虱子多了不咬,欠債多了不愁。國家審計署日前發布地方政府本級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公告顯示,36個地區2012年底債務余額共計3.85萬億元,比2010年增加4409.81億元,增長了12.94%。15個省會城市中有9個本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超過100%,最高的達188.95%,如加上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債務率最高的達219.57%。(6月1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一方面,橋多了,路寬了,街景亮了,城市更加宜居;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欠下巨額債務,幾近于破產,危機重重。道理很簡單,發展就要有本錢,企業如此,政府也如此。國有企業有銀行支持,民營企業只能靠民間借貸。兩條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一個“陽關道”,一個“獨木橋”。政府舉債發展,類似于國有企業銀行貸款,根本沒有后顧之憂。不怕債多,就怕沒債。現在,審計署的審計報告表明,一些地方政府的債務率畸高,應當引起足夠的警惕。
一方面,教育醫療住房等民生支出逐年加大,老百姓的確沐浴了財政的陽光普照;另一方面,政府機關的“三公”支出依然龐大,官員福利和隱形收入依然令人不滿,社會管理成本依然巨大。近些時日,各地“火箭提拔”被披露,讓為人民服務的“公仆”“公務員”變得有些名不副實。有網友戲謔,百年前是八國聯軍瓜分中國,百年后是公務猿瓜分中國。以“富二代”的固化為特征,大大加劇了貧富分化的危險性。從一定意義上說,如今基本進入了有錢通吃的時代,沒有權的,只要有錢,真真白白演繹了“有錢能使鬼推磨”的一幕幕丑劇。
對于導致地方政府大肆舉債的原因,專家認為:一是要干事,但沒錢。現在財稅體制,使地方政府尤其是地、縣級政府,其收入和支出嚴重不對稱,要干事就必須借債。二是考慮到借的是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銀行及國有商業銀行的錢,屬于“政銀”合作,都是國家的,也沒有放在自己腰包,想當然地認為可以多借一些。三是寄希望用預期土地收入還債,或者招商引資后還債。四是監督不力。我國財政金融領域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體制改革遠未到位,監督手段明顯欠缺。結果,債務償還過度依賴土地收入,高速公路、政府還貸二級公路等,風險巨大;一些地方通過信托、BT和違規集資等方式變相融資隱蔽性強、籌資成本高,產生新的風險隱患;還存在違規擔保、違規融資、改變債務資金用途、債務資金閑置等問題。
地方政府債多為何“一身輕”?一些地方政府的領導風險意識差是主要原因。以GDP、城市建設、形象工程為傳統政績導向的問題普遍存在。他們為官主要考慮當下政績,明天之事明日再說,保不準即將升遷或調整更好崗位走人,并且越是在可見時間里可能提拔的人,借錢越無所顧忌,“我走以后哪管它洪水滔天”。
發展的關鍵就是可持續。債多不愁,這是騙人的鬼話。透支未來是要付出慘重代價的。那些憑借欠下舉債的官員,也許坦然的很,但是老百姓每每噩夢不斷。顯然,這是我們不能答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