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5月,又是一年畢業季。當很多人抱怨工作難找時,清華大學工業設計專業博士生李一舟近日在電視求職節目《非你莫屬》中脫穎而出,讓人們對象牙塔里的博士生有了新的認識。
節目中,李一舟舌戰群雄、字字珠璣,輪番“炮轟”SOHO中國、樂蜂網、搜狗、360等企業的產品在設計上的不足。李一舟以其專業、尖銳的批評,不僅獲得觀眾的贊賞和欽佩,竟然還被挨批老板們集體“爭搶”。如何讓博士生扎實的專業知識在職場中閃光?在與記者的對話中,李一舟給出了他自己的答案。
記者:你目前正讀博三,怎么會想到報名參加電視求職節目?準備了多久?
李一舟:主要是為了鍛煉自己,同時也想增加一些去企業面試的機會。其實也是偶然接到節目組的郵件邀請,我和其他的清華同學一起參加了面試。每人大約20分鐘,問題多是個人經歷和優、劣勢等。
錄節目之前,只有幾天準備時間,主要靠平時的積累。私底下,我是一個比較不善言談的人,之所以在臺上說得很精彩,是因為我平時關注得多,了解這個行業。
記者:在電視和網絡上紅了以后,你的同學和朋友怎么評價你在節目里的表現?
李一舟:周圍的好友、同學偶爾會和我討論,我聽到的正面回復多一些。因為工業設計還不是一個被廣泛關注的專業,我節目上的一些觀點也讓一些學我們這個專業的學生有所觸動。我希望讓他們多一些信心,堅持做好自己的專業學習。只有打好基礎,未來才能施展才華,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空間。
記者:在參加電視求職前,你在其他地方實習過嗎?求職的過程順利嗎?
李一舟:會有一些實習經歷,大多是圍繞工業設計、用戶體驗和創新為主的工作,都還比較順利。
記者:節目中,你最后選擇了SOHO中國,現在已經開始實習了嗎?
李一舟:我去實習了,但最終還是放棄了這次機會。因為,我不是建筑專業出身,發現自己對建筑設計相關的工作難以勝任,在SOHO中國還做不了太多實際的工作,我又不希望企業為我額外付出太多的人力物力等資源,因此還是選擇回學校多積累一些經驗。現在我正和導師一起參與一個項目,會接觸一些設計的邊緣領域和交叉學科的跨界合作,對我也是一種鍛煉。
記者:你找工作時最看重什么,是否有創業的計劃?
李一舟:我比較看重在企業里是否能夠做出實事,希望能和企業共同快速成長。我還是想選一個朝陽行業,同時這個企業要具備用戶體驗設計和創新的空間。
關于創業,我認為這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我現在的各種項目和實踐積累,包括團隊的建設,我都理解為創業的過程。并且,我對這樣的重研究、重積累、重前瞻創新的創業模式非常看好。未來的創新企業,不是靠鉆市場空子獲利,背后一定要有一個高知團隊作支撐。
記者:很多人認為,博士都很“學術”,和社會脫節,整天在實驗室里或者書堆里,你給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覺。你的博士生活是怎樣的?這樣的博士生活在清華很有代表性嗎?
李一舟:這也許是一個誤解。如果大家看了美劇《生活大爆炸》,可能會感到,研究者也有自己的快樂。我其實非常享受研究的過程,每次能夠做出有新意的產品或者有新的設想產生,都會極大地激勵我。
可能每個讀博士的人,都要不同程度地進行哲學思辨。我讀博的時候,經常在研究之余,思考價值觀和人生目標等問題。業余時間我也喜歡看電影、美劇、聽音樂,和朋友喝咖啡聊天,以前非常喜歡運動,現在由于事情有點多,沒有那么頻繁去參加體育鍛煉了。是否具有代表性,我一個人說不算。但我所接觸的清華博士,最大的特點就是他們都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并且確實很有社會責任感。
記者:你認為博士生在找工作的時候有哪些劣勢?博士生該怎樣從研究者順利過渡為職場達人?
李一舟:現在社會給博士生的工作空間遠遠不夠,很多好的研究成果都躺在論文庫里面,非常可惜。每個專業都不同,我只能說如果是設計專業,我非常建議博士生能夠把自己當作本科生,多出去交流,多接地氣,不要整天埋頭紙堆,還得換換腦子。
記者:清華的博士培養方式令你滿意嗎?能否給學校挑挑刺?
李一舟:我是博士階段才進入清華讀書的,我自己對清華的培養方式是滿意的。印象最深刻的兩點:一是公平公正公開,清華完全是看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來進行博士錄取;二是“行勝于言”,博士階段的同學們通常都非常低調,少說多干。非要挑刺,我只能說一點,希望學校多給學生們創造、創業的平臺,扶持學生的創業計劃,同時多創造不同學科之間交流和合作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