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最缺的是什么?人才!
柳傳志隱退后,他留下的這句“辦公司就是辦人”在中關村經久流傳。
如果聚焦于“村里人”,這里閃亮的關鍵詞很多:中關村是中國首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留學歸國創業人才超過萬人,累計創辦企業超過5000家;
港澳臺及外籍從業人員已成為中關村建設者中的一大力量,截至2011年底,園區內已有8991名港澳臺和外籍從業人員;
截至2012年5月,中關村累計490人入選中央“千人計劃”,約占全國入選人數的21.7%,累計228人入選北京市“海聚工程”,占全部入選人數的79.1%。
2011年3月,中組部、國家發改委等15個中央部門和北京市聯合印發了《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人才特區的若干意見》,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加速。
這十年,中關村不僅是街道變得寬敞亮麗,大樓變得更宏偉新奇,更核心的發展是“村里”人才的匯聚壯大。
地點:中關村 時間:9月10日到13日
如果要編制一份中關村的人力資源報表,很簡單。
我檢索的最新數據顯示:中關村示范區目前有從業人員138.5萬人,平均年齡32.5歲,29歲及以下占50%,40歲以上約占20%;
擁有科技活動人員35.9萬人,其中1/4為研發設計類人員,相當于每4名從業人員中就有一人從事科技研發活動;
2011年,示范區留學歸國人員達到1.4萬人。其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的超過萬人;
2010年,戶口在外省市的人員64萬人,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
1/4的企業老板是“70后”和“80后”;
2011年示范區從業人員每萬人擁有有效專利108件……
要描繪一幅中關村人物群像,該從何處落筆?
王新洪顯然不在這份輝煌的列表里,他沒有固定的辦公桌、沒有社保,也進入不了中關村的統計視野。
9月10日,我見到他的時候,他坐在鼎好樓前的一架板車上等活,穿著紅馬甲,面容黝黑,表情平和。然而,中關村的十年群像,少不了“王新洪們”一筆。他們曾被驅趕,但現實是“村里”離不開他們。
也少不了李強,一位攢機小老板。他的產業被列入中關村的“不鼓勵”目錄,但他堅持留了下來,開始“轉型”。
當然,還有張磊,一位移動互聯網創業公司的年輕CEO,中關村的新勢力。
他們互不相識,勞作各異,但是他們都在創造屬于自己的那份夢想。
搬運工老王:全家人在村里奮斗
13日早上8點多,王新洪像往常一樣,蹬著三輪車從清華西門的平房區出門了。9點,他準時來到鼎好樓下,開始一天的搬運工生活,直到晚上7點半回家。
這樣的生活,王新洪堅持了快5年。
王新洪全家都是“村里人”,兒子在鼎好一家數碼店做銷售,妻子在鼎好大廈做保潔,而他每日要圍繞中關村幾大賣場轉圈,把電腦、打印機、耗材從一個賣場運到另一個賣場。
沒活時,王新洪就坐在板車上休息,胡子拉碴,面容平靜,也不喜歡扎堆聊天。有人問路,他也會熱情地指路。
王新洪在山東臨沂老家還有7畝地。農忙時,18歲的兒子不愿跟他回去播種,“他們這一代對種地已經不感興趣了”。
王新洪說,這幾年中關村賣場生意沒以前火,不過板車數量并沒有減少,還是一二百輛。只是,蹬板車的換了一茬又一茬。
每天,他能拉四五趟活,每趟15元。他說,兒子眼看就大了,他和妻子還得辛苦幾年,等兒子娶了媳婦,就能歇一歇了。
每月都有幾天,城管會來驅趕他們。
“他們也有道理。嚴格來說我們這是違法的,五環內早9點到下午5點,板車不能進來。”王新洪說。
“但是少了我們也不行。”王新洪說,商戶要串貨,他們每家買輛車也不現實。路程不遠,外面的貨車也不愿意來掙這點錢。
王新洪也聽說了中關村電子賣場要逐步轉型。到時候沒有商戶串貨,不用城管,他們就被淘汰了。
“怎么辦?”
