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涓細流,可以匯成波瀾壯闊的大海
平凡腳步,可以走出堅定偉大的行程
這是一張怎么看都稀松平常的老照片:一間平房,屋頂鋪的石棉瓦,紅磚砌的外墻已現斑駁,門口幾輛二八自行車。
30多年前,就是在這間常年閑置的倉庫里,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陳春先和他的一些同事,利用業務時間,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北京市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也因為這個舉動,陳春先被單位領導認為是“不務正業,歪門邪道,腐蝕干部”。
30多年后的2014年,北京市出臺旨在促進高校和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的兩項政策——“京校十條”“京科九條”,均明確提出,鼓勵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參與科技創業和成果轉化。
為了推進轉化,政策還鼓勵高等學校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崗位和搭建國際化科技成果轉化合作平臺……
從高校和院所科技人員兼職創業被批為不務正業,到采取切實措施鼓勵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參與科技創業和成果轉化,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可謂 是中關村改革創新的“三重象征”——既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落地和轉化,又使科技成果惠及民生福祉,更折射出“中關村號”快車的不斷自我超越。它一步步從科技 體制改革,逐漸向全面創新改革轉變,步履穩健而從容。
先行者總會最先遭遇荊棘蓁莽,卻也最早沐浴到朝陽
面對單位領導的否定,陳春先并沒有退卻。他不低頭,不寫檢查,繼續著他稱之為“新技術擴散試驗”的探索。
陳春先的“下海”,就像是一個火種,點燃了科學家和科研人員內心對技術轉化的“熱情之火”。一個叫做王洪德的工程師,提交了辭職創業報告,發出了“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死了也不后悔”的吶喊。柳傳志帶著10名科研人員,在租來的一間傳達室里開始了傳奇式的創業。
新生事物是新鮮的,也是蹣跚的。科技創業突破了傳統思維,帶來了活力,也帶來了不同的社會聲音。
順應科技人員下海這一趨勢,中央和北京市在中關村做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對中關村科技人員下海創業予以肯定。先是以“兩通”“兩海”為代表的科技開發公司迅速增長,隨后相繼誕生了聯想、方正等一批科技產業領軍企業。
1988年,在國家和北京市的支持下,我國第一個高新區——北京市高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前身),在舉世矚目中成立。“試驗”二字,是要求中關村率先開展科技體制改革創新試點試驗,成熟后向全國推廣。中關村“先行先試”的職責、任務和地位自此確立。
在政府的支持下,一代代改革者、創新者持續不懈努力,中關村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取得突破,取得了喜人的試點成果,產生了無數個“第一”——全國首 個明示“法無明文禁止皆可為”的科技園區條例,全國首個民營高科技企業,全國首家不核定經營范圍的企業,首家有限合伙制企業投資機構,首家科技成果占注冊 資本100%的企業……都在中關村誕生。
中關村不斷被賦予新的任務,成為全國首個高科技園區,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首個國家級人才特區,首個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率先探索實施了統籌 “一區多園”管理體制機制,全國首個跨層級、跨部門、跨行政區域的協同創新組織模式,率先開展了“1+6”“新四條”“京校十條”“京科九條”等系列先行 先試政策。最近幾年,中關村實施了70余項改革舉措,涉及創業支持、人才引進、企業融資、商事登記、海關、檢驗檢疫等多個方面,不斷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 經驗。
中關村先行先試的努力,帶來了扎扎實實的成果。
給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一片自主天空
這樣換來的一定是國家科技創新的大突破大繁榮
推開刷卡才能開啟的鐵門,進入了雷小永的實驗室。500多平方米的空間里,各式各樣的飛行模擬裝置占了大半。
“這是按照波音駕駛艙設計的飛行模擬機,這個長著好幾條腿的是模擬機的運動平臺,這是飛行模擬機艙……”這些模擬機,都是雷小永的“心肝寶貝”。
對于模擬機,國外的公司已經做了幾十年,一臺D級全任務模擬機的售價高達1億多元,普通的飛行訓練機也價值千萬元。
為了造出具有100%知識產權的模擬機,雷小永和他的同事們已經在這個舊體育館改造的實驗室里默默耕耘了5年,F在,到了收獲的時候。
“我們希望技術做出來,完成國內國際認證后實現產業化,替代進口產品,也希望成果轉化的過程能讓科研人員富起來。”雷小永說。
中關村示范區正在進行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改革,簡稱“三權改革”。這意味著,技術團隊將能夠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獲得更多的權益。
近幾年,高校和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化日趨活躍,但也存在如政府部門審批環節多、周期長,影響轉化時效,成果收益處置不合理等問題。根據中關村最新試 點的11家單位實行的政策,單位可自主決定對其持有的科技成果以轉讓、許可、作價入股等方式開展轉移轉化活動,收益全部留歸單位,充分調動了科研人員參與 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北航技術轉移辦公室副主任錢俊表示,“三權改革”明確了收益怎樣分配,學校內部許可、轉讓的量加大了,教師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更高了。今后高校教師創業創新的政策有望更加寬松。
