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萍 > 正文

借力遙感技術 北京統計進入“衛星時代”

2014-08-07  來源: 新華網北京頻道
[字體: ]

。吩碌淖詈笠惶欤旰髳灍岬奶鞖庾寴淠径紱]了精神。中午時分,在京郊順義區李遂鎮后營村,一行人穿梭在一片蔬菜大棚中間。

  統計人員走到指定位置,用手中平板電腦定位、拍照,然后走到下一個位置再定位、拍照……四個指定位置走下來,一片長方形大棚的面積就出現在電腦屏幕上。這是自2009年統計遙感業務化運行以來,北京農業統計過程中不斷上演的一幕。

  “遙感技術并不神秘。簡單理解,就像是在‘北京一號’這樣的小衛星上,安裝一臺功能強大的照相機,通過圖像分析獲取想要得到的數據。”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農業調查處處長張群說。前面提到的一幕就是配合遙感開展的抽樣調查。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統計一直相對較弱。2006年,借助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的契機,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開始嘗試引入遙感等空 間技術,探索創新農業統計調查方法。到2009年,冬小麥、玉米面積、設施農業占地面積率先實現業務化,北京成為全國第一家實現統計遙感業務化運行的地 區。

  遙感技術的應用讓農業統計數據的獲取途徑發生重大變化,大大提升了數據的準確性。一個例子生動說明了這種轉變。

  糧食補貼政策實施以后,北京郊區個別農村存在虛報糧食種植面積,以獲取補貼的情況。“以前這種現象挺難發現和核實。有了遙感技術,一個地區的糧食種植面積在衛星照片上一目了然。一旦發現上報面積與遙感得到的面積有出入,我們就要去相關村鎮核實。”張群說。

在衛星的“法眼”監測之下,虛報糧食種植面積的現象越來越難以遁形。當統計人員入村調查時,曾經存有僥幸心理的村民會趕緊朝統計人員擺擺手, “你們甭來啦,我們不虛報了,知道天上有衛星看著呢。”據張群介紹,在衛星俯視下,1畝以上的種植地塊都能被監測到,在與地面調查互相驗證后,統計數據的 準確度可以達到95%以上。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