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政策 > 正文

完善政策支持體系 中關村國際化步伐加快

日期:2012-09-19  來源:中國網濱海高新
[字體: ]

  資本國際化、人才國際化、市場國際化,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隨著“1+6”系列政策的貫徹實施,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際化步伐正在進一步加快。

  近日發布的《中關村示范區2011年國際化發展報告》稱,近年來,中關村示范區初步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中介服務組織廣泛參與的國際化工作推進體系,支持和引導企業國際化發展的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國際商務環境、語言環境日益優化,為企業走出中國、走向世界參與國際技術和產業競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國際資本的“寵兒”

  近年來,中關村示范區高新技術企業備受境外投資機構青睞,包括IDG、老虎基金、DCM等越來越多的境外投資機構集聚中關村,參與融入中關村企業創新發展。境外投資機構的到來,一方面有力支持了處于初創期的科技企業快速發展,2011年創投支持的新創辦企業總數突破4000家;另一方面,幫助企業做好上市特別是境外上市的準備,2010年、2011年在美國上市的全部17家企業均得到了創業投資的支持。可以說,境外創業投資在推動企業快速成長、搶占市場先機、增強企業競爭力等方面,特別是促進企業上市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已經成為推動中關村企業國際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除了投資機構,越來越多的中關村示范區企業通過在境外上市,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更好地參與國際科技經濟競爭與合作,提升企業國際化發展的水平。

  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8月底,中關村示范區共有79家企業在境外上市,境外首次公開募股(IPO)融資額693.5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境外上市的中關村示范區企業已經形成了中關村板塊。如在美國納斯達克初步形成了以百度、亞信、新浪、搜狐為代表的中國互聯網概念股板塊;在美國紐交所和納斯達克形成了以新東方、安博教育、學而思、學大教育、環球雅思、全美測評、弘成教育等為代表的中國教育概念股板塊。這種板塊效應對未來中關村企業繼續到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產生了良好的推動作用,也極大地提升了中關村的投資價值。

  為提高中關村示范區國際知名度、支持更多的企業在境外上市,2011年中關村管委會先后與紐約交易所、納斯達克交易所等國際知名金融機構簽署了合作協議。通過簽署協議,雙方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搭建境外上市的橋梁和紐帶,為推進中關村企業整體上市提供了有利機會。

  國際資本的進入開闊了中關村示范區企業的視野,給企業提供了先進的管理理念、運營機制,提供了更多的與國際科技、經濟聯系交流的機會和平臺,促進了中關村企業國際化發展,促進了企業實力的快速提升。

  國際化人才聚集地

  中關村示范區是我國科教智力和人才資源最密集的地區。隨著創新發展進程的加快,中關村對全國乃至全球創新創業人才的吸引力日益增強,來自我國港澳臺地區以及外國國籍人才數量穩步上升,人才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有力促進帶動了企業和示范區的國際化發展。

  近年來,依托中央“千人計劃”、“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和“中關村高端領軍人才聚集工程”等人才引進工程,中關村示范區努力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吸引集聚了數量眾多的海外留學人才,特別是一批高端領軍人才,有力地支撐促進了中關村的創新發展。

  2011年,中關村示范區企業歸國留學人員達到13704名,占國家高新區歸國留學人員總數的兩成。其中,碩士及以上學歷人才占比達到74%。

  目前,留學人員已成為中關村示范區創新創業的重要力量。留學人員在中關村累計創辦企業超過5000家,中關村成為國內海歸人才創辦企業數量最多的地區,目前活躍的企業超過2000家,其中包括百度、搜狐、中星微電子、啟明星辰、奧瑞金等知名企業。中關村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中,半數是海歸人才創辦的。

  近年來,隨著中關村國際化發展和吸納國際人才的能力逐漸增強,來自我國港澳臺地區和擁有外國國籍的從業人員日漸增多。截至2011年年底,中關村示范區的從業人員中有8991名港澳臺和外籍人員。這些從業人員專業層次較高,外籍專家人數為1651人,約占外籍從業人員總數的兩成。外籍從業人員的從業領域涉及中關村示范區全部的十大技術領域。其中,電子信息領域外籍從業人員占比較大,其次是新能源與高效節能、現代制造領域。

  2011年,中關村示范區聘用外籍從業人員的企業共有1301家,占企業總數的8.7%。外籍從業人員數量前十位的企業都超過了百人,其中中油測井技術服務有限責任公司最多,為1049人。

  “走出去”模式多元化

  國際資本、國際化人才的持續引進,使中關村示范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使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發展的目光投向了國外,企業國際化的步伐明顯加快。這些企業不僅僅限于通過產品出口這種模式實現國際化,還根據自身發展規劃,結合目標市場實際情況,揚長避短,探索出了建立生產機構、組建研發機構、拓展銷售網絡、共建合資公司、創建企業孵化器、海外融資、打造自主品牌、建立國際化聯盟、技術輸出等形式多樣的境外發展模式,適應了企業國際化發展的需求,初步實現了進入國際市場的目標。

  據統計,2011年中關村示范區技術出口合同成交額583.9億元,是2006年的9.2倍,占中關村技術合同成交額的比重44.2%,占北京技術出口合同成交額的比重74.6%。據悉,中關村技術出口主要國家包括美國、芬蘭、日本等50余個國家和地區,技術出口項目以電子信息領域為主。

  國際專利數量和國際標準的制定可以反映出企業國際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據統計,2011年,中關村示范區企業擁有的有效專利中境外專利授權數達到859件,擁有的有效發明專利中境外專利授權777件,其中獲得歐美日專利授權數達到283件,較2010年增長15%。而2010年獲得歐美日專利授權數比2009年增長43.9%;發明專利達到156件,增長24.8%。

  2011年中關村示范區共形成國際標準18項。從2006年到2011年,中關村示范區內企業和各類高校院所主導制修訂的國際標準數量已經達到86項,有力地增強了中關村在國際市場上產業發展關鍵環節的主導權,提高了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國際化環境不斷完善

  中關村國際化步伐的加快,與近年來中關村示范區國際化環境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分不開。

  據介紹,為促進企業“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資源配置,開展國際技術合作,商務部、財政部等國家有關部門、北京市政府有關委辦以及中關村管委會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國際化政策促進體系,先后出臺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加快人才引進工作暫行辦法》、《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并購支持資金管理辦法》、《中關村專利促進資金管理辦法》等多項措施,有力支撐了中關村示范區企業國際化發展。

  經過20多年的探索發展,中關村示范區已經初步建立起了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包括各類孵化器和中介、行業協會在內的社會各方面廣泛參與的國際化工作推進體系。目前,中關村大中型企業基本上已經建立起自己的國際化促進工作機構,或者有專門從事國際化促進工作的人員。一些科技型中小企業也根據自身業務發展的需要建立了專門的國際化渠道。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留學生創業園以及各類專業園和中介、行業協會等都把對企業國際化發展的支持促進和服務作為重要職責,并以此實現自身的經濟和社會價值。

  此外,中關村海外聯絡處以“宣傳、聯絡、服務”為宗旨,承擔著宣傳推薦中關村示范區,舉薦優秀海外人才(團隊)到中關村考察、落地并實現創新創業等職能。截至目前,6家海外聯絡處累計組織“海外學人中關村訪問團”160多個。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推薦閱讀
精彩推薦
商城打折熱賣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