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即將開放。
愛國者數碼科技有限公司公共行政總監劉昌魁
政府企業坦誠互信
政策優勢不斷疊加
金融創新提供支撐
人才特區凝聚智力
專題動機
市委十屆二次全會提出穩中求進、創新推動、跨越發展,為建設美好幸福的新昆明而努力奮斗的新發展目標。
新的任務,新的起點,新的高度,昆明需要更高的標桿、更廣的視野。
記者近日赴北京、天津、成都三市,實地采訪這三座城市在城鄉規劃、園林綠化、園區建設、招商引資、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和典型案例。從今日起,本報推出系列報道《榜樣的啟示,智慧的碰撞》,敬請關注。
20多年前,白頤路是的哥老沙從北京動物園開車到頤和園必走的一條路,“那時路很窄,這一片都是平房,兩邊都是大楊樹。”老沙依稀記得,白頤路上北大西門外那條后來聞名天下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最初的繁華就是“錄像機賣得特火”。老沙家分了一套房子就在北三環外,那時候根本沒人愿意去住。再后來,窄小的白頤路成了雙向8車道的中關村大街,路旁那些大楊樹成了讓人眼暈的摩天樓,原本沒人愿意去住的那套“郊區房”成了現在每平方米單價4萬多元的“市中心”。
人在變,街道在變,時代在變,“中關村”也在變。
1988年,國務院批準成立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中關村成為中國第一個高科技園區;1999年,國務院要求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2005年,國務院作出關于支持做強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決策;2009年3月13日,國務院批復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要求把中關村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是我國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中關村每年發生的創業投資案例和投資金額均接近全國的三分之一;中關村2010年企業總收入1.59萬億元,約占全國高新區的七分之一;中關村企業獲得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超過50項,承接的“863項目”占全國四分之一,“973項目”占全國三分之一;創制了TD-SCDMA、McWill、閃聯等86項重要國際標準,798項國家、地方和行業標準;中關村技術交易額達到全國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80%以上輸出到北京以外地區。
中關村,不僅是中國高科技園區的開山鼻祖和泰山北斗,更是當前中國邁向自主創新時代的先行者和試驗田。
中關村“一區多園”的空間格局,由海淀園、豐臺園、昌平園、電子城、亦莊園、德勝園、石景山園、雍和園、通州園、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以及北京市政府根據國務院批準劃定的其他區域等多園構成。其中“電子一條街”的發祥地海淀園,因匯集了眾多高新技術企業,又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著名學府和研究機構作為依托,成了當仁不讓的中關村核心區。
走進中關村核心區,所謂的海淀園,根本不是“圈塊地蓋幾棟房”的傳統“園區模式”。用海淀區領導的話說,“核心區就是海淀區、海淀區就是核心區”;中關村的科技優勢和疊加政策優勢某種程度上無法復制,但一個包括擔保貸款、保險貸款、信用貸款、創業投資、企業債、改制上市、技術產權交易、天使投資、企業并購等在內的多層次科技金融服務支持體系,卻不斷將一個個天才的“構想”轉化為充滿技術含量和創新理念的產品;用愛國者數碼科技有限公司公共行政總監劉昌魁的話來說,海淀區委、區政府,街道辦事處與轄區內高新技術企業坦誠互信、相濡以沫的環境,就是“最大的支持”。
當鷹飛得足夠高的時候,翅膀看上去是隱形的。
營造創新創業環境,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這,就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的源動力所在。
機制
疊加政策優勢砌就“創新塔尖”
涌現出了曙光超級計算機等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產生了大唐電信TD-SCDMA等一批國際標準,聯想等一批標志性高科技企業成功邁向國際化
2010年底,國務院同意在中關村實行鼓勵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的“1+6”先行先試改革政策。其中:“1”是指搭建“中關村創新平臺”,由北京市會同中關村示范區部際協調小組成員單位共同組建,主要任務是落實示范區建設的各項重大決策,對跨層級審批和跨部門審批加強協調和督辦,促進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構建有利于政策先行先試的工作機制。“6”是指在中關村深入開展6項先行先試改革,包括: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試點、稅收優惠試點、股權激勵試點、科研項目經費管理試點、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改革試點和建設全國場外交易市場試點。
