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告原文 】
提升中關村示范區整體創新能力。統籌謀劃科技創新綜合改革,挖掘先行先試系列政策潛力,研究制定新一輪創新發展支持政策,完善“一區多園”統籌發展機制。出臺示范區優化產業布局指導意見,推進中關村科學城、未來科技城、科技商務區建設。
【 權威解讀 】
亮點一
“京校十條”等政策
成改革突破口
2014年1月13日,北京“京校十條”正式發布,高校可自主對科技成果轉化進行審批、轉化所獲收益中不少于70%的比例可用于獎勵、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崗等打破束縛、激發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活力的政策悉數出臺。而這只是本市創新領域政策突破的前奏,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2014年,中關村將以實施“京校十條”等政策為突破口,大力推進市級層面科技成果轉化和協同創新改革,進一步推進市級層面政策突破,營造“軟硬環境無差距、交流合作無障礙”的國際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亮點二
爭取中央層面科技
金融政策“先行先試”
2014年,中關村將圍繞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開展信用信息共享機制試點、個人境外直接投資、企業境外投資、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等方面,爭取中央層面科技金融創新政策在中關村“先行先試”。
【 馬上就訪 】
有一個工位就能開公司創業
創新政策給企業發展注入加速劑
“宇翔,好消息啊,咱們的辦公地址通過審批了,一個禮拜后就能拿到營業執照!”今年1月14日,點心理財創始人韓宇翔接到的這通電話,無疑成了最好的新年禮物。
2個月前,金融專業畢業的韓宇翔與幾名合伙人一起組建起了8人左右的創業團隊,從事互聯網金融產品研發。沒有固定辦公場所,僅僅在3W咖啡有一個工位辦公的他們,在注冊公司的過程中竟然出奇的順利。
2013年,中關村核心區《創業期科技型企業集中辦公區管理辦法》(試行)應運而生,首批11家集中辦公區隨后出爐。為了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降低企業開辦和運營成本,只要在集中辦公區有一個工位,創業團隊就可以以此為地址申請注冊公司。
創新政策給企業發展注入加速劑,高校成果轉化道路前的一道道樊籬也被一一打破。
2014年1月,助推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京校十條”發布。看到文件,北京印刷學院校長助理周忠長舒一口氣。讓他寬慰的是這兩行字——“賦予高校自主處置權,高校可自主對科技成果的轉讓、對外投資進行審批”,“高校可自主對科技成果的合作實施、實施許可等進行審批”。
兩年前,北京印刷學院計劃用高阻隔、抗遷移綠色包裝薄膜和鈉微米尺度導電油墨兩個項目的無形資產申請對外投資。近兩年的時間過去,跑遍了一個個審批部門,手續沒辦下來。“京校十條”的發布則將對科研成果處置、投資的審批權交給了高校。有了這些政策,學校對以后產業化項目再也不用糾結。
【 建言獻策 】
中關村應注重創業品牌培育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來有為說,中關村在創業服務、企業扶持、上市培育、產業促進等方面,健全了較為完善的扶持政策,促進了創新要素的優化配置,提升了企業的整體創新能力。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硅谷是創業之都,甚至愿意遠赴重洋去硅谷創業,這就是創業文化和品牌的力量。”來有為認為,中關村應該繼續培育創新創業文化和品牌,不斷豐富中關村創新創業的文化內涵。同時注重發揮北京海外人才交流會等重大活動以及中關村駐海外聯絡處等機構的作用,深入挖掘更多的海外優勢項目和高層次人才,吸引他們到中關村創新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