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充滿歧視的社會,不可能是公正的社會。教育部辦公廳日前發出《關于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服務工作的通知》,要求嚴禁任何形式的就業歧視。足堪欣慰的是,“三個嚴禁”當中首次提出:凡是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舉辦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招聘活動,嚴禁發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
據專家粗估,經審批列入211工程的院校約占全國普通高校總數的6%,其畢業生約占全體高校畢業生總數的8%左右。985高校較少,基本包含在211高校里。據了解,2013年中國高校約有699萬畢業生,以此計算,非211畢業生占了將近600萬,是絕對的主體。近年來,用人單位招人中的“非211歧視”愈演愈烈,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央企明文規定“非211”不招,眾多畢業生及家長雖然為此憂心忡忡,但在貌似公正的“規則”面前,又是無可奈何。
“非211歧視”到了何等地步?有一次,記者到長沙學院參與一次畢業生就業情況調研,一位女大學生說著說著淚流滿面,那一幕讓人終生難忘:“終于畢業了,我們滿懷希望參加招聘會求職,發現很多單位只收211畢業生的簡歷,還有很多招聘會門口干脆高掛標牌:非211高校畢業生請勿入內。”毫不夸張地說,“非211歧視”已經成了我們的社會公正之痛,但社會卻相當長時期對此熟視無睹!
反對“非211歧視”,教育部只是邁開了第一步。因為用人權掌握在地方政府和央企等手里,如果他們還是我行我素,教育部的“嚴禁”也就只能是“言禁”而已。一些地方政府和央企之所以為限招“211”辯護,是抱著一套套理由,比如抬高門檻減少人情,比如選拔優秀人才。所有這些羅列的理由,都只不過是加劇就業歧視、損害機會均等的借口而已,在社會公正這個大義面前顯得多么蒼白!
一個令人深思的現象是,大學畢業中“非211歧視”長達多年,但除了極少數大學校長、新聞媒體鼓與呼外,極少聽聞“非211”大學生有人出來鳴不平。更多的他們在沉默中接受現實,他們不知道應該有比現狀更加公正、合理的現實。
教育部這次通知中特別要求高校加強對畢業生的法制教育,“提高畢業生維權意識”。誠然,我們的大學生們不但要學習知識,還要善于維權,這樣才可能保障自己的權益,方可能成為合格的公民。就像反乙肝歧視一樣,大學畢業生們當勇敢地站出來,通過輿論監督、行政訴訟向非211歧視,向與戶籍、學歷、性別等掛鉤的一切就業歧視“叫板”!如此,“非211畢業生不得入內”式的歧視,方可早日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