“1+6”先行先試改革政策對于中關村示范區來說無疑是重大利好。一年來,通過中關村創新平臺集中統籌的工作機制,各項新政策迅速推進。300多個重大產業化項目獲得了政府財政資金的支持,人才特區建設和中關村科學城建設全面推進。
與此同時,為加快“1+6”政策落實,海淀區建立了與中關村創新平臺的對接機制,多項具體政策迅速落地。此外,在2009年海淀區出臺了“1+20”系列政策的基礎上,2010年,形成了支持自主創新核心區企業發展的政策體系。2011年,又相繼出臺了人才和公租房政策,進一步豐富了政策內容,形成了圍繞“扶持企業做強做大”、“支持創新創業發展”、“支持科技金融創新”、“支持高端創新要素聚集和優化產業服務環境”四個重點的新政策體系。對企業進行扶持、支持的重點愈加顯著。
2008年以來,海淀園總收入年均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2011年實現總收入8770億元,增長24.3%,占中關村示范區的46%。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142家,約占全市的60%。創新型企業存量為10300家,占示范區總量的65%。中關村“十百千工程”重點培育企業157家,占示范區的51%。海淀區共有971家企業的2902個項目列入北京市自主創新產品目錄,自主創新產品、首購產品和首臺(套)項目分別占全市的62%、50%和56%。
2011年,預計海淀區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000億元,同比增長10.3%,發明專利授權量將達8600件,占北京市比重都在50%以上。全區共有48個項目分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占北京市三分之二以上,占全國近五分之一。涌現出了曙光超級計算機等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產生了大唐電信TD-SCDMA等一批國際標準,聯想等一批標志性高科技企業成功邁向國際化,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品出口額位居北京第一。
顯然,疊加政策優勢正在推動中關村核心區成為體現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標志性區域。
創新
科技創新緊密結合金融創新
每一次產業革命都源于科技創新,成于金融創新。科技創新和金融創新緊密結合是社會變革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引擎
一杯咖啡也許就可以喚來天使。
海淀區海鑫鼎賓館二樓,有一家以創業和投資為主題的“車庫咖啡”。創業者只需每人每天點一杯咖啡,就可以在這里享用一天的免費開放式辦公環境。可以說,車庫咖啡不僅是創業者的低成本辦公場所,也是投資人的項目庫。如今,這里依然活躍著十幾個創業團隊,并不斷有新的團隊不定期“入駐”。因為這里隨時在創造著草根創業團隊獲得天使投資的奇跡。
“就全球產業革命而言,每一次產業革命的興起無不源于科技創新,成于金融創新。實踐證明,科技創新和金融創新緊密結合是社會變革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引擎。”這是科技部出臺的《關于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加快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的若干意見》中擲地有聲的一句話。
中關村海淀金融創新商會秘書長李曉玲告訴記者,中關村最大的特色就是科技型企業很多,而科技型企業在融資方面最大的特點就是輕資產。很多科技型企業起步階段往往就是從一個創意開始的,他們在起步之初往往非常艱難。可能租一兩間房子招幾個人就開始搞開發,而開發周期、人員工資的成本又相對較高,所以當產品開發出來時,創業者最初的資金往往已經所剩無幾,而這時又恰恰面臨產品向市場推廣的大量資金支持。過去,銀行很少給沒有資產抵押的項目貸款,這就造成了科技型企業成長中融資難的問題。
針對這個特點,科技金融創新中心應運而生,為科技型企業創造了從創業到上市的一條龍服務。
在海淀園,創業者在創業之初有機會獲得創業投資這樣的鼓勵性補貼;隨后企業可以進入孵化器,享受各種減免稅政策,并有機會獲得天使投資;企業進入成長期以后,又可能獲得股權投資,同時銀行投資也可能開始跟進;當企業進入成熟期,還可以獲得連續3年170萬元的上市補貼。這樣一來,企業從誕生到上市都可以享受到整個科技金融的配套政策鏈服務。
同時,政府還會給予鏈條上的每個環節的金融產品相應補貼,調動金融機構積極支持創業投資的積極性,從而一方面在政策上實現配套,另一方面又激勵金融機構主動開發科技金融相關產品而實現金融產品創新。目前,很多銀行都已經針對中關村的科技型企業開發了多種多樣的金融產品。
2010年,北京市政府印發了《關于推進首都科技金融創新發展的意見》,海淀區于2011年初發布了《關于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金融創新中心的實施意見》,明確了海淀建設中關村科技金融創新中心的戰略定位和目標任務。截至目前,海淀區支持設立了12家科技金融專營機構、4家小額貸款公司、20家融資性擔保公司。上市企業總數達206家,占北京市一半,初步形成了中關村板塊。各類股權投資機構400家,占北京市的一半,全國十分之一強。2011年,海淀區各類金融機構總數超過1800家。
扶持
服務從“早餐會”開始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政府支持創新,關鍵是要搭建平臺,營造一種創業、創新的環境!”
