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掌閱推出一次前所未有的直播內容:直播中關村。真實的中關村街景、創業環境引得近300萬人在線觀看,點贊人數更是超過328萬。
多年以來,中關村始終與創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北京理工大學的少鵬和朋友們以“桔子路購物網”創業,在他們看來,創業之前在公司的工作“沒有激情,很空洞”;在中關村呆了10年的蘭國婷覺得“風險、投資、創業這些詞匯不絕于耳,到處都是創業的氛圍”,對她來說,在拉勾網的幾年里,十分刺激。
多少來到這里變成了創業者,多少創業者會從這里走出去變為開拓者,多少開拓者回到這里繼續創業,中關村有著太多的故事,有人成功,有人失敗,但大多數人都認同那句話:你能在這里成功,但不要害怕在這里失敗。
在這個時代創業,究竟需要哪些特質?為什么同樣是站在“風口”上,卻有著天差地別的結局?如果你也對中關村充滿了好奇與向往,掌閱最新上架的這本《中關村筆記》集結了馮康和數學藝術、陳春先和中關村硅谷夢、王洪德和京海公司、柳傳志和聯想、王選和漢字激光照排技術、馮軍和愛國者等19個創業大佬的故事,看完它或許能讓你找到答案。
夢想總要有的,但不是靠“萬一”來實現
網上流行過一句話:夢想總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有夢想是好事,但如果將籌碼放到“萬一”上,心懷懈怠,把未來交給所謂的“命運”,你很可能會成為萬分之9999。
創業者要實現夢想,注定需要堅定的意志和不滅的信念。
《中關村筆記》寫到了一位漢字激光照排技術創始人王選,他一直拿著勞保工資,卻憑著自己堅持的意志和天才的思維持續研究。即使研究方案因為太過先進不被出版界認同,王選和他的愛人仍然省吃儉用,挺過了最艱難的日子,最終獲得了舉世矚目的結果,成就了漢字激光照排技術。
破而后立,不要用習慣麻痹自己
毒雞湯有云:算命先生說:“你年輕時一事無成;時而自怨自艾頹廢墮落,時而咬緊牙關拼命努力,經營關系;但你的生活一直沒有改善,你一直很痛苦,直到三十歲。”他聽后興奮地問:那三十歲之后呢?有轉機嗎?算命先生微微抬起頭:三十歲后……你就開始習慣了。
如果從30歲開始習慣庸碌的人生,那很多故事都不會再發生,更何談創業。對創業者來說,20歲、30歲、40歲都不算晚。
在中關村,最當一提的就是聯想創辦人柳傳志了。上世紀80年代,已年逾40歲的柳傳志主動提出了要創業,聯想誕生在一間20平方米傳達室里。
然而誕生最初,半年時間,柳傳志拿到的計算機所給的20萬公司開辦費,只剩6萬。幾經波折,他們最終拿到了中科院500臺IBM電腦的驗收、培訓、維修業務,從設備司得到1%的硬件備份,給各個研究所講課,講完課后把機器交付給對方,機器以后有了什么問題他們來維修,最終他們賺到了70萬元,成為了聯想的第一桶金。
柳傳志的經歷就在告訴我們,年齡從來都不是創業者的阻礙,肯折騰,講方法,總會有實現夢想的路在前方。
平凡在創業者身上,或許不是好詞
最怕一生碌碌無為,還說平凡難能可貴。這句話放在創業者身上尤其在理。絕大多數普通人都是平凡人,但對創業者來說,懷著平凡的志向和對未來的追求就是不思進取。
對愛國者董事長馮軍來說,當年一段不平凡的底層個體戶經歷,也成為成功的重要條件。清華大學的他畢業于自己不太喜歡的土木工程專業,但他卻因為內心的堅持毫不猶豫拒絕了北京建筑工程總公司。看準了計算機行業的發展前景,他選擇隱瞞身份在中關村做起了個體戶。賣出的每件貨物只賺五塊錢的誠信和堅持,最終成就了“愛國者”的崛起。
這本書里有你曾經錯過的創業機會
馮康和數學藝術、陳春先和中關村硅谷夢、王洪德和京海公司、柳傳志和聯想、王選和漢字激光照排技術、馮軍和愛國者……全書十九個段落,十九篇手記,以樸實的敘述和大量來自于火熱生活的真實綿密的細節,塑造了一個個性格鮮明、血肉豐滿、栩栩如生的杰出人物形象。這些躍然紙上的先進人物群像,既反映了中關村改革開放近四十年的發展歷史,也表現了中關村面向未來的蓬勃朝氣和國家層面加大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力度與決心。
過去幾十年中,很多人在中關村起家,有在計算機浪潮洶涌而來的改革開放初期發展大型機房技術的王洪德,創辦我國第一家計算機機房技術開發公司——京海公司;也有解決了漢字輸入問題,發明了五筆字型(王碼)輸入法的王永民;更有從英特爾離職,上任馭勢科技CEO,開啟智能汽車無人駕駛領域的吳甘沙等等。創業人總是兼具了慧眼、勇氣和實力,來推進時代的前進。
想創業的你們,或許能在掌閱APP上架的《中關村筆記》中,找到創業者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