“能怎么辦?社會要發展變化,誰都擋不住。”
“不打算提前謀劃,換個職業?”我問他。
“社會發展誰能預料啊,我們只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王新洪說。
小老板李強:跟中關村一起轉型
比起王新洪,40歲的李強希望能趕上“社會的變化”。大概因為當過兵,李強愛看報紙,關心國家大事。中關村西區要轉型,李強早有關注。
去年,消息成真,在海龍大廈租小柜臺攢機的李強被“鐵腕”清了出去。不少朋友轉了行,徹底離開中關村,李強卻留了下來。
他轉到海龍對面的科貿大廈。攢機業務少了,李強開始“轉型”,追市場熱點,賣蘋果、三星手機,平板電腦和各式智能手機配件。
最近,手機生意不錯,一個月的銷售額有十多萬。
在中關村,攢機的轉型賣手機并不容易,“手機市場的渠道,是別人花了很多年建起來的,憑什么讓你進去!”李強的一位老鄉說,李強性格和善,做生意講誠信,在中關村積累了很多朋友,所以他轉型了。
李強算得上中關村的“老人”了。1996年,李強退役后來京打工,幾千塊的退役安置金交了培訓費,學會了打字,到人民大學培訓中心機房打雜。
一個月300塊的工資,租房100元,吃飯150元,每月存50元。
培訓中心有臺486電腦,李強工作之余就用這臺電腦學DOS,“一點點查單詞,那時一個人住在半地下室,通宵不睡覺地學。”
2000年,他到一個小公司做技術員,工資每月1000元。眼看著海龍火了起來,2001年便辭職到海龍租了小柜臺攢機。
“一晚上能攢50臺,帶倆小伙計,裝到天亮。”回憶起紅火的日子,李強咧嘴笑了。
他形容自己“口笨、人實在”,只求薄利多銷,所以每年都能接兩三個大單子。
2008年,李強花30萬注冊了公司,叫“慧光永信商貿公司”。李強說,慧光是當年他打雜學電腦的培訓部名字,永信是提醒自己做生意要永遠誠信。
兒子今年8歲,在中關村一所重點小學讀三年級。“班上前三名,喜歡電腦。”在嘈雜的科貿電子城2樓店內,李強一提起兒子,又咧嘴笑了。
風起云涌的互聯網新概念,李強也能說上幾句,但他的能力還是限制在“越獄”和修電腦上。
“中關村變了。”李強說,口碑在那,雖然來這買電腦、買手機的人少了,但生意一下子死不了。至于要不要參與更光鮮、現代的中關村建設,李強說,那是我兒子的事。
CEO張磊:發現走“錯路”馬上掉頭
小老板李強撤出海龍,CEO張磊搬了進去。
9月10日,海龍大廈11樓,張磊的辦公桌和員工連在一起。“像一個大網吧”,員工自嘲。
張磊喜歡這樣的格局,便于討論、打成一片。
中午休息,一幫年輕的工程師圍在一起“三國殺”,玩得不亦樂乎。
張磊是這家叫“點心”的移動互聯網公司的CEO,這也是李開復創新工場孵化的第一家企業,如今團隊已經有100多號人。
“點心就是要點中你的心”。36歲的張磊說。
張磊很冷靜。
“高興的時候,也僅僅是微笑。”創新工場聯合創始人王肇輝評價張磊說,“以冷靜著稱,整天都波瀾不驚的,表情不算豐富,沒有明顯的喜怒哀樂”。
“但他并不冷酷,很關心員工。去年中秋節,他把父母和妻女拉到工場里,給員工做 肉夾饃 。”王肇輝說。
從華為到百度,再到創新工場,張磊的身上有著工程師的典型特點,穿著隨性、牛仔褲,黑色塑料框眼鏡一成不變。
作為“領頭羊”,張磊必須要冷靜。
中關村的創業者風云變幻,光鮮的公司背后是更多倒下的公司。
“每半年要死一次。”這是張磊常說的。不僅要警惕外部環境對創業公司的挑戰,也要復盤,挑戰自己。一旦發現走錯路,馬上掉頭,絕對“不死要面子活受罪”,張磊非常推崇“試錯理論。”
點心是2010年9月成立的,2011年上半年出現了第一次“危機”。當時團隊要生成一個手機操作系統,已經跟夏普談好了合作。整個公司進入緊張戰備狀態,幾乎所有人都是晚上12點才回家。
系統快要完成時,張磊做了一個決定:公司得轉型,以后重點做APP。
“公司像炸鍋的螞蟻,大家都不理解。我們夜以繼日的忙活,剛要出成績,怎么就轉型了?”點心首席運營官黃莊說,“后來大家想明白了,只有做APP才可以更好適應互聯網生態。APP要求用戶數,越多影響力越大。操作系統是伴隨手機硬件量發展的,比較慢,不適合創業公司。”
如今,點心的應用產品用戶規模達4400萬,穩居國內前十。
下一步的目標是什么?
