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鴻溝,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一大“攔路虎”。
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全國仍有6億多農民主要靠地面無線模擬信號收聽收看廣播電視。“轉動天線找信號,刮風就看雪花點”,是不少山區農民看電視的真實寫照。
2011年國家啟動直播衛星“戶戶通”工程,決心在2015年前徹底攻堅這一難題。寧夏經過試點,已基本實現農村廣播電視全覆蓋。“戶戶通”能給廣大農民帶來多少實惠?三網融合的設計,能否縮小城鄉信息鴻溝?廣大農民還有哪些期盼?新華社記者展開調查。
6套節目到60套,“戶戶通”縮小城鄉“信息鴻溝”
收看花樣翻新的電視節目,都市人早習以為常,但卻是不少農民多年來不可企及的夢想,不少地方有的只能收看幾套電視節目。
地處寧夏西海固的鹽池縣,多年來當地電視信號只能覆蓋縣城周邊20公里的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緩解了困難,但到2010年底,全縣仍有20%的農村人口看電視難,不少地區只能看到6套節目。
權威人士指出,我國是農業大國,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擴大廣播電視覆蓋,有利于實現廣播電視公共服務均等化、改善農村文化民生,提高農村文明程度。
2011年,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啟動直播衛星“戶戶通”工程,為有線電視尚未通達的農村地區提供廣播電視公共服務,在寧夏、內蒙古、河北先行試點。
寧夏自2011年11月以來,有70余萬戶農戶受益于“戶戶通”,經過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和中國移動寧夏公司的補助,農戶安裝一套近500元的衛星接收設施,只需交納50元,可看到60多套節目。
“戶戶通”能給群眾帶來多大變化?賀蘭縣星光村村民何光榮說,之前農閑沒事時,大家就是睡覺、打麻將,現在節目多,可以多長點知識,多了解外面的世界。
一些農民期盼“戶戶通”能優惠通、優質通。“現在家里收的節目不比在縣城的兒子家少,畫面也清晰,還免費。”鹽池縣白塘村69歲的老人徐志勛說。但他擔心,今后如果像城里一樣交費,恐怕有些人又會重新架天線,用“山寨鍋”。
緊扣農民消費 三網融合力求實效
與廣播電視“村村通”相比,直播衛星“戶戶通”在終端可實現廣電網、電信網、互聯網三網融合。寧夏回族自治區廣電局副局長童萬才認為,經此推動,農村三網融合比城鎮早走了一步,為攻堅城鄉“信息鴻溝”提供了有力支撐。但三網融合如何充分利用,取決于農村消費需求是否旺盛。
國家廣電總局廣播電視衛星直播管理中心副主任黃其凡說,國家廣電總局與中國移動合作開發了移動固話功能,整合了資源。電信運營商可利用國家在有線網絡未通達農村地區推廣直播衛星“戶戶通”的機會,不搞重復建設,為需要者開通移動固話業務,并為農民購買“戶戶通”設備提供補貼。這樣既加快了“戶戶通”的推廣普及,也拓展了電信運營商的業務范圍。
在寧夏,目前有3個村試點了“戶戶通”電話業務,4月起將全面推開,但上網功能尚未啟動。
銀川市西夏區昊源村村民陳廣經告訴記者,他兒子在外打工,他和老伴又“玩不轉”手機,新裝的“機頂盒電話”很方便。他算了一筆賬,他家預存240元話費就免費裝上了電話。每月月租10元,送200分鐘話費,夠用了。
“我希望在自家就能上網微博賣菜!”曾因微博賣菜引發網友關注的靈武市楊洪橋村菜農徐孝成說。那些微博是他跑進城找朋友發的。全村只有一家人買了電腦,還沒法上網,因為村里不通互聯網。
不過,“戶戶通”擬覆蓋的農村人群多集中于老少邊窮地區,現金收入有限,可能影響到“三網融合”實效。部分群眾表示,他們對電話尚有需求,對上網則了解不多。
中國移動鹽池縣分公司經理王天軍認為,緊扣農民消費開發產品,制定實惠的資費標準,農村三網融合將有用武之地。
“戶戶通”能否成為服務三農的“一卡通”?
多年來,我國自然災害、極端天氣多發,與應急廣播體系建設相對滯后形成鮮明對比。此次推廣的“戶戶通”,先于城鎮有線電視用戶內置了應急廣播軟件。
寧夏鹽池縣文化旅游廣電局副局長李向軍說,比如,某地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國家應急廣播中心對災害地區定向發布,農戶的機頂盒無論是否開機,都可自動發出報警信號。
應急廣播只是“戶戶通”信息功能的一部分。記者走訪農戶時看到,農民通過“戶戶通”可接收農科、農貿、農資等信息。下一步還可提供文化信息資源共享、中小學遠程教育等服務。
鹽池縣下高窯村村民段愛翠告訴記者,他種了大半輩子馬鈴薯,今年決定換個新品種。他選用的馬鈴薯“脫毒種薯8號”,就是從“戶戶通”上了解到的。
“‘戶戶通’開通了涉農信息服務模塊,有望發展成為服務三農的‘一卡通’。”童萬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