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一場關于“幸福”的輿論狂歡

2012-10-16  來源: 新華網
[字體: ]

“幸福,終于成了一個大問題。”

    這半個月來,“你幸福嗎”被千萬次的調侃、惡搞、爭議、反思,再一次印證了白巖松兩年前的這句話。只不過,兩年后,幸福,依然是個大問題。

    為什么央視記者的一句“你幸福嗎”就引發了一場輿論狂歡?

    起因自然是那幾個“神一樣的回復”。如果沒有“我姓曾”“隊被插了”“我耳朵不好”這樣的回答,這檔關于“你幸福嗎”的調查欄目不會獲得如此高的知名度,以至于在后面幾天的節目中,有些被采訪者已經開始用“我姓曾”來回答記者的提問了。

    那么,那些所謂的“神回復”真的很“神”嗎?非也。不但不“神”,且根本就是當事人的真實心理反映。

    比如,“你幸福嗎?我姓曾。”就是一個外來務工人員的真實回答,他平常被人問的最多的可能就是“你姓什么”,把“你幸福嗎”聽成“你姓fu嗎”一點兒都不奇怪。還有那個5歲的小朋友,記者問“你是從哪里來的”,他回答說“媽媽肚子里”,太真實了。他們絕對不是有意調侃記者,只不過是思維定勢而已。

    再比如,“隊被插了”這樣的回答出自一個18歲的大學生之口,太正常了,對他們這個年齡段的人來說,調侃可能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他們絕對有自己的想法,你聽他對幸福的理解——“每天把該做的事做完之后,舒舒服服地玩就是幸福”——多好啊。

    事實上,一個涉及數十人的調查節目,出現幾個“神回復”是很正常的。此前的類似節目未必沒有,只是公眾沒機會看到。這次那些“應該被剪掉”的片段之所以能“原汁原味”地呈現在屏幕上,或許正是因為創作者不想“神”化幸福。按央視有關人士的說法,他們要的就是被采訪者毫無防備下的第一反應,答案不重要,當時的狀態與場景才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的目的達到了,被采訪者的確“奉獻”了他們的“第一反應”,不管是回答還是不回答,認真還是調侃,都真實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說完了內容說形式。“你幸福嗎”之所以持續發酵,還在于“幸福”是每個人都在乎的事,這樣赤裸裸地追問人家“你幸福嗎”,合適嗎?

    的確,不是每個人都愿意把自己的“幸福”公之于眾。這從那些受訪都的反應中也能略見一斑。有些人直言“說不清楚”“怎么說呢”,有些人直言“不幸福”,有些人報之以自嘲,有些人置若罔聞,有些人甚至警惕性極強地反問“你嘛意思”“弄啥呢”。

    但能就此認為記者的提問沒人性、沒人情味兒嗎?就我個人而言,如果在大街上被問到這樣的問題,怎么回答完全取決于當時的心情來,高興就說幸福,不高興就發發牢騷,不愿意回答就直接拒絕;但不會認為記者是在有意讓我難堪,因為這是他們的職業。就像他們不會把受訪者的不配合當成是對他們個人的刁難一樣。

    還有一點,有多少人完整地看完了8天的節目,而不是只看了那些所謂的“神回復專輯”,及種種關于“姓(幸)福”“滿族(足)”的惡搞?當看到那些普通或不普通的人述說他們對于“幸福”的理解時,沒有被那誠摯打動嗎?反正,當我看到在北京送快遞的小伙子想通過節目讓在鄭州上學的女朋友“好好學習,不要太心疼我”時,鼻子一酸,眼淚不自主地就流了下來。

    最后再說立意。有人質疑這樣的節目并不能真實反映人們幸福與否,記者應該更深入地了解百姓的幸福細節;有人說這種節目不應該由央視這樣的官媒來做,似有牽強導向之嫌。對于這些質疑,央視或許可以再做一檔節目,詳細解釋一下在新聞聯播中施行這種“海采、原生態”報道方式的宗旨與目標。

    從一個觀眾的角度來說,我認為央視在雙節期間推出這樣的節目并無不可。就像有人在吃火雞的時候要感恩一樣,在舉國歡慶的日子里感懷一下生活,暢談一下幸福,即便應景也無妨。至于準確性,央視不是研究機構,記者不是研究員,調查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統計中國人的幸福指數,就沒必要太苛求了吧。

    “你幸福嗎”之所以引發輿論狂歡,還在于它所呈現的生活圖景太真實了,真實到我們那么直觀地就看到了人們對“幸福”的渴望,以及那“可望而不可即”的心酸。那些受訪者的眼神、話語觸動了人們內心深處對“幸福”的判斷,讓人們不由自主地參與進了這一場關于“幸福”的大辯論。

    或許,幸福,將永遠都是個大問題。梁漱溟先生說過,人類最終面臨的,就是解決人和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而幸福,就是這樣一個完全訴諸于個體內心的問題。

    我們一直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唯一能做的,就是隨時撿拾、感受那些單純而又美好的“小幸福”。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