2011年6月26日,一個叫做“海淀PE早餐會”的特別會議在香格里拉飯店舉行。這個會議的主題是探討如何促進股權投資支持企業發展,特別是支持高科技技術企業的發展,如何更好地服務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等問題。北京市金融工作局領導、海淀區政府領導,以及各類股權投資機構、行業協會高管共30余人參加了這個早餐會。
海淀園管理委員會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從去年開始,如果沒有重大活動,海淀區政府領導基本上每周都會與各種企業的董事長、CEO安排一次特別的“早餐會”。區長與企業高管一起共進早餐,在一個半小時左右的時間里,了解企業發展狀況,傾聽企業需要政府協調解決的問題。為了確保每個企業代表都有充分的發言時間,一般每次早餐會邀請的企業都不超過十家。同時,每次早餐會都會有不同的主題,有時按照產業來分,有時按照類別來分,所邀請的企業既有聯想這樣的大集團,也有一些小微企業的代表。
在“早餐會”之前,海淀區已經開展了多年“大走訪”機制,每個區領導要聯系一兩家高校、五六家科研院所、十家左右的重點企業,對這些聯系點,要求每年走訪一次。現在,海淀區的街道辦事處也紛紛開展了“大走訪”行動。海淀園管委會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說:“就在幾天前,一位街道辦的負責人還問我,建人才特區,我們街道辦事處可以做一些什么工作?這足以說明現在海淀政府系統的主動服務意識。”這位負責人表示。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基本保障。目前,海淀區正在加快推進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通過實施13項重點人才工程,設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著力打造人才高地。同時,引入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等機構,設立首都創新人才發展大廈等服務載體,建設中關村高端人才創業基地。建立10家企業院士專家工作站、24個企業博士后工作站。共有50人入選“千人計劃”、占全國10.3%;95人入選“海聚工程”、占北京市50%;78人入選“高聚工程”,占示范區70%。為高科技企業引進898名急需人才,配租人才公租房815套。對高端創新人才的培育力、吸引力和凝聚力進一步提高。
高端創新要素的聚集,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礎。海淀區出臺了支持高端創新要素聚集的相關政策,大力促進要素聚集。中國技術交易所、首都創新人才發展大廈、首都科技中介大廈、首都PE大廈、中關村國際標準大廈等先后掛牌運營。中關村知識產權大廈和中關村國際數字設計中心即將掛牌,將吸引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知識產權機構、設計機構入駐,眾多創新要素向海淀聚集的態勢已經顯現。
為保障企業的權益,海淀區設立了企業實施專利成果轉化專項計劃,促進更多的專利成果加快轉化。設立了企業專利戰略實施專項計劃,引導企業加強專利戰略布局。設立了企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專項計劃,引導企業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設立了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貼息政策,以解決具有知識產權的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具有海淀特色的“政府政策引導、企業積極參與、銀行產品創新、中介專業服務”的知識產權質押模式,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命名為“海淀模式”。目前,已經幫助88個企業獲得了十個億貸款。
科技創新的速度日新月異,為使區政府領導及時了解各行業最新的科技創新動態,在與科技主題相關的區政府常務會之前,會安排一次科技知識講座,授課教師來自微軟、太極集團等高科技企業,區政府領導和各委辦局、街道辦的負責人都會參加講座,使政府與企業更好地互動。
記者請海淀園管委會的一位負責人為昆明的園區建設提一些建議,這位負責人選擇了“交流 ”這個詞。她說:“目前就中國經濟的發展而言,總量是有了,但效益和質量還有待提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這已經成為了一種共識。政府支持創新,關鍵是要搭建平臺,營造一種創業、創新的環境!”
