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黑色利益鏈為何斬不斷?

2012-02-10  來源:中國環保網
[字體: ]

據新華社電10多米外就能聞到刺激性氣味,黑色液體從破桶里流出,被污染土壤裝填了1700多個編織袋、重達80噸;毒性強且致癌的化工廢料,被隨意傾倒在河坡上,隨時可能導致大面積水體嚴重污染……近日發生在安徽兩縣的危險化工廢料傾倒污染事件觸目驚心。有毒性、腐蝕性、傳染性強的危險廢物,按環境法規定應做無害化處理,緣何會被肆意傾倒?記者趕往污染事故現場進行了調查。

“被污染”突如其來,毒性強易致命

安徽利辛縣境內的傾倒點,在豐橋村一個廢棄的窯廠旁。記者在現場看到,剛從土里挖出的數十個鐵桶和塑料桶集中堆放著,開裂的桶流出黑褐色液體,幾十米外都能聞到惡心的刺激性氣味。二三十個工人戴著口罩,用鐵鍬挖起被污染的泥土,裝入白色編織袋,被污染的泥土裝袋后數量達1700多袋。

渦陽縣境內的傾倒點則緊鄰向陽河,數十個塑料桶堆放在一起,被傾倒出來的黃色化工廢料,距河水不足一米,水面上泛著厚厚的白色泡沫。周邊村民反映,這批廢棄物是大約兩個月前傾倒在河邊的。

利辛縣環保局局長馬大慶告訴記者,環保人員對廢棄物進行了取樣,經安徽省環境監測中心化驗分析,確定為危險化學物,其中的主要成分二氯苯、溴苯胺、二甲基硝基等毒性嚴重,有的可能致命。

接到群眾舉報信息后,利辛縣成立了應急工作小組。目前,利辛縣和渦陽縣兩處危廢現場被全部清理,廢料和被污染土壤被裝車運往滁州進行無害化處理。經測量,其中僅利辛縣境內被污染的土壤重量就達80噸。

據利辛縣公安局副局長孫亞峰介紹,嫌疑人供述向兩縣傾倒的廢棄物約22噸,系來自江蘇的一家化工企業。

這已不是第一次在利辛縣發現跨省傾倒化工廢料。2009年,利辛、渦陽兩縣發現了千余桶來自浙江普洛得邦制藥公司的化學廢料,其中400多桶被傾倒或出現泄漏,造成利辛縣阜渦河長達10公里河段的水質受污染。

跨界傾倒危廢頻發,曝出黑色利益鏈

目前,警方已抓獲了5名犯罪嫌疑人。據犯罪嫌疑人交代,家住江蘇大豐市海洋經濟綜合開發區附近的卞某利用其在當地的人脈關系,與同伙梁某從開發區一家生產化工原料的企業拉出20多噸、約160桶化工廢料,并從這家企業獲得了每噸700元的處理費用。

隨后,卞、梁二人又以每噸400元的處理價格,將廢料轉交給在江蘇打工的邱某等人。邱某是安徽渦陽縣人,常年從事廢品收購。他和卞、梁談好價格后,利用自己熟悉情況的便利,專程返回渦陽縣,接應這批化工廢料。廢料被運到渦陽縣和利辛縣交界處。邱某又找來當地村民,一些化工廢料被傾倒在窯廠旁的水溝內,裝有廢料的塑料桶和鐵桶被賣給廢品收購站。邱某等人因此獲利9000多元。

“這批廢料如果在江蘇省進行無害化處理,成本花費在10萬元以上,但卞某等人支付給邱某的處理費用9000多元,加上運輸費用,總共只有1萬多元,兩者懸殊極大。”

利辛縣公安局治安大隊副大隊長劉子亞告訴記者,國家對化工廢料存放、運輸、處理等有嚴格規定,必須有國家認可的資質證明。

但是,嫌疑人對相關規定置若罔聞,不僅沒有合格資質,危廢交接極其隨意,只要價格談妥,不簽合同、不辦手續,不在桶上做出任何明顯標識,以便能在運輸途中一路暢通。

在利辛縣,此次事件以及2009年的跨省傾倒化工廢料等污染事件中,都存在著黑色利益鏈,操作隱秘,分工細化。

據孫亞峰介紹,這類犯罪行為從企業至農村傾倒化工廢料的下線之間,經常會有四五個環節,錢款通過銀行賬戶匯款交易,操作隱秘。一些企業明知廢料危險性,仍與下線簽訂危廢處理合同。從企業接手廢料的二線中間人,有的還擁有一兩個自己注冊成立的化工廢料處理公司。他們打著無害化處理的幌子,一邊騙取國家補貼,一邊將本應無害化處理的廢料轉手給下線。三線中介、四線中介接手危廢后,再以更低價格轉給外地打工者,把廢料運到農村偏遠地區。

在偵辦案件過程中,警方發現,這樣的利益鏈與化工企業產業群有著密切關系,并且呈現隨著化工產業群遷移而轉移的趨勢。

據安徽省環境監察局局長黃建樹介紹,從全國范圍內看,跨界傾倒化工廢棄物已成為多發的環境污染突發事件。安徽省環保部門在2009年、2010年、20113年內發現近10起跨省傾倒危險廢料污染事件,這些化工廢料大都名列國家危險廢物目錄。“一噸危廢無害化處理費用至少要在3000元以上。在地下交易中,上線的價格僅僅每噸百元甚至幾十元,可謂暴利。”

堵塞“危廢”監管漏洞,建立責任終身追究制

黃建樹說,在利辛縣危廢污染事件利益鏈上的豐橋村民王某等人,想當然把危廢當作普通垃圾隨意傾倒,為了個人的蠅頭小利,不僅污染了自己世代生存的土壤、水源,還可能要為此承擔刑事責任。“加大在農村地區的環保宣傳,增強農民環境意識,是遏制危廢肆意傾倒的重要環節。”

“每一起非法傾倒、掩埋危險廢料,相當于在當地埋下了一枚‘生態炸彈’。”中國人民大學副研究員黃家亮說,危廢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的損害可能在相當長時間內無法消除。

專家分析,與一些地方不斷上馬化工項目的速度相比,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已遠遠不能滿足要求。一些無經營資質企業大量存在,非法經營活動猖獗。一些企業唯利是圖,無視法律規定,不規范處置危險廢物現象屢禁不止。

針對跨界傾倒危廢污染事件頻發,專家建議,首先,應嚴格新建項目環境準入,應特別注意審查危險廢物的產生量和利用、處置去向。其次,加大危險廢物環境監管和環境信息公開力度,如公布轄區內危險廢物重點產生、運輸和經營企業相關信息,重點企業應向社會發布企業年度環境報告等。最后,建議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專項非法傾倒化工廢料檢查,建立危險廢物污染責任終身追究制,加大貫徹固廢法等環境法規力度。對惡意傾倒危廢的企業和個人,加大處罰力度嚴厲追究責任。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