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渠村拆遷和建筑垃圾處理同步進行,磚石瓦礫變成了再生資源。
這邊廂,房屋轟隆隆的拆,產生大量的磚石瓦礫;那邊廂,機器嗡嗡地轉,建筑垃圾就地變成嶄新的磚塊……
在昌平區沙河鎮七里渠村,這樣的圖景將很快成為現實。這個正在拆遷中的村莊,是本市首個移動式建筑垃圾綜合處理設備應用試點。村莊拆遷所產生的106萬噸建筑垃圾將全部就地處理,變為可循環利用的再生資源。
磚石瓦礫就地處理
昨天(27日),記者到七里渠村拆遷現場探訪,遠遠就看到一座約12米高的機器“巨無霸”,威武地矗立在工地上。幾輛鏟車正忙活著,往巨型機器的進料斗里填送磚石瓦礫。
眼前這個“巨無霸”就是“移動式建筑垃圾綜合處理設備”,它由移動顎式破碎機、移動反擊式破碎機和移動式篩分機三臺大型機械組成,大約每小時能“咀嚼”消化200噸建筑垃圾。
據現場的技術人員介紹,建筑垃圾進入機器進料斗后,先接受一次粉碎,變成直徑80毫米以下的碎塊,然后通過磁選設備挑出其中的金屬碎片;緊跟著二次粉碎,碎塊直徑縮小到40毫米以下,最后到達移動式篩分機,篩分出三種物質,分別是直徑在10毫米以下的回填土,直徑10毫米到20毫米的細骨料和直徑20毫米至40毫米之間的粗骨料,通過三條履帶傳出。
舊料可直接變新磚
從建筑垃圾里篩分出來的物質各有各的用途。技術人員介紹,細骨料可以制成實心磚、路沿石等綠色再生建材產品;粗骨料可用作地面鋪設的基礎材料;回填土則可以直接應用到回遷樓建設中。
據了解,七里渠村的拆遷面積總計為82萬平方米,預計會產生106萬噸建筑垃圾。“從下個月起,七里渠將再增加一臺移動式建筑垃圾處理設備,預計不出半年的時間,106萬噸建筑垃圾就能全部處理完。”
除了進行粉碎和篩分,拆遷產生的建筑垃圾將來還可以就地加工成磚塊。記者從昌平區市政市容委了解到,一套從國外引進的可移動式制磚設備也將搬到拆遷現場。由于設備占地面積較大,需要先期騰退出一片空地后方能進駐。屆時,利用篩分出的粗、細骨料,就能現場制磚。
從源頭治理建筑垃圾
“這套移動設備在七里渠村的試用,將為其它拆遷村的建筑垃圾處理積累經驗。”昌平區市政市容委副主任李兆增表示,昌平目前正處在大建設、大發展、大轉型的關建時期,伴隨未來科技城等重點功能區的建設,多個村涉及到拆遷,伴隨著拆遷將會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如何處理是個難題。
李兆增給記者算了筆賬,以七里渠村為例,產生的106萬噸建筑垃圾,如果按照傳統的填埋方式進行處理,那至少需要100畝填埋土地;昌平目前的整建制拆遷村都在區域東南部,而填埋地點都集中在西北部,運輸途中很容易出現垃圾遺撒現象。部分拆遷公司嫌路途遠,運輸成本高,偷偷地把拆遷垃圾傾倒在離村莊不遠的廢棄坑塘里,給環境造成了極大破壞。
和填埋處理相比,移動式建筑垃圾綜合處理模式具有占地小、移動快等特點。今后,隨著這種處理模式的推廣,建筑垃圾的違規傾倒行為將從源頭上得到治理,還能大大節省土地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