中關村示范區展示中心:
創新建筑
匯聚創新產品
去年,在海淀公園的北側,崛起一座匯集中國最先進科技的“綠色建筑”,西有頤和園,東臨中關村科技園區,毗鄰清華、北大。這里不僅是中關村示范區科技創新成果的展示平臺,也是反映中關村核心區建設成果的重要窗口。這片可以同時透視歷史與現代的區域,又多了一個可以讓人“遇見”未來的場所。
這座建筑,就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
展示中心占地5.9公頃,總建筑面積4.7萬平方米,于去年7月落成。建筑分為展示中心和會議中心兩部分,功能集展覽展示、教育培訓、成果展示、會議論壇為一體。
“整個建筑按照國家綠色三星標準建設,其中大量采用了中關村高科技園區內企業的科技成果、設備和材料,可以說是云集中關村科技成就的展示平臺。”中關村示范區展示中心副主任莘雪林說。
會呼吸、零排放、室內恒溫等節能環保的特點是這座高科技建筑最大的亮點。展示中心有二氧化碳指標檢測的裝置,當二氧化碳指標超過設定值,通風系統就會抽出舊空氣,補入新空氣,使室內自動保持新鮮空氣并節能;水源熱泵配之以中空玻璃、隔熱斷橋技術使室內保持恒溫;太陽能采光板為場館提供應急用電,陽光導光筒則為地下車場提供照明;中關村自主知識產權的污水處理技術速分生化處理工藝,實現了展示中心區域內的污水經處理后用于綠化、澆灑、洗車、沖廁等;展館屋面不僅美觀,而且是一個雨水收集系統……眾多的科技手段在應用和展示的同時,把環保、科技、節能的理念融為一體。據統計,場館建設中共應用了80多項中關村企業自己的創新產品。
莘雪林說,在展示大廳還匯集了中關村200多家企業的高科技技術和產品。展示內容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及制造等國家戰略新興產業。“每一件展示品都是‘真家伙’,沒有模型。因為這里不僅要展示中關村創新技術、創新成果,還體現了一種文化。倡導‘創新引領發展、科技改變生活’的理念,不斷擴大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的示范作用和影響力。”
展示中心不僅匯聚中關村最具影響力的企業,展示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和創新產品,下一步還將為企業提供集展覽展示、教育培訓、會議洽談、產品發布為一體的綜合配套服務。
“愛國者”講述生存發展之道
要么掌握技術
要么掌握品牌
“中關村是一個將無形資產變成有形資產的地方。中關村也是一個企業與金融機構雙贏的地方,搭建中間的橋梁是市場和政府。”愛國者數碼科技有限公司公共行政總監劉昌魁
從最早白頤路上一節小柜臺到如今擁有1900多名員工、在全國有17個平臺機構、有20多家分子公司的集團,愛國者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的發展奇跡正是中關村崛起的一個縮影。
愛國者公司從涉足計算機存儲設備的產品起家,2002年進入MP3領域,將自己擅長的移動存儲技術與MP3技術相結合,只用了10個月時間就超越最大競爭對手,在中國MP3市場奪魁;隨后,MP4、MP5、數碼相機……一系列產品讓愛國者成為中國響當當的民族品牌。
愛國者2005年開始進入數碼相機領域,打破了數碼相機長期被國外品牌壟斷的格局,當時主流數碼相機500萬像素一般要賣到4000多元,而愛國者80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一亮相,就直接把價格標到了2000多元。隨后中國市場上的國外品牌數碼相機價格紛紛在一兩個月時間里大幅“跳水”,平均每臺價格降了1000元。愛國者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的公共行政總監劉昌魁說:“由于有了我們這個品牌,中國成了全世界數碼相機的‘價格洼地’,所以盡管當時我們在數碼相機產品上有一些虧損,但我們依然認為值!”
