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米長的中關村創業大街,除了是中國創業者的淘金之路外,也是許多海外創業者的“中國夢”開始的地方。
回憶起自己一年前第一次走進創業大街,來實習部門報到時的情景,韓國留學生金賢洙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在課上和媒體上經?吹疥P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內容,當時我心情非常激動,到現在我也一直很激動。”記者5月18日在創業大街5號樓的硬派空間見到金賢洙時,他已經從運營大街的海置科創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國際創新部門的一名實習生,變成了韓國創業企業VITRUV開拓中國市場的執行人員。
由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金賢洙是受到中國雙創文化鼓舞的留學生典型,也是全球創業者沿著“一帶一路”開拓中國市場的縮影。在這條創新之路上,越來越多的外國青年參與到中國的創業活動中,未來也會有更多的“中國智造”沿著這條路走向世界舞臺。
留學生的中國創業夢
2016年并不是金賢洙首次踏上海淀西大街。早在2005年,剛剛高中畢業的他從韓國來到北京,考上了人民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系本科后,經常來海淀圖書城買書。十多年后,他一路深造,成了這個專業的博士研究生,那條買書的街道也搖身一變,成為萬眾矚目的創新示范街區。他第一次走進這條新街道時,也并沒有想到自己會從一個實習生變成一名海外創業人士,在大街上開始自己的創業生涯。
這并不是個頭腦一熱的選擇,在華10年間,金賢洙深受中國創業文化的感染。“韓國也很鼓勵創業,但是政府的主導性太強了,不像中國,民間機構也很積極,而不是主要依賴政府。”他對記者說。讀博期間,金賢洙研究的領域就是創業,導師是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彭劍鋒。彭劍鋒一手創辦了華夏基石管理咨詢集團,既是一位學者,又是一名企業家,非常鼓勵學生創業。
“前幾屆有位師兄,從老師那里拿到了投資,在江西南昌成立了做校服的工廠,現在經營得很成功,企業規模非常大,已經準備在新三板上市了。”講起這個勵志故事,金賢洙的語氣中有一絲難掩的向往,“我是老師的第一個外國學生,我也希望能復制這個故事。”
因此,他來到創業大街的運營管理公司海置科創做實習生,接觸了成千上百個來訪的國際創業團隊,那個深藏心中的創業夢想也在悄悄地向他靠近。2016年11月,創業大街的海外合作伙伴韓國創業振興院(KISED)帶領4支創業團隊來到北京尋求資源對接,其中之一便是2015年成立的人工智能領域創業公司VITRUV。這家公司在韓國創立兩年后融資850萬,其主要產品,利用人工智能提高數學學習效率的“MataMath”已經成功進入韓國本土和中國臺灣市場。幾經接觸后,金賢洙接下了VITRUV伸出的橄欖枝,成為了這家16人的跨國創業團隊里的一員。2017年1月,兩名創始人從韓國飛來,同他一起參加了英特爾眾創空間加速器和中關村創業大街共同舉辦的“英特爾眾創空間加速器智勝未來創新大賽”,獲得了北京賽區的第一名。
“KISED和我們很早就有聯系了,入駐創業大街的第一個國外項目就是他們帶過來孵化的。” 海置科創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品牌傳播部經理鐘輝雄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據他介紹,中關村創業大街與“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包括韓國、印度、新加坡、以色列等十余個國家20多個國際創新服務機構展開戰略合作,為推動全球創新、促進全球創新的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提供平臺。
中國創新走出去
5月14日,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指出要將“一帶一路”建成創新之路。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建設21世紀的數字絲綢之路;促進科技同產業、科技同金融的深度融合,為互聯網時代的各國青年打造創業空間、創業工場。
在全球創新的行動中,中關村創業大街無疑走在前列。除了官方與國外的機構合作外,其入駐機構也培訓、孵化了許多有海外背景的創業團隊。
截至2017年5月,清華經管創業者加速器“X+空間”共入駐過105支創業團隊,創始人具有海外背景的團隊和海外團隊數量占到30%;IC咖啡于2014年10月在新加坡成立IC咖啡新加坡孵化器,重點孵化智能硬件領域項目;天使匯于2015年成立德國亞琛分公司,與德國本土先進制造領域的高端企業建立了緊密合作聯盟,在 2015 和 2016 年分別投資了 SR(電動汽車研究所)及其整車制造公司 EGO、激光 3D 打印研究所等,并簽署了中國落地的合作協議。
“從發展的角度看,‘一帶一路’有逐漸從商品貿易和文化交流之路走向創新之路的趨勢。與傳統的工業經濟時代的創新不同,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新是開放式的,強調不同專業知識的重新組合。在這一背景下,多國的科研交流和協作將會為創新驅動‘一帶一路’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會議主辦方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劉剛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而對這條“創新之路”未來延展的方向,海置科創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姚宏波已經有了十分清晰的目標。他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下一步我希望實現能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常態化的雙向互動,F在很多國家的項目和人才到我們國家來找市場、找錢,發布他們的項目。我希望我們的創業項目也能走出去,像硅谷一樣,全世界都用他們的高科技,這才是我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