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投資 > 正文

中關村新型科研機構打造“產學研資”黏合新模式

日期:2017-09-1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體: ]

2014年6月,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成立;同年8月,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成立。

2015年8月,北京大數據研究院成立。

今年3月,北京石墨烯技術研究院成立;6月,中國科技大學“1+2”協同創新平臺成立……

在原有“產學研資”的框架中,近年來,一批新型科研機構陸續亮相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

中關村管委會主任翟立新表示,這些新型科研機構不完全像大學、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業、不完全像事業單位,盡管這些“四不像”的新型科研機構具體做法不一樣,但卻具備4個共同特征:緊抓源頭,瞄準應用,打通鏈條,集聚要素。

背靠大院大所,打通產學研和資本的全鏈條通道,一手抓原始創新,一手抓成果轉化和技術應用。這些新型科研機構從一“出生”就成為科技與經濟融合的產物,為中關村創新驅動發展和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們應該進行一個探索,能夠讓科研人員一方面解決社會面臨的實際問題,另一方面在科研創新方面更上一層樓。”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數據研究院院長鄂維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北京大數據研究院是中關村新型科研機構的典型代表。

該研究院依托北京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高校院所籌建,成立之初,北京大數據研究院注冊為民辦非企業單位,通過與企事業協同共建,探索“大學+民非+企業”一體化模式。

鄂維南表示,大數據理論研究與市場應用緊密相關,相關高科技人才培養需打破原有體制壁壘,充分發揮年輕人在創新創業中的積極性。

研究院在利益分配機制上,大力鼓勵創新和研發,對高端研發人才等重要貢獻人員獎勵不低于收益的50%,研究院運營管理投入5%~10%。研究院同時采用 “雙聘制”模式引進高端人才,強化核心團隊能力,由北京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院校提供高級研究人員編制,并由研究院社會化聘用,允許研究人員同時在體制內 和體制外開展工作。

與此類似,由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牽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中國計量技術研究院共同發起成立的北京石墨烯技術研究院,在成立之初就擁有5億元啟動資金和數十項技術,這些資金和技術為創新中心的團隊持續孵化原創性技術提供了源頭保障。

為了最大程度地給予團隊歸屬感,研究院設計了10%的團隊股權,并將這10%的股權轉化為團隊分紅權、股權、基金等多種激勵方式。

中關村新型科研機構多樣的激勵形式,構成了創新的科研激勵機制,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確保了科研工作健康發展,也是長久激發科研人員從事科研的內在工作動力及釋放其創新潛能的重要途徑。

“沒有企業和產業的參與,科研院所的研發就沒有方向;沒有科研院所的助力,企業自主研發就沒有源頭;沒有資本的驅動,科研和產業化就寸步難行。”翟立新認為,這些新型科研機構就像 “黏合劑”,把“產學研資”各環節緊緊黏合在一起。

與傳統的科研機構相比,這些新型科研機構能量巨大,科技與經濟之間存在的“鴻溝”,正逐步被他們“填平”。

中科大北京研究院依托科大訊飛公司,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有了新的進展,2016年全球首發了多語種實時翻譯、萬物互聯輸入法等最新技術,基于訊飛語音云的開發團隊已經超過2.3萬家,智能硬件創業團隊超過1000家,在京收入達到3億元。

北京大數據研究院通過政府與高校投資,設立了5個基礎研究實驗室,開展基礎與前沿性研究工作,為應用研究與產業轉化提供技術支撐,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成立以來累計啟動的134個科研項目中,在先進制造方面,研發的機器人感知技術,可自學習物體識別算法,未來將引入工業機器人中;在環 境與能源方面,利用二氧化碳的特性,從低溫熱源中提取熱量可用于用戶集中供熱。這些項目將在近年內完成研發,進入產業化階段。

優中選優的創新項目篩選機制,使得中關村新型科研機構形成了“北京統籌、全球研發、全國轉化”的院地一體化發展格局。

新型研發機構都建立了純市場化的企業孵化機制,通過孵化企業、項目融資等方式,將創新成果快速引入生產系統和市場,加快創新成果產業化推進和商業化應用。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