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愛心不設防 難免被蒙塵

2013-01-11  來源:北京晨報
[字體: ]

  1月8日,鄭州市一家母嬰店拿出5萬多元衣物進行義賣,打算籌集善款,幫助一位雙胞胎腦癱患兒的母親,但令他們沒想到的是,雖也有人留下千元善款沒拿任何商品,但更多的人光拿不給錢、多拿少給錢,一些顧客抱著一堆衣服,在捐款箱中投下10元、20元,還有的只投下幾個1元硬幣……一場義賣,看盡百態,令店主和患兒母親五味雜陳,直言很受傷。(1月9日《大河報》)

    愛心不設防,直接暴露于市井,是對社會心態估計不足,對活動的策劃不夠細致,將多元的社會單純化,難免遭遇市儈,導致愛心被揩油、被踐踏。

    人上一百,各樣各色。能有人為愛心而慷慨解囊,就有人對愛心不屑一顧。類似慈善義賣活動,因與商業結合緊密,更容易被民眾誤解。1元錢起價的義賣,如果缺乏有效的宣傳,在滿街都是“大跳樓、大放血”的現實語境中,僅依思維慣性,就會有人認為,“ 1元錢”不過是一次幅度較大的“大跳樓、大放血”而已。從另一方面講,善心不能以錢的多少而論,“ 20元也是獻愛心”存在現實合理性,新聞中,有人放下20元拿走200元的商品,能怪他沒愛心還是沒頭腦?愛心活動借商業發力,如果沒有良好的策劃和宣傳,本身就容易引起爭議。

    慈善義賣在國外具有多年的歷史,社會的接受度較高,并有成套的規則,已屬成熟的慈善方式。盡管如此,外國人在我國的慈善義賣也遭遇“中國式”的尷尬,一個月前駐廣州各國領事館的義賣活動,善款中竟有5000元假幣,說明慈善義賣這一舶來品,以外國人的方式也遭遇水土不服,而對此經驗不足的我們,更應該在活動之前做足功課。

    慈善義賣被揩油,愛心被蒙塵,與其怪罪社會愛心不足,愛心回饋缺乏,倒不如想想我們對慈善義賣和對社會心態有多少認識。一次受挫不應該否定一種慈善形式,更應加強探索與積累,用“教訓”來規避愛心蒙塵之羞,形成可供借鑒的慈善義賣方式。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