北航的“三權改革”,是中關村示范區科技體制改革的一個縮影。為了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加快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中關村著眼于“讓創新者 有其權”“讓付出者有回報”,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稅務總局等部委的支持下,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改革試點、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對員工的股 權獎勵可遞延繳納個人所得稅等一系列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試點政策,率先在中關村實施。許多政策在中關村試點成功后,還陸續向全國推廣……
不斷深化的激勵支持政策,極大促進了擁有大批科技成果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轉化科技成果的積極性,成百上千項“養在深閨”的科技成果融入了經濟體系。
為促進產學研結合,引導建立若干中關村開放實驗室,支持建立大學科技園和孵化器,成立產業技術研究院、協同創新研究院等,支持產學研部門聯合開展技術公關,促進科研人員與企業人員雙向流通,加快科技創新進程。
為解決科技成果流通問題,在中關村成立了技術交易機構,通過市場選擇的方式,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并通過市場反饋促進技術改進。
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中關村形成了源頭創新、科技研發、成果轉移轉化、成果使用和再創新的鏈條和體系?萍紕撔铝Χ炔粩嗉哟螅萍汲晒 速涌現,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在互聯網+、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智能制造、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中關村企業正在全球科技創新競爭格局中占 據重要位置。
中關村科技產業已成為首都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2011年以來,中關村示范區企業總收入年均復合增長20.2%。2016年,中關村示范區預計實現總收入4.57萬億元,同比增長12%以上。
培育肥沃的創業創新土壤
讓各類創新要素共生互助、聚合裂變,釋放更大的能量
鶯飛草長,柳綠花紅,一群大雁從湖面掠過,碧波上泛起陣陣漣漪……北京中關村,翠湖濕地,良好的生態,讓這里一片生機盎然。
沒有好的自然生態系統,大雁是不會停留的。創新創業同樣需要一個生態系統,中關村之所以能夠持續創新,關鍵就在于一代代中關村人持續構建并完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致力把中關村打造成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創業中心,讓更多懷揣創業夢想的人愿意到此實現夢想。
在中關村,時刻進行著各類創新創業要素的流動、重組、碰撞、創新,每天都發生著企業誕生、技術磨合、項目洽談、并購重組……猶如一個適宜的自然生態系統,各種創新創業的種子在這個系統中,不斷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形成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這個生態系統,包括行業領軍企業、高校院所、高端人才、天使投資和創業金融、創新型孵化器及創客組織、創業文化六大核心要素,以及市場、法治和政策三大環境。
疾風識勁草,花木最知春。
2015年11月,一份消息傳開了。“在中關村創辦企業,不用跑到工商局登記注冊了,直接在網上就能辦!”
在中關村探索實行工商登記全流程網上辦理,方便企業登記注冊,是國家工商總局支持中關村創新發展的19條新措施之一。隨后實施的,還有海關、檢驗檢 疫等部門在中關村實施的特殊物品及生物材料進出口“一站式”通關服務,以及食藥監管部門支持中關村食藥監管和產業發展的12條新政等。
“政府對我們很重視,我們相信政府。”2016年1月,中關村管委會聯合北京市經信委、工商局、質監局等部門人員一同深入企業,進行“多對一”服務,幫助企業解決問題。
“就算我們眼下遇到的問題有的還不能一下子解決,但政府是一直想著我們的,只要合理的,將來也能解決。”一位創業者說,在中關村,競爭大,節奏快,但是環境好,心里舒坦,創業也安心。
讓創新創業者“安心”的,是政府提供優質服務,尊重和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的不懈努力,以及帶來的持續完善的創新創業環境。
這正是中關村獨特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背后的“密碼”。
2014年,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成立,隨后,中關村知識產權訴前調解中心在核心區掛牌成立。在政府引導下,一批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應運而生。政府和市場,共同為科技企業和科技創業者保駕護航。
良好的政策環境、完善的法治環境、公平的市場環境,讓各類創新創業主體的活力得到充分綻放——中關村新創辦并實際運營的科技企業連年爆炸式增長,2013年當年新增科技企業6000家,2014年當年新增1.3萬家,2015年這個數字達到2.4萬家。
