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家池莉的一條微博引來了熱議。微博上說:“地鐵里,外國人對乘客微笑,微笑的回報率99.9%。我的一位朋友做了一個實驗,連續多天,進地鐵就對人微笑,微笑的回報率0%。”真的是這樣嗎?7月3日,記者走上街頭,進行了一場特殊的“微笑測試”。面對記者的笑,許多人回以防備或警惕的眼神,但也有少數路人對記者微笑相對,還有人關切地問記者:“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問題?”(7月4日《廣州日報》)
提起微笑,讓人不覺想起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那來自全世界的2008張笑臉。微笑是人類表示親和力的共同語言,一個不經意的微笑可以給人一份溫暖,甚至是激勵。然而,生活中的人們表情略顯冷淡,似乎失去了微笑的“本能”,這是否就意味人們變得冷漠了呢?
實際上,無論是作家池莉還是記者的“微笑測試”,其受眾對象都是陌生群體。在這個連警方都曾忠告“不要同陌生人講話”的現實生態里,微笑這樣的親善之舉自然會變被我們壓在表情庫存的“箱底”。陌生人相處時,我們常常首先想到的是防備,擔心自己會不會受騙,或者遇上不可預料的麻煩事。也所以,別說是微笑,就是連過去習以為常的見義勇為和助人為樂愈發珍稀。某種意義上,生活中微笑表情的稀少,折射公眾對陌生人的普遍戒備心理。
戒備是因為缺乏信任,缺乏信任是因為我們對待陌生人缺乏真誠。今年初,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發布的《社會心態藍皮書》指出,中國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程度在進一步擴大,社會總體信任程度的平均得分為59.7分,進入到“不信任”水平。七成人不相信陌生人。很難想象,我們會對一個自己不愿信任的人投去微笑的表情。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時下這個熟人社會里,“熟人好辦事”已經成為至理哲學。無論是上學、看病、買房、買票……許多事情有個熟人和沒有熟人完全不一樣。也所以,在國人的社會活動中,往往只是在實在找不到熟人的情況下,才不得不去同陌生人接觸。這從另一個層面也反映出,當熟人被視為信任的保障時,實際反證社會的誠信度不高。
微笑是人類自發釋放善意的表示,當然也是為一種社會交際。這種交際盛行的前提是,陌生人之間不再有堅硬的戒備隔膜。而要想消除這樣的隔膜,待人真誠是前提。顯而易見的是,對他人尤其對是對待陌生人時的真誠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剛需”。換言之,當真誠成為一個社會的“富礦”時,發自內心的微笑才會更加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