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鬼”又出新花樣了。隨著互聯網日漸融入現實、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種基本資源,他們開始把“罪惡的黑手”伸向互聯網站。
據報道,近日,“中國預防腐敗網”、“中國預防腐敗調查研究中心”等47家招搖撞騙,打著“維權”、“反腐”等旗號進行敲詐勒索違法活動的網站被依法關閉。今年3月份以來,已有89家招搖撞騙、敲詐勒索網站被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協調相關部門依法關閉。
作奸犯科者受到應有的處罰,自然是大快人心。然而,“李鬼”如韭菜般的強大生命力也給予我們深刻的警示:互聯網站何以讓“李鬼們”獲得了生存的土壤?人們為何會中了李鬼們”的圈套?我們怎樣才能將他們連根拔起,永絕后患?
依法查處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將“李鬼”扼殺于萌芽狀態。網站不是誰想建就能建、想建成什么樣就建成什么的,是有一套嚴格的準入機制的,要經過許可、認證、登記、備案等一系列手續。但層層把關下還能讓一些“李鬼”成為“漏網之魚”,說明現行的有關管理制度是不完善的,或者在執法層面上是存在漏洞的。所以,有關部門要加強對互聯網發展新情況的跟蹤、研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制度,不讓“李鬼”有“出生”的機會,更遑論存活空間。
“李鬼”是精于算計的,他們善于抓住現實的弊端、抓住人們的弱點。那些假冒國家機關或公益組織名義,以“反腐”、“維權”、“監督”為名招搖撞騙、敲詐勒索的網站,就是利用了人們對某些社會現象不滿的心態,給自己畫就了一張具有強大魅惑力的“畫皮”,掩飾起丑陋的真面目,打著“正義”的幌子謀取不義之財。而那些以刊載負面新聞要挾,向有關單位索取所謂“贊助費”、“廣告費”或“會員費”的網站,或以承包記者站、培訓會員或記者為名,以數千至數萬元不等價格叫賣假記者站牌和假記者證的網站,則是利用了某些人“破財消災”、貪小便宜等心理,如果這些受害者能及時報案,“李鬼”的如意算盤必然落空。
事實上,網絡“李鬼”的手段并不高明,大多是“扯虎皮做大旗”;但“李鬼”頻出的嚴重性、破壞性卻不容小覷。他們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混淆公眾視聽,侵犯他人權益,擾亂正常的網絡傳播秩序,甚至危害社會的和諧發展。而網站如果因為“李鬼”的攪擾失去了公信力,互聯網的發展必會受到沖擊。
互聯網站不是“李鬼”的舞臺,不能任由他們“上竄下跳”;但“打鬼”不是某個部門、機構或個人的事,與互聯網站的每一個參與者息息相關。為了維護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還互聯網一個干凈的發展空間,政府、企業、個人都要切實行動起來,合力鏟除“李鬼”滋生、泛濫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