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學會過馬路有多難?

2013-05-07  來源:新華網北京頻道
[字體: ]

 北京市對非機動車、行人秩序整治行動進入第二階段,盡管4月已處罰2萬起,但記者看到“不會過馬路者”仍然層出不窮。在各地整治、處罰措施悉數上陣的情況下,如何才能讓“中國式過馬路”走出屢治屢犯怪圈?

    違法者依然怪相層出

    6日一早,在北京地安門路口,協助執法的交通協管員趙心怡用手中的小旗和耳麥式喊話器不停阻攔、勸導闖紅燈的非機動車和行人。“每天這個路口都確保有5個協管員,但還是覺得人手不夠。”趙心怡對記者說。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4月份,北京市交管部門共處罰非機動車、行人違法2萬起,這也意味著每天有600多起“中國式過馬路”被處罰。為了加強執法力度,北京市按照統一標準為協管員配備了小旗,為150處示范路口配備了600套耳麥式喊話器,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不會過馬路者”仍然層出不窮。

    “車我不要了。”一位騎著非法加裝動力裝置三輪車闖紅燈的小伙子,被交警攔下后居然想棄車逃跑;不到20分鐘,又一位騎車帶人的男子被交警攔下后反復強調“是跟著前面機動車左轉,沒看見紅燈”,隨后便一語不發。

    記者在北京西單、長椿街、宣武門等路口看到,當有交警在的時候,行人基本上規規矩矩,而在沒有交警的情況下,闖紅燈依舊大有人在。“中國式過馬路”人群中男女老少均有,在受訪的路人中,對于整治“中國式過馬路”有叫好配合的,也有嗤之以鼻蠻不講理的,記者了解到,此前甚至還有被罰者辱罵、毆打交警。

    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巡警支隊勤務指導隊負責人韓鋼對記者說,他所執勤的區域內,約有10%的“中國式過馬路”違法者有辱罵、毆打交警等妨礙執行公務的行為。“最嚴重是不聽勸阻、不服處罰的行人毆打交警。”對此韓鋼指了指路邊的警車說,“現在一旦發現有侵犯民警、協管員人身權益的行為,我們都會及時有效處置,做到巡警和交警聯動聯勤。”

    整治處罰各有各的招數

    素質并非唯一原因,罰款不是主要目的,教育勸導也非萬能,在各地整治非機動車和行人“中國式過馬路”過程中,各種招數已悉數上陣。改善道路交通設施、調整交通信號燈配時、增加志愿者值守、將違法納入誠信體系等措施,都成為近期全國各地的整治手段。

    深圳除了對行人闖紅燈一律處20元罰款外,還可以讓受罰者選擇穿“綠馬甲”站崗半小時維持交通秩序;石家莊在大路口對群體闖紅燈的,僅處罰前三名帶頭者,在小路口則對闖紅燈行人處50元以下罰款,拒繳罰款者,交警將對其采取多種手段進行深入教育;杭州市在加強處罰教育非機動車和行人的同時,已開始著手對城區嚴重“失調”的紅綠燈進行調查。

    在北京,交管部門已全面排查294處交通設施,完善178處,同時對部分路口交通信號燈進行優化,增加行人過街時間,進行保障性微調。但盡管如此,有很多非機動車和行人依然難耐等紅燈時間。在北京宣武門和長椿街路口,紅燈時間最長可達2分30秒,不少行人都難以忍耐,紛紛闖燈。

    “要是沒有協管員,路口的秩序還是難以得到保證。”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西城交通支隊西四大隊協管員楊長青說:“雖然現在大家的意識提高了,但仍然需要大量投入人力來管理才行。”記者發現,不僅有的路口紅燈時間太長,有些重要路口由于未設或少設協管員崗位,警示和管理作用有限,闖燈行為難以遏制。

    能否走出屢治屢犯怪圈

    記者6日在北京多個路口發現,交警在與不在,非機動車和行人秩序大不一樣,有些路口交警前腳離開,行人后腳就再次闖燈。而在改裝的三輪車、四處亂竄的電動車成為“中國式過馬路”又一主力的情況下,如何加強處罰、教育齊抓共管,已成為嚴峻考驗。

    嚴格執法能否震懾“中國式過馬路”?“教育處罰兩手抓”能否保持長效機制?

    “我們也不能在路口攔上繩子,強行阻止行人闖紅燈,那樣沒法保證安全。”楊長青說,“還是希望借助我們自己和媒體宣傳的力量。”

    很多人對于全國多地前幾年開始大力強化的每月11日的“排隊日”印象深刻,北京等地排隊候車、買票的秩序明顯好轉,“中國式過馬路”能否在處罰、教育共同作用下也慢慢改變?北京72歲的閔阿姨建議,對于“中國式過馬路”行為一方面要加大處罰力度,另外還是要長期深入地宣傳教育,特別是增強行人的法制意識,不要“一陣風”似的執法。

    對于如何保持整治的長效機制,作為一名長期辦理交通案件的法官,北京市海淀區法院民六庭法官王肖對行人違法有著更深的理解。在她看來,“中國式過馬路”久治不愈,除了扎根國人心中“法不責眾”的心理,更多是因為一些人對交通規則的“中國式”理解——交規是用來約束機動車的,而行人可以例外。

    但是,2004年開始施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車輛、行人應當按照交通信號通行,這一常識性的法律規定并非是公眾誤讀的“單方保護行人”的法律。

    對此,北京市交管部門表示,對非機動車、行人秩序整治行動將長期展開,5月6日僅僅是進入第二階段,在這一階段,不僅將規范嚴格執法、發揮交巡警聯勤效能,還將強化志愿者行動,這不僅體現在上崗值守時間的增加,還包括加強開展針對性宣傳教育。“主要還是要靠我們進行勸導,雖然有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有人打罵,但我們一線協管員也能給行人更多警示和教育。”趙心怡說。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