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資料 > 正文

中關村企業研發"痕量灌溉"讓植物按需"喝水"

日期:2012-05-08  來源: 北京日報
[字體: ]

  日前,在一家位于北清路附近的種植園區,工作人員將“痕量灌溉”水管埋設在樹苗的根部。

  中關村企業自主研發的一項名為“痕量灌溉”的新技術,能讓植物自主“喝水”,按需分配。這是全球首創的新技術,比目前最先進的滴灌技術至少節水50%以上。在海淀區園林部門組織的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中,這項技術將首次得以規;瘧。

  記者日前來到翠湖濕地附近的一個種植園,這是最早采用“痕量灌溉”技術的實驗性基地。

  “想看痕量灌溉的技術,好辦,跟我來。”聽明來意,種植園負責人李榮旗領著記者來到一片桃樹林。

  一棵棵桃樹長勢正旺,上面已經結了一些小果兒。在果園的一角,有一個吊著的約有1米高的水桶。可記者圍著水桶走了兩三圈,也沒看出這個水桶有什么特殊之處。李榮旗用手指了指水桶的出水管,“從這出水管再往下看,埋在土里的部分才是節水的關鍵。我把土鏟開,讓你們看看門道。”

  一鏟下去,干燥而且泛著白的表層泥土鏟到一邊,露出了褐色的土層,手一摸,濕濕的。小心翼翼地挖了30多厘米,在根系旁邊,一個大拇指粗的黑色膠皮管呈現在眼前,這是獨有的痕量灌溉水管。

  李榮旗指著膠皮管上的一圈突起說,突起上面有一個孔,約摸有簽字筆芯那么大。“這個出水口叫做控水頭,我們可以讓它三分鐘才滴出一滴水,一天下來也只需幾十毫升,只有一瓶礦泉水的十分之一。”

  “懸而不滴,這就是控水頭的神奇作用。”李榮旗拿來刀子,將其中一個控水頭“解剖”。湊近一看,看似小孔的控水頭卻不完全是一個孔的概念,因為它里面被一跟跟比針頭還細的“絨線”填滿了,在孔的內壁上還罩著一個小“塑料袋”。

  “絨線”是控制水流速度的,而“塑料袋”則起到過濾的作用,防止將控水頭堵塞。而在滴灌模式下,必須要用電來控制,而且水流的速度還不能慢。因為一旦慢下來,就容易堵塞管道。

  “以前用滴灌的時候,一畝桃樹林一年至少需要150噸水。用了痕量灌溉后,2010年降雨少,用了60噸水;去年雨水多,才用了13噸水。” 李榮旗說。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