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法規標準 > 正文

廣東: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從軟約束向硬約束轉變

2008-07-14  來源:中國環境報
[字體: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6月18日在中共廣東省委十屆三次全會上強調,建設宜居城鄉是體現以人為本、促進科學發展的一個綜合載體。

    汪洋指出,過去人們認為只有“煙囪林立,高樓大廈”才是現代化,現在大家認識到經濟發達、生態良好、環境宜居才是高水平的現代化。建設宜居城鄉是推進科學發展的目的所在,也是今后一個時期我們抓發展促和諧的一條主線。

    他說,建設宜居城鄉,涉及面很廣,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要積極探索生態文明發展道路,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使生態永續、發展永續、宜居永續。

    創新發展模式,從粗放型的發展路徑中解放出來

    中共廣東省委十屆三次全會審議了《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排頭兵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

    “決定”指出,新時期廣東發展必須繼續解放思想,樹立科學發展新觀念;必須全面準確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從片面追求總量和速度的觀念中解放出來;必須全面把握現代化的綜合價值取向,從單一的經濟價值取向中解放出來;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從“重物輕人”的觀念中解放出來;必須創新發展模式,從粗放型的發展路徑中解放出來。

    “決定”強調,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和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與粗放型增長相適應的某些發展路徑和思想觀念,隨著發展階段和形勢的變化,有的已經成為影響科學發展的障礙。忽視資源環境代價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要改變對傳統工業化模式的依賴,尊重自然規律、科學規律和經濟規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打造宜居廣東,樹立保護也是發展的理念

    “決定”要求,以打造宜居城鄉為載體,打造宜居廣東,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

    要樹立保護也是發展的理念,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從“軟約束”向“硬約束”轉變;嚴格實施環保規劃,全面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加大珠三角環境污染治理力度,協調聯動治理灰霾天氣,加強東西兩翼沿海地區重大產業發展的污染控制,構筑山區生態安全屏障;全面推進生態省建設,以森林、土壤、水、大氣為重點,推進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借鑒國際經驗,探索建設省立(生態)公園,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加大對生態風景名勝區的保護力度。

    要加強地表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強對飲用水源、生態敏感區的保護,設立禁止和限制開發區域;抓好重點流域、區域環境綜合整治,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2009年底前珠三角地區的中心鎮、東西兩翼和山區的縣城全部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加快建立珠三角大氣復合污染防治體系,粵港澳共建綠色大珠三角優質生活圈;加大珠三角污染和高耗能行業污染的防治力度,防止污染向山區和農村轉移;構建環境監測預警和執法監督體系,提高污染事故應急處置能力;建立健全流域、區域污染治理聯防聯治機制,建立和完善流域、區域生態補償機制,逐步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助標準;建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

    “決定”強調,建設宜居城鄉必須節約能源資源和減少污染物排放。嚴格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前置審核制度,建立健全節能減排長效機制,實行節能減排責任追究制和問責制,建立污染物排放指標有償使用收費制度,探索建立排污權交易市場,推行節能節地減排工作排名制度。(黃慧誠)

 

    新目標 大魄力

    經過30年的發展,廣東省成功實現了從一個落后的農業省份向全國經濟大省的歷史性轉變,其經濟總量、財政收入、外貿進出口等主要指標居全國第一。

    然而,廣東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清醒地認識到存在的問題,如發展不平衡問題日漸突出、發展后勁有所下降、資源環境的承載難以為繼等。如果繼續按過去發展模式加快發展,其結果不僅會欲速不達,甚至可能毀掉今天的發展成果,危及子孫后代的發展條件。

    廣東省面臨的這一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我國其他地區面臨或今后可能面臨的問題。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廣東勇于開拓創新,提出新發展思路。

    針對日益突顯的人口資源環境約束問題,廣東省提出“從片面追求總量和速度的觀念中解放出來”、“破除重生產輕生活、重發展輕環境、重物輕人的觀念”等理念,要求尊重自然規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