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起,《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垃圾源頭分類與減量有了更多制度保障。這對小區物業經理朱江來說,真是個好消息。
9年了,小區一直在默默堅持垃圾分類,那臺廚余垃圾處理機仍在“勤奮”地運轉。當年,和這個小區一樣,全市有20多個小區都用上了它,目的就是通過試點,將一部分生活垃圾就地“消化”,摸索更多更好垃圾源頭減量的途徑。
垃圾減量問題,早些年就已被提到了事關首都城市環境的高度。朱江說,自己所在的東四塊玉南街4號院小區才做了9年,很多小區開展垃圾分類時間更早。
“經驗談不上。但負責小區的日常保潔,員工們天天和垃圾打交道,他們是源頭分類、就地減量最直接的參與者,垃圾分類說易行難,細節上做扎實特別關鍵。”
這幾年,小區就是這么做過來的,這位物業經理眼中的“細節到位”,為記者的調查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調查一
服務到位:擺放垃圾桶“琢磨”一個月
東四塊玉南街4號院小區占地3.4萬平方米,只有7棟居民樓。在朱江的引領下,記者在小區里走了一圈兒,發現小區里擺放的垃圾桶,數量比有些規模更大的小區還多。
與朱江聊,他說,光垃圾桶怎么擺、擺多少,就琢磨了一個月。
按理,438戶居民的小區擺放七、八組垃圾桶就夠用了。因為他們測算過,以一戶、一次投放垃圾5公斤計算,早、晚各投放一次是10公斤,438戶一天下來就是4380公斤;而可回收垃圾和其它垃圾的桶容量都是240公升,廚余垃圾桶容量為120公升,3個桶為一組,加起來是600公升。一公升的容量能裝一公斤垃圾,算下來,擺放七、八組垃圾桶能將小區每天的垃圾統統“吃”掉!
但是,問題沒這么簡單。一般情況下,廚余垃圾會比其它垃圾多,但廚余垃圾桶才120公升,容量小,如果不能及時清理,首先裝滿的肯定是它。
2003年小區開始垃圾分類時,也許因為看到廚余垃圾桶總是滿滿的, 有的居民便隨手將垃圾扔進另外兩個垃圾桶,或者干脆就丟棄在一旁的地上。“要求居民垃圾分類,不能不提供條件。”于是,小區物業將垃圾桶增加到11組、33個。這樣,即使逢年過節垃圾量陡然增加,垃圾桶也綽綽有余。
光有數量還不夠,還要考慮擺在哪兒,怎么擺。
小區有6條主路,其中4條呈南北走向位于樓與樓之間,直通小區的大門,是居民出行的主要通道。于是,沿途各樓門前都擺放一組垃圾桶,與居民家距離約15米。另外,小區東西兩側還各有一條平行橫貫的小馬路,能將七棟樓串連起來,在這里又擺放了兩組。朱江說,小區道路縱橫,垃圾桶隨走隨見,居民覺得方便了,分類投放才容易做到。
記者發現,唯獨6號樓和7號樓之間擺放了3組垃圾桶。朱江解釋:“其它樓都是6層,只有7號樓是9層,住戶多,生活垃圾也會多,所以多擺一組。”
還有一個細節:4號樓和5號樓的垃圾桶沒有擺在樓前,而是放在樓的一側, 這是為什么?原來,這兩棟樓門前的空地面積比較狹窄,如果放在樓前,一、二層住戶的窗戶就離垃圾桶太近,夏天容易有味兒,所以被特意挪到了樓的側面。但樓側依然有住戶家的窗戶,難道就不怕垃圾散發異味嗎?
朱江說,那是衛生間的小窗戶,再說垃圾桶距離業主家15米,加上空氣流通,即使是夏天,屋里也聞不到味兒。
垃圾桶擺放看似簡單,小區物業當初卻做足了“功課”,不僅上門征求部分業主的意見,還繪制小區路線圖,規劃擺放位置,通過測算垃圾量來確定垃圾桶的數量。抓住這些環節、細節上做到位,垃圾分類的工作就好推行了。
調查二
引導到位:小區里特殊的“宣傳員”
一進小區大門,記者一眼瞥見墻上張貼著色彩鮮艷、圖文并茂的垃圾分類宣傳畫。
有幾幅看上去有點兒褪色了,朱江說,這些都是年前貼的,又該更換了。
全市開展垃圾分類以來,很多小區都張貼了這樣的宣傳畫,但東四塊玉南街4號院好像比有些小區換得勤。
見多了,居民會不會熟視無睹呢?
