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期待“親閱群眾來信”從亮點走向常態

2013-02-27  來源: 人民網
[字體: ]

  北京市政府工作規則日前以文件形式正式向市民公布,其中在推進政務公開、健全監督制度、加強廉政建設等方面,均有非常細致的表述。比如不得用公款相互送禮和宴請、市政府領導要親自閱批群眾來信、領導外出不實行交通管制等。該規則于1月29日第一次市政府常務會議通過。

    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領導干部親聆民聲輿情,既是行政之需,也是底線作為。北京的工作規則出臺后,國內諸多媒體在評析這一新規時,均將“市政府領導要親自閱批群眾來信”拎為標題,在此處多有著墨——可見,稀松平常的“親閱群眾來信”,已經在一些地方成為奢侈品。也正因為知易行難,北京的地方新規才顯得切中時弊、順應民意。

    常理而言,群眾來信,起碼傳遞了三個信號:一是有問題、有訴求,沒事兒誰也不會通過來信的方式騷擾領導;二是面對問題或矛盾,民眾選擇了理性表達的路徑,合理合法地傳遞自己的聲音,不鬧事、不折騰,訴諸文字,遵循程序;三是體現了對權力及主政者的信任,沒有公信,何來“來信”?正因為相信職能部門或當地官員能協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會在紙墨之間真誠傾訴、善意溝通。

    而歷史上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干部自有善待群眾來信的傳統:譬如1978年到1980年,習仲勛同志主政廣東,曾接到許多要求平反的信件和電話。面對群眾來信,他不滿足于省信訪辦篩選后送來的少數信件,指示秘書賈延巖到信訪辦直接傾聽來訪者呼聲、到大街上看和抄寫平反冤假錯案的大字報。他曾多次強調,“人民來信來訪的實質是黨和政府同群眾的關系問題,這種關系越密切越好。扣壓群眾來信、阻止人民來訪,是割斷群眾和黨政機關的聯系,是封鎖中央的錯誤行為”。官民之間的良心互動,有時就是始于這些細節化的“來信”。

    北京規定“市政府領導要親自閱批群眾來信”,之所以成為輿情中的亮點,無非是兩個原因:一是物以稀為貴。這些年,部分領導干部離“泥土”越來越遠,沉不下身子、放不下架子,結果就是離民情民意越來越遠,離真情實感越來越遠。所謂“拍腦袋決定”、“人走政息工程”,基本上就是聽不得、聽不到群眾意見的結果。二是這樣的規定不負眾望,是權力秩序與倫理建設的大勢所趨。這三個月來,習近平新一屆領導班子的領導作風凸顯“親民”和“雷厲風行”兩大特點。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中央八項規定的引導下,地方以“親閱群眾來信”等形式落實深化,是踏雪留印、抓鐵留痕之舉。

    于行政效率而言,好的工作作風既是執行力,也是生產力。期待“親閱群眾來信”能真正從亮點走向常態,既有要求、也有問責,既有規定、也有監督,各地若都能“從善如流”,政聲民意才能和諧共振在同一個頻率。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