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陽化工企業污水直排資江,政府下文2年無法關停。然而,此事經公益名人微博轉發后,很快得到省環保廳官員響應,不到5小時,排污企業被停產整治。(7月4日《瀟湘晨報》)
5小時微博 “秒殺”跑了2年的公文,說得不客氣一點,這就是遞狀子沒有用、攔轎喊冤顯神效。早在2011年,邵陽市環保局就下發過通知,要求對企業實施全面整治,但這些企業仍在生產排污;今年7月2日,從上午11點多到下午3點多,邵陽市雙清區化工廠污染問題經過媒體發布、公益人士轉發、網友關注、環保廳官員介入、當地環保部門整治、微博回應等過程——5個小時內解決了兩年也沒能解決的環境問題。結果令人歡欣鼓舞,但過程和手段卻令人百感交集。
污染問題要么沒人查沒人管,查了管了又沒人落實,這就是中國基層環保的某種現狀。公文跑了兩年,抵不過微博上幾個小時的來往,這事兒多少不能算是喜事。一者,它是基層環境執法孱弱的代言。你查你的,它排它的,環保局也不是神仙,要食人間煙火,要看人家眼色,地方政府如果睜眼閉眼,企業自然更為囂張。道理不復雜,在排污鏈上,有地方GDP在陪綁,誰能當真硬氣起來呢?這是中國基層污染久治不愈的最根本邏輯。
二者,它是基層公共監督路徑不暢的樣本。2年的公文就算是以龜速前進,總還有其他民意通道,再不濟,還有地方人大這個靠山。但為什么連“外人”都看不下去的事情,在邵陽就是久拖不決?常態的事件處理機制究竟梗阻在何處?
沒有程序正義的目的正義終究是面目可疑的。公益人士的關注、湖南省環保廳官員的推動,以及微博上的民意造勢,都是帶有相當大偶然性的要素。這其中任何一個環節不力或不應,關停的事實就不會喜感地出現。但問題是,當黑色、紅色、綠色的工業廢水從湖南邵陽市雙清區龍須塘五六家化工企業排出的時候,公權的傳統程序可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嗎?
有人說,圍觀改變中國,微博改變世界。但如果“微話語權”可以僭越傳統事件處理機制而“一枝獨秀”,那么,權力與監督機制一定出了問題。沒人懷疑微博的傳播效率,但如果公平正義必須要以“聲勢浩大”的姿態才能實現,秩序與規則的天平,還在水平線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