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專家:“十二五”規劃如何體現綠色發展

2011-03-10  來源: 中國環保網
[字體: ]

 2011年3月8日

  “十二五”規劃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發展規劃”,這標志著中國進入“綠色發展時代”,也是中國發動和參與世界綠色革命的重大歷史起點。胡鞍鋼及梁佼晨撰文。

  五年規劃是中國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手段

  五年規劃是中國最重要的國家政策手段之一,起著明確國家戰略和意圖的作用。在中國的綠色發展戰略中,五年規劃的政策手段將繼續處于關鍵地位,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五年規劃體現著“分步走、上臺階”的發展思路,這既是我國過去幾十年來最重要的發展成功經驗之一,也是中國綠色發展的必由之路。這就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方法論,每隔五年即每個五年計劃就邁上一個新臺階,而經過若干個五年規劃的持續努力,積累下來就是“中國巨變”。

  對于中國來說,氣候變化是一個長期的、全局性的挑戰。這既要求我們要有長期及遠期的發展戰略和目標,也要有短期的行動路線和具體政策,這就與五年規劃“分步走、上臺階”的理念充分吻合。中國在哥本哈根大會上已經表明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政治意愿,那就是與全世界一道努力,將全球溫度上升控制在工業革命前的2℃以內。而在2009年11月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中國政府正式提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2020年中期目標,即能源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比重達到15%等。

從2005-2020年剛好是三個五年規劃的時期,即“十一五”到“十三五”。在每個五年中根據具體的國情以及長期的戰略制定出恰當的發展目標,實現一個“上臺階”,從而通過這三個五年規劃的努力,實現長期綠色發展戰略的2020年“分步走”中期目標。這就是中國五年規劃發展哲學與綠色發展戰略的完美結合。實際上我們也看到,在2005-2010年的“十一五”規劃中,中國較為成功地完成了節能減排的各項目標,為2020年綠色發展目標打下了一個較好的開局,即上好了第一個“臺階”。接下來我們就要認真研究制定并嚴格落實“十二五”時期的節能減排目標,進一步向綠色發展邁進。

  第二,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優勢之一在于可以制訂出國家長遠的發展規劃,并保持政策的長期延續性。中國的五年規劃發展歷史正是“政策長期延續性”的重要體現,雖然歷經波折,但是追求現代化與國家長期最優發展戰略的目標卻一以貫之。因此,中國也是能夠沿著同一方向,按照自身邏輯,持續地追求國家長期發展戰略目標的少數國家之一,而不會出現因立場不同的政黨之間的相互輪替而“推倒重來”。

  對于應對氣候變化這樣的長時間、全局性戰略來說,政策的長期一致性是極其重要的。要切實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走低碳發展之路,需要對整個經濟發展方式以及人類生活方式進行大規模的調整,需要長期的、不懈的努力。正是在這一點上,中國目前的政策模式充分體現了其優勢。中國現有的長期穩定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組織模式,加上五年規劃的政策手段,保證了中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走綠色發展的道路上既能堅定地保持長期戰略的一致性與連續性,同時又能通過五年規劃的具體目標來制定靈活的、適應各個時期具體需要的政策。

而這些優勢恰恰是其他許多國家所不具備的,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美國。在共和黨人小布什執政時期,美國對于《京都議定書》以及減排義務采取的態度是不承認與抵制;而在民主黨人奧巴馬上臺后則出現了政策大轉變,美國開始積極地投入到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合作中,并積極投資于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項目。然而,隨著2010年底美國國會選舉中民主黨的失利,共和黨取得了參眾兩院的多數席位,奧巴馬政府的系列綠色改革政策又再次蒙上陰影。因而我們需要進一步發揮我國現有的政策一致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優勢,通過五年規劃的政策模式一步步轉向綠色發展之路。

  “十一五”時期節能減排取得重大進展

  根據我們對“十一五”規劃人口資源環境指標的后評估,指標完全實現。萬元GDP能耗預計將實現下降20%左右的規劃目標;耕地保有量控制在1.212億公頃,優于規劃要求;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5%,超額實現規劃所規定的下降30%的目標,農業灌溉用水有效系數提高到規劃要求的0.5;化學需氧量下降14%、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計下降12%,超額實現下降10%的規劃目標。特別是節能減排指標作為約束性指標,起到了“硬約束”的作用。在綠色發展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這為“十二五”實行綠色發展提供了重要經驗。

  綠色發展成為“十二五”規劃的最大亮點

  “十二五”規劃首次以“綠色發展”為主題,再次專篇論述“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明確提出: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綠色發展戰略也形成了六大支柱,為此規劃分為六章專門論述: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量;促進生態保護和修復;加強水利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十二五”規劃更加凸顯了綠色發展指標。綠色指標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不包括人口指標,資源環境指標由“十一五”規劃的7個提高到“十二五”為8個,占總數比重由27.2%提高至33.3%。

  “十二五”明確提出中國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目標。制定了到2015年減少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減少量、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的直接相對減排的量化指標,以及增加森林覆蓋率、林木蓄積量、新增森林面積的直接增強固碳能力的量化指標。充分反映了中國特色的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特點。

  “十二五”規劃明確了綠色發展的激勵約束機制。首次將深化資源型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作為五年規劃改革攻堅的方向。要求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核,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把綠色發展貫穿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

  “十二五”規劃首次提出實行“生態安全”戰略。對限制開發區、禁止開發區實施嚴格的生態保護,保障生態安全,明確國家生態屏障布局,實施專項生態修復工程,呵護生態環境,為中華民族子孫后代留下美好的綠色家園。

  總之,“十二五”規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發展規劃”,這標志著中國進入“綠色發展時代”,也是中國發動和參與世界綠色革命的重大歷史起點,還是中國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具體行動方案。這將在全世界產生積極地深遠的影響。


  專家介紹:

  胡鞍鋼,中國著名經濟學家,任中國科學院和清華大學教授、國情研究中心主任,是一流的政策智庫成員。他同時任供政府高級官員閱讀的參考刊物《中國國情研究報告》主編。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