如今,愛國者產品遠銷法國、德國、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丹麥,以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正在全力進軍國際市場。
2009年,北京中金浩資產評估有限責任公司對愛國者品牌價值進行評估,其品牌價值達86億元。
這樣一個企業,在中關村只占了一棟大樓的兩層。
“在中關村,一棟大樓里可能只有一兩家或者數百家企業,但卻往往沒有人來人往的繁華景象,也沒有生產設備和廠房,而它一年的產值卻可能達到40個億。”海淀區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就是總部經濟的魅力!
中關村是一片孕育、培養企業的沃土,然而競爭也非常殘酷。外界認為愛國者是“勝者為王”,而愛國者卻認為自己是“剩者為王”。劉昌魁說:“按照摩爾定律,電腦每18個月就會實現一次更新換代,而現在,更新換代可能都要不了8個月。在高新技術領域,企業如果沒有持續的創新能力,就很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他認為,中關村是沃土,同時也是一個開放、競爭的市場環境。而中關村的“剩者”企業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技術核心型企業,始終把握著技術走向;二是品牌型企業,始終以品牌為生命。
在中關村,這些以技術為核心的企業往往是從中小企業成長起來的,這些企業也都大多數屬于輕資產企業,掌握的是技術而不是資金。“中關村是一個將無形資產變成有形資產的地方。” 劉昌魁說。中關村也是一個企業與金融機構雙贏的地方,搭建中間的橋梁是市場和政府。“讓兩種需求有效對接”,這是政府部門做得最好的地方。
在中關村,能夠明顯感覺到政府對企業的重視。“只要企業想了解的,會有各種渠道讓你了解到。” 劉昌魁介紹,在中關村,很多企業老總都會參加很多次政府的征詢會,甚至與政府官員已經成為朋友,這說明政府和企業的溝通渠道是通暢的。政府能充分了解不同發展階段企業的不同要求。每一種發展階段的企業在中關村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都有各種政策支持它的發展。
愛國者的總裁馮軍將公司的成功歸結為兩條,一是始終堅持“自主創新,自主品牌”,二是運用創新思維來打造和提升品牌價值。“創新”是在中關村聽到頻率最高的詞匯,但創新常常意味著從一個杰出的思想火花到付諸實踐有一條艱難的路要走。但路只要走通了,也許就會創造一個奇跡。
向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邁進
北京海淀區簡介
海淀區位于北京市區西北部。北大、清華、中科院等著名科研院所、頤和園、圓明園、香山等皇家園林均座落于此, 是蜚聲中外的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大區。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關村奇跡般的崛起,完成了由“電子一條街”到“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再到如今“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的演變,一大批擁有核心技術的民族品牌從中關村走向世界。“中關村”已經成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代名詞,聚集著全國重要科技戰略資源,蘊涵著技術創新的強大動力,是我國規模最大、自主創新能力最強的高新技術及企業的聚集地,始終引領著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方向。
“十一五”時期,海淀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貫徹落實城市功能拓展區的發展定位,全面實施“新北京、新奧運”、“新跨越、新海淀”戰略構想,圓滿完成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籌辦和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服務保障任務,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啟動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建設,地區生產總值規模始終位居全市首位,居民收入水平、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始終處于全市前列,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居民生活明顯改善,“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任務全面完成,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經濟總量、區級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均實現翻一番,年均增長均達15%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萬美元,步入高收入地區行列。區域財政收入和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雙雙突破千億元大關。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三產業比重達83%以上;農村經濟純收入達42.3億元,年均增長8.7%;工業總產值達1347.4億元,年均增長9.6%;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柱、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高端、優質、輕型、低耗”型產業發展格局。節能降耗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提前兩年完成北京市下達的“十一五”節能指標任務,走在了全市前列。知識經濟、集群經濟、總部經濟等高端經濟形態進一步鞏固。
剛剛閉幕的海淀區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今后一個時期,海淀區將加快建設環境優美、和諧宜居的高科技核心區,力爭在“十二五”末把海淀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