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最年輕教授怕捧殺更怕棒殺

2012-03-23  來源:新華網
[字體: ]

  20日,中南大學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校長張堯學宣布,破格聘任攻克國際數學難題的在校學生劉路為中南大學正教授級研究員。今年22歲的劉路成為我國目前最年輕的正教授級研究員。(3月21日《中國青年報》)

    對劉路的破格任用,主流解讀是“不拘一格用人才”,體現了對年輕人才的關注關心關懷。然而也有一些人認為此舉有些“荒唐”,數學界許多人士就提醒,不要捧殺這位最年輕正教授級研究員。

    不應該把冷靜提醒當作嫉賢妒能,一些教授的擔心不無道理。劉路的主要成就在于破解了“在數理邏輯學中沉寂了20年的難題”——“西塔潘猜想”,除此之此,似乎并沒在其他方面讓人眼前一亮。“西塔潘猜想”是否有那么重要,劉路的破解是否那么有價值,現在也有不少爭議。香港浸會大學數學系講座教授、理學院院長,香港數學會理事長湯濤就曾提醒,數學上這種水平的猜想很多,媒體不要捧殺劉路。

    劉路的破解過程,更是充滿了故事化。據媒體報道,“10月的一天,劉路突然想到用以前用過的一個方法稍作修改便可以證明這一結論,連夜將這一證明寫了出來,投給了數理邏輯國際權威雜志《符號邏輯雜志》”。這樣的敘述,或許增加了劉路的神奇,但更讓人感到偶然。而且,劉路隨后獲得的一系列的榮耀,看起來也與輿論的吹捧有很大關系。這一情境下,擔心會捧殺劉路,是一種提醒,也是一種關心。

    但即使如此,也要看到,現在對年輕人才來說最怕的還是“棒殺”。從今天的學術體制來看,其實并不適合年輕學者浮出,大量的年輕研究人員根本就沒有機會被“捧殺”,大多數人都是直接被“棒殺”。劉路成為最年輕教授,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偶然性是個體的天賦和努力,必然性是時代的需要和輿論的呼喚,或許這里面還摻雜著校方其他方面的一些考慮。但此舉畢竟傳遞出了“有志不在年高”的景象,在相當程度上鼓舞鼓勵了一大批像劉路一樣的青年研究人員,讓他們看到了希望,擁有了方向感。如果破格提拔制度化、正常化,最終不再成為“破格”,那就意味著我們的學術體制已經進入佳境,必然會有一大批青年研究人才脫穎而出。

    肯定對年輕人才的大膽提拔使用,反對“棒殺”;并不是說不要傾聽輿論的意見,不需要擔心“捧殺”。這里涉及到對年輕人才使用的態度,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大膽的使用,小心的求證。只要發現年輕人才有過人之處,那就應該大膽提拔使用;但也要防止被一些表面現象所遮掩,防止因為考察不實導致學術浮夸浮躁之風漸起,因此,對年輕人才還要做好小心求證工作。做到了“大膽的使用、小心的求證”,也就擁有了學術的希望和未來。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