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獨家獲得的首份《上市公司環境績效評估報告》披露,在受評的火電、鋼鐵、化工、造紙、紡織、食品飲料和建材等7大重污染行業161家上市公司中,僅10家優良列入“紅名單”,40家不及格列入“黑名單”。
這份由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綠色證券政策研究”課題組承擔的報告指出,在環境守法、環境管理、環境效果指標得分等三個指標上,不存在全盤領先的上市公司。
“我國上市公司環境績效水平的優良率還很差。還沒有任何一個受評上市公司實現了長期的環境可持續發展。”國家環境經濟政策項目綠色證券專題組副組長蔣洪強說。
該課題組負責人表示,將擇機從總體或分行業出臺“中國上市公司環境績效指數”,并爭取公布上市公司環保“紅名單”和“黑名單”,為機構與個人投資者揭示重污染行業的投資風險。
上述負責人透露,目前“中國上市公司環境績效指數”的數據模型已經初步完成,將根據市場需求和受評企業意愿擇機推出。目前該課題組還與海通證券研究所合作制定針對環保產業的“中國上市公司環保指數”。
該課題組選擇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7大重污染行業的161家上市公司及其1454家下屬企業,開展了環境績效評估研究。
課題組負責人稱,上述數據來源包括: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報告、年度報告和日常環境信息披露,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的數據,環境統計基礎數據以及相關媒體披露的數據資料等。
課題組設計了我國上市公司環境績效評估指標體系,除了水資源、能源、水污染、大氣污染等資源環境效果指標,以及“三同時”執行率、污染物排放超標率、工業固廢與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等守法指標外,還包括環境信息披露、年度相關投訴件數和環境事故發生情況等管理指標。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0年底,中國境內有上市公司2026家,總市值超過20萬億元,約占當年GDP的50%以上。
報告顯示,上市公司的規模和發展水平,是其環境績效的重要驅動因素。此外,一個上市公司對其下屬企業(子公司、分公司、聯營公司或合營公司)的環境管理顯得尤為重要,在一些大型國有上市公司表現得更為明顯。
報告指出,上市公司迫切需要加強社會責任意識,提升環境管理能力,減緩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對公司發展造成的壓力。
上述課題組承認,上市公司環境基礎信息資料不全和質量不可靠,是阻礙上市公司環境績效評估工作正常開展和影響評估結果排名的重要原因,“必須首先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數據系統”。
蔣洪強稱,要做到這一點,要盡快出臺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相關辦法和指南,同時對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事務管理、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獎勵與懲罰等方面予以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