地問診大咖,進一步把關知識產權,促進項目落地,完成創業 夢想。”貝殼菁匯生態圈董事長張磊介紹說。
實際上,“零工社區”也是豐臺園總部經濟的主動升級。豐臺園早期的總部經濟主要基于資產關系紐帶,主要集聚的是外地在京企業的總部研發、市場和結算環節,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豐臺園的總部經濟開始轉變為基于資本關系紐帶的集聚。
對于零工社區未來的走向,張婕在采訪中表達了展望,她說:“實際上對于這樣的一個平臺,政府參與推動,我們更多地是將零工社區建設成一個鏈接平臺,如果能發展到一定程度,政府會放手交給市場。”而這,也可以算作雙創時代下,豐臺政府的一次全新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