朱江認為,“熟視”也可以解釋為 “目染”,經常耳濡目染就不會熟視無睹。 “宣傳垃圾分類不是一兩天的事兒,是一個意識漸變的過程。定期更換宣傳畫,能讓業主感受到小區對垃圾分類的重視,對他們也是潛移默化地引導。”
相對靜態宣傳,小區保潔員的示范引導作用更大。朱江稱他們是流動的宣傳員。
小區有13個保潔員,雖然人力成本不斷加大,這個崗位從不減員。
當了9年保潔員的李文華說,剛開始,盡管分類說明挺明確,有人還是習慣隨便找個桶就把一大袋垃圾扔進去。還有騎著車扔垃圾的,灑得周圍一地都是。
有一次,一位中年業主抽完煙,順手就把煙頭扔進了廚余垃圾桶。李文華走過去探下身,費勁地把小小的煙頭從垃圾桶里撿出來。業主的臉騰地一下就紅了,李文華對他說,廚余垃圾要回收處理,煙頭應該投到“其它垃圾”的桶里。后來,這位業主再來扔垃圾,有時會先問問李文華,他這樣分對不對。
采訪中,記者看到保潔員們是這樣分揀垃圾的——
廚余垃圾:先把塑料袋、餐盒一個個打開,用一把長夾子將混雜在里面的煙頭、硬果殼、骨頭魚刺等挑出來,有湯汁的再瀝干湯汁,然后將分揀好的剩飯剩菜送到機房,通過廚余垃圾處理機攪拌發酵,使垃圾變成有機肥,用于養護小區綠地或給居民當花肥。
可回收垃圾: 紙箱、紙盒、塑料泡沫和瓶瓶罐罐等,都集中存放在一間專門的屋子里,定期賣給定點廢品回收公司。
一年365天,天天如此,保潔員在又臟又臭的垃圾里挑挑揀揀,進行二次分類。“很多人見了都于心不忍”,小區保潔部田經理說,時間長了,這種“耳濡目染”使一些居民增強了垃圾分類的意識。
據統計,東四塊玉南街4號院小區開展垃圾分類以來,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達到100%,參與率達到90%以上,居民垃圾分類投放準確率超過70%,小區整體垃圾減量達15%以上,達到政府部門要求的標準,被評為生活垃圾“零排放”小區。
調查三
資金到位:省一度電是一度電
實現垃圾分類與減量,小區的廚余垃圾處理機功不可沒。
但是,運轉這臺設備,用電、購買菌種、保養維護都需要資金支持。
東四塊玉南街4號院是國家體育總局的職工家屬區,每年機關撥付的物業費是小區物業最大的進項。而垃圾分類只是物業服務中的一項,人力、物力投入,成本在增加,必須設法開源節流。
朱江算過一筆賬:當時購買設備花了12.5萬元,其中政府給予了部分資助。現在到了運營維護階段,最大費用是電費。這臺設備一年耗電約3650千瓦時,電費3600元左右;其次是購買菌種,每年購買兩次,一次800元,全年1600元。
這筆費用打哪兒來? 小區通過回收可再生資源,賣掉后每月能增收幾百元,年收入就是六七千元,不僅能購買處理廚余垃圾的菌種、支付設備運轉的能源費用,還可以買一些清潔工具、勞保用品發給保潔員。
近幾年,物價在漲。負責采買菌種的田經理告訴記者,去年菌種的價格從800元漲到1200元了!人工成本今年比去年一個月人均又提高了100元。
資金不足,也要堅持垃圾分類。 錢怎么省出來? 朱江說,廚余垃圾處理機的耗電量與投放垃圾的重量、濕度,以及當時的氣溫都有密切關系。冬季天氣寒冷時,處理時間就集中在一天中氣溫較高的時段。
“還要根據垃圾的數量和質量,搞清楚用哪個擋位處理更省電,這些我們都制定了嚴格的操作規程。”
他曾算過賬:低開一擋能省3度電,如果每天省3度,9年就省電近10000度;一度電按1元錢計算,就折合近10000元錢,差不多夠兩年的機器維護費用了。
在廚余垃圾處理機房,記者看到墻上掛著一本“日產生活垃圾統計表”,上面詳細記錄著每天小區垃圾產生總量和可回收物、廚余垃圾、不可回收物各自的產生量。
朱江告訴記者,9年來他們一直堅持這么記錄,就是為了核算機器的運行成本,把成本降到最低。
能想到的辦法都要想到。廚余垃圾處理機所在的屋子保溫功能差,而菌種發酵需要將機內溫度控制在25℃至60℃,冬季要達到這樣的溫度就要增加用電量。為了盡可能省電,在體育館路街道辦事處的資助下,物業公司專門對機房進行了保溫節能改造。
廚余垃圾處理機的操作與維護也由專人負責,如果誰都來操作,不熟悉章程,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李中原是專門負責設備管理的員工,采訪時,正碰上他當班。
只見他將準備處理的廚余垃圾過了一下秤,從處理機的投放口投了進去,按下一擋開關,機器嗡嗡地攪拌起來。然后,他轉身取下掛在墻上的統計表,將投放時間、垃圾重量、機內溫度、耗電量等逐項填寫好。他說,隔段時間,要對一些數據做一下對比,看看還有沒有節約的可能。
然而,再“精打細算”,維持機器正常運轉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何況很多費用還在漲價。朱江希望隨著《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實施,能得到一些資金支持。