目前,90后創業者、領軍企業骨干創業者、連續創業者三類群體組成了中關村新的創業大軍;1萬多名天使投資人活躍在中關村,占全國80%;全國有 60%的投資案例發生在中關村;涌現了車庫咖啡、3W咖啡、天使匯等一批創新型孵化器;催生了分享經濟、平臺經濟等一批新業態;“天使投資+合伙人制+股 權眾籌”成為中關村主流創業模式;誕生了智能硬件、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一大批新技術、新產品;出現了今日頭條、融360等一批新銳品牌以及小米、美團、愛 奇藝等一批“獨角獸”企業。
截至2015年底,中關村有獨角獸企業40余家,僅次于硅谷,位居全球第二。中關村年收入過億元的企業近2600家,約是2010年的2倍。
在中關村,創新創業已成為風尚,也成為眾多創新創業者的生活方式。各類創新創業要素在中關村集聚融合,奠定了中關村活力迸發的基礎。
“做白菜心,不做白菜幫子”
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需要發揮人才、技術、資本這新“三駕馬車”的作用
申請難、耗時長的外籍人士永久居留證50天就辦下來了!2016年5月20日,聯想的印度籍高管 Menon Sanjeev surendranath等7名中關村外籍高層次人才,獲得了中國的永久居留證(俗稱“綠卡”),他們也成為首批通過中關村 “綠卡直通車”通道獲批的外籍人才,審批時限由原來的180天大幅縮短至50天。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為了吸引全球的人才到中關村創新創業,公安部于2015年底推出支持北京創新發展的20項出入境政策措施,助力北京吸引集聚國際人才,其中10項政策如建立綠卡直通車等為全國首創,并在中關村先行先試,成為全國外籍人才管理改革力度最大的制度創新。
新政自2016年3月1日正式實施以來,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反響,并取得了積極成效。截至2016年12月底,新政實施滿9個月,北京市共發放500余張綠卡(通過新政辦理336張)。
近年來,為了建設中關村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中組部、公安部、科技部等部委和北京市在中關村試點實施了一批特殊政策,取得了積極成效。截至2016年10月,中關村有“千人計劃”人才1188人,占全國的20%;海歸創業人才超過3萬人,累計創辦企業超過8000家。
為促進高端技術供給,中關村加強了產業政策引導,圍繞集成電路設計、智能硬件、虛擬現實等產業出臺了一系列精準的產業促進政策。
今年6月,中關村啟動了重點產業領域前沿企業挖掘工作,聚焦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前沿領域,探索采用公開路演的形式進行項目選拔。發掘 支持了中科院納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納米發電機、中科寒武紀開發的全球首個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架構指令集、地平線的自動駕駛“雨果”平臺和智能家居“安徒 生”平臺、柏惠維康的神經外科機器人等一大批前沿技術項目。
產業革命源于科技創新,成于金融創新。在中關村,一系列科技金融創新,讓太多的“不可能”變成“可能”。
在這里,無抵押、無擔保也可以貸款,因為中關村在全國率先開展的科技型企業信用貸款試點。在這里,北京銀行“信貸工廠”能將一個月的貸款審批流程變 成短短三天。在這里,無信貸記錄企業貸款,科易動力會告訴你,“零信貸”讓他們打破銀行貸款“零紀錄”。在這里,綠色金可為中小企業一周內就拿到50萬歐 元的低成本海外資金。
這些“政策+市場”的金融手段與資源平臺,恰如一餐豐盛的自助晚宴,讓科技小微企業按需索取。
擔保融資、信用貸款、信用保險和貿易融資、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股權質押貸款、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票據融資、發行直接融資產品、認股權貸款、并購貸款……服務于企業各發展階段的科技信貸創新產品,恍如嵌入中關村這株大樹的年輪,助推企業們奮力生長、盤旋上升。
2016年4月,中國銀監會、科技部、中國人民銀行等三部委出臺指導意見,提出以投貸聯動方式支持科技創新。不久前,全國首個投貸聯動項目在中關村正式落地。該項目的落地,標志著試點銀行將以“投貸聯動、股債結合”的服務模式支持中關村科創企業發展,解決企業融資難題。
一馬當先萬馬騰,良駒百驥戮力行。
人才、技術和資本“新三駕馬車”協同發力,拉動首都科技經濟的巨輪穩步前行。
人生不是賽場,理想不容退場
創業沒有終點,改革創新亦如此
2016年7月,豌豆莢宣布其應用分發業務將并入阿里巴巴移動事業群,雙方已正式簽訂并購協議。一些媒體報道此事時形容為“賣身”。
豌豆莢創始人王俊煜卻很淡然。他撰文說:“創業沒有終點,如果是一個使命驅動的團隊或個人,根本沒有 退出 這個選項。生命短暫,我還希望能創造出更有影響力的作品,繼續專注在我真正狂熱的事情上,否則,我覺得如果我沒有做這些事情,哪怕賺了再多好幾個數量級的 錢,當我老去的時候,才會 因碌碌無為而感到悔恨 ,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失敗。”
言猶在耳。2016年12月,在2016年行將結束的時候,王俊煜帶著他的二次創業項目——輕芒出現了。輕巧的輕,鋒芒的芒,他的目標是打造一家兼具技術和價值觀的內容分發公司,對內容的興趣成為他再創業的起點。
創業沒有終點,改革創新亦如此。改革只要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中關村的發展前后相續,正是這一段又一段的“鐵軌”,連接成中關村創新發展、不斷前行的歷史。2017年,中關村在北京加快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征程中,向著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邁進,有決心、有能力、有信心。
更偉大的成功還在孕育,更精彩的故事仍在前方。世界期待著下一個中關村故事,歷史期待著我們這一代中關村人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