“用戶規模進入國內前五。”張磊的語氣很堅定。
“我們一直埋頭趕路,沒有時間思考這條路走下去,會是什么樣?張磊會想得更多。”黃莊說。
黃莊給公司的定位是中關村的第三代創業者。“我們也有自己的責任和擔當。”
黃莊說,中關村示范區內的市場環境越來越好,“空間很大,機遇也很多”。
黃莊說,他們希望做出更多更深的原創,創造中國的“谷歌”。
我這十年
劉福新 北京愛新聚福電子音樂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
從下崗工到千萬富翁
1999年,32歲的我從企業下崗,兩個孩子的教育與生活費用,讓生活壓力撲面而來。
憑著下崗前在公司代理創新聲卡的經驗,我決定在中關村租個柜臺。
這年9月,我來到中海電子市場,以每月2000多元的租金,租下了最便宜、也最偏僻的一個柜臺,3.142平方米的面積。
從這天開始,我成為中關村人。
名字雖然好聽,其實就是電子小販。我主要賣聲卡、光驅,也攢電腦。那時候對電子產品一竅不通,生意不溫不火。
轉機是2001年。我通過朋友知道創新聲卡有二手貨賣,于是進了一批。新貨要450元,我只賣150元。雖然是二手貨,但質量可靠,銷售一下子火了起來。
銷售方面,我沒有專業知識的優勢,就在服務上下工夫。我花3000元買了輛二手小面,開起來像破拖拉機,跑遍全城給人送貨。
一次給一個音樂人裝電腦,送貨上門。晚上10點半接到對方電話,說忘了電源線。我開著那輛“轟隆隆”的小面去了他位于馬家堡的家,折騰完回家已經半夜。
這樣的生活很辛苦,卻是值得的。這個音樂人很快給我介紹了4個客戶。這樣的例子,貫穿著我的“村里”生活。
就這樣,我的柜臺從中海搬到硅谷,再到鼎好,柜臺的面積從3.142平米,到4.42平米,再到13.92平米,直到現在的200平米展示廳,400平米錄音棚。從銷售額來說,2000年我是15萬,如今已是幾千萬了。
如今的中關村已不復往日。其實,中關村的發展過程就是我們這些“小商販”大浪淘沙的過程。當年的誠信經營者,很多現在都有了自己的公司;而一些賣假貨、水貨的可能早已慢慢消失了。 新京報記者 蔣彥鑫
讀這十年
周鴻祎 奇虎360董事長
“不缺錢不缺人 缺真正的創新精神”
中關村這幾年最大的變化有兩點。
一是更多的互聯網公司搬進中關村,比如新浪、搜狐,F在,我們奇虎360也搬進去了。中關村一直號稱要做“中國的硅谷”,實際上,最近幾年這些互聯網公司也的確把硅谷的商業模式帶進去了。最開始,中關村的公司都是本土化,以貿易居多,像個大集市,而現在已經跟國際資本對接,更加國際化。
第二,以前中關村的公司想的最多是怎么賺錢,生存下來。而現在VC和各種基金一大把,中關村的創業公司根本不愁資金,做的生意也不是以前那種靠“倒騰”賺錢,公司的業務、經營范圍都擴展了。
現在,中關村不缺人,也不缺錢,政府也給予了很多稅收減免政策,還有很多很好的孵化器。中關村唯一缺的是“真正的創新精神”,不是把美國的模式抄襲過來,而是做點大多數人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打破原來的游戲規則。
這屬于人文方面的東西,是思想上的真正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