調查四
理念到位:剩飯剩菜也能回收
持續推進垃圾的減量和分類,是解決垃圾問題的真正出路。
而垃圾源頭在各家各戶,只有在家做好了,加上物業的后續服務,源頭減量才能實現。
記者在小區先后遇到16位居民,他們都說,這些年看到小區堅持垃圾分類挺受教育,認為垃圾分類不僅應該是一種生活習慣,也是維護小區良好環境的共同責任,每個人都應該積極參與進來。
家住1號樓的梁大爺晚飯后出門遛彎兒,總會拎著在家分好的3袋垃圾,一出樓門便分門別類地投入它們該去的垃圾桶。梁大爺說,不光自己這么做,連4歲的小外孫也知道怎么分,全家人早就習慣了。
劉大媽喜歡在家擺弄花花草草。她告訴記者,過去不知道剩飯剩菜也能回收利用,現在知道許多隨手扔掉的東西,其實都可以變廢為寶,還能保護環境。
小區的廚余垃圾處理機一個月能處理廚余垃圾360公斤,一年能產出幾十公斤有機肥。到廚余垃圾處理機出倉時,劉大媽和一些居民就會要上一些養花兒用。這讓她們平時對垃圾分類這件事,做得更加仔細。
采訪時,記者還看到一個有意思的場面:一位媽媽站在不遠處,看到五歲的兒子把可樂紙杯投進可回收垃圾桶,沖著孩子贊許地豎起了大拇指。她說自己經常帶孩子參加小區組織的垃圾分類活動,很多好習慣應該從小培養。
居民的參與,使小區垃圾分類工作進展有序。不過,朱江也說,小區的廚余垃圾占到垃圾總量的60%,廚余垃圾的分類和投放現在還做不到普遍正確,分類時還是容易混淆,比如紙質包裝盒裹著吃剩的點心,塑料餐盒盛著打包的食物,等等。
不過他說,北京早在1956年就在西單區、西四區實行過垃圾分類,可以說是世界上進行垃圾分類最早的城市之一。相信只要不斷引導,居民垃圾分類的習慣一定能養成。
新聞鏈接
今年3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這是全國首部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這一條例規定,北京市將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收費制度。
這部條例于去年11月18日,在北京市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上表決通過。條例規定,北京市將按照全程管理、系統銜接、科學分類、適應處理的原則,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對生活垃圾實行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
條例明確規定,本市將按照多排放多付費、少排放少付費,混合垃圾多付費、分類垃圾少付費的原則,逐步建立計量收費、分類計價、易于收繳的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加強收費管理,促進生活垃圾減量、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產生生活垃圾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規定繳納生活垃圾處理費。條例還規定,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快餐廚垃圾集中處理設施建設,提高處理能力,并按照集中與分散處理相結合的原則,推進餐廚垃圾源頭就地處理,對餐廚垃圾就地處理設施的建設、運行給予指導和經濟補助。禁止無資質的單位和個人收集、運輸餐廚垃圾。
據了解,北京市從2010年開始大規模推行住宅小區生活垃圾分類,經過兩年的努力,已經有1800個小區成為垃圾分類達標小區。今年,本市將全面完成600個垃圾分類達標試點小區任務,全市生活垃圾分類達標率達到50%左右。由此帶來的垃圾減排效應,有望使北京的生活垃圾產生量增長率多年來首次下降到5%以下。
小區物業經理“曬”賬單
一. 人力成本
2003年底小區開始實行垃圾分類,按當時本市最低工資標準,一名保潔人員月薪不低于465元,如果聘用的是外來務工人員,按當時規定,無需承擔任何社會保險費用。
到2012年,本市最低工資標準上升為每月不低于1260元,加上要承擔5種社會保險費用,一名保潔人員每月費用約2300元左右。
9年間,人力成本上漲近5倍。
二. 菌種費用
小區廚余垃圾處理機每年需更換兩次菌種。
2003年,每次更換菌種費用為400元,一年800元。
2011年,每次更換菌種費用為1200元,一年2400元。
8年間, 菌種費用上漲3倍。
三. 機器維修
廚余垃圾處理機運轉9年, 已進入保養維修期, 每維修一次約需千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