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位記者編輯,走遍中關村的“一區十園”,用眼、用身、用心去捕捉,切實感受到——
走基層·記者調研
村語
中關村,是這個奔騰年代的完美縮影和最佳注腳,是幾代人期許與愿景的承載之地。
那么,為什么是中關村?在跌宕起伏的30年發展之后,我們仍要回到問題的原點--誰給了中關村如此活力?
說到底,中關村不是一個“地”的概念,而是“人”的故事。在我們回想一個個創業傳奇,在我們感懷一個個知識英雄時,我們津津樂道的,是中關村“人”的特質,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的紀傳體。
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新一代中關村人已經來到了舞臺中央,他們必然是未來數十年內的主角。
這正是我們關注中關村和對它感興趣的原因所在--揭示中關村的變遷,跟蹤中關村前行的最新進展,最重要的,是在歷史演進的長河中,為中關村的新一代們立此存照。
【不安分】
“在行業中樹起一面旗幟,這才是我們想走的路。”
清華大學南門,僻靜的林蔭道時不時有學生穿過,隱匿于林蔭道旁的,是一片片廠房與辦公室。
就是在這片林蔭道的一隅,有間不大的辦公室,屋內陳設很簡單,幾張辦公桌,幾臺電腦,一間隔出的會議室,立著一塊白板。白板上草草地畫著幾張機械設計草圖,白板的一角,掛著一張團隊建設內容的漫畫。
這里是北京科易動力科技有限公司的一處研發室,幾名年輕員工正操作著面前的電腦,從穿衣到面容,他們都是一副標準的高校學生模樣。
這是一幅難以想象的創業場景——在旁人看來,這更像是校園的一部分,唯一能看出不同的,是墻上掛著的幾張企業初期拍下的照片。
這家從事電動汽車動力系統的公司讓人產生“學校”的錯覺并不奇怪。創立于2010年3月的科易動力,是中關村眾多“80后”公司中的代表之一,在清華大學附近的科技園區中,他們還擁有幾處“學院派”研發室,分別負責電路設計、機械設計等模塊。
“我們的成員只有兩個例外,一個70后,一個90后。”科易動力副總經理華劍鋒是名80后,2010年初,清華大學汽車系博士畢業的華劍鋒與其他兩名師兄弟,共同開辦了這家高科技企業。
擁有傲人學歷和出國留學經歷,在校期間屢獲嘉獎,華劍鋒無疑是任何一家汽車企業所期許的黃金人才,而他卻選擇了創業,是什么樣的原因,促成了如此選擇?
中文在線董事長童之磊的經歷,也許可成為一個注腳,同為清華大學汽車系出身的童之磊,創業時間比華劍鋒早了十年,回顧自身的創業沖動,童之磊如此解釋:“那時心里總是透著一股不安分,總想做點自己喜歡的事,不想按部就班。”
這“不安分”,正是問題的答案。
“不安分”的基因,在華劍鋒就學時就已種下,在他之前,清華大學汽車系學生創業成風,這與校園中老師的教誨不無關系:“上學的時候,我的導師就經常鼓勵我們,今后創業要把學的知識變成生產力,而不僅僅是閉門造車。”
華劍鋒的創業伙伴,同系師兄田碩,同樣是個“不安分”的人。上學期間,他便參與各種課題項目,從事與學習不相干的各類工作,是同學眼中的“大忙人”,這樣的“不安分”,最終促使他離開通用汽車,選擇創業:“創業算是性格使然,我天性中就不喜歡按部就班,總有一些想法要‘折騰’。”
有了“不安分”和“要折騰”,便有了科易動力。清華大學附近的一處廠房內,華劍鋒等人“刨”了一處兩米的深坑,搭設了電池快速更換系統的樣品車間。也只有這里,能夠允許一名創業者進行如此大膽的嘗試:“沒有哪個地方,能讓我們去挖這么個大坑。”
選擇電動汽車動力系統作為創業方向,除了與專業相關外,還有如今新能源利用的大形勢。創業一年時間,華劍鋒表示公司已超額完成預訂的銷售目標,不過賺來的錢,多數都投到了研發成本之中:“我們創業的時候,就有自己的原則,一不做資本密集型的企業,二不做人力密集型的企業,那我們做什么?我們只有做技術型的企業,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推出更新的技術。這也是我們唯一的特長。”
上學期間,華劍鋒曾到德國留學了1年多的時間,高效的社會運作模式,敬業的技術工人給華劍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給他帶來觸動的,則是德國汽車工業的研發狀態。
“德國汽車大家都覺得好,但除了知名的大企業,還有不為人知的幾百家高技術企業,在默默無聞地進行著研發,哪怕只是汽車的天窗,都有企業專門進行科技研發。正是這樣源源不斷地為汽車工業提供高新技術,德國汽車工業才能有現在的成就。”經歷給華劍鋒帶來了企業前進的靈感——未必是最大,但是要最精、最新,“創業一年,常常有人找到我們,希望談收購的問題。干一年,每個人分個幾百萬散伙,想想也不錯,但這不是我們的追求。我的導師就說過,創業是條不歸路,既然走上了這條路,就不要想回頭,要克服一切困難,走到底。我們的目標就是提供最好的技術,在行業中樹起一面旗幟,這才是我們想走的路。”
誓做行業翹楚,攀登世界高科技產業之巔,這正是中關村人的終極目標,這樣的“不安分”,是烙在中關村新一代身上的獨特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