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年中,中國經濟走勢引人矚目。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6日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他指出,既不能因經濟指標一時波動而改變政策取向,影響來之不易的結構調整機遇和成效;也不能對經濟運行可能滑出合理區間、出現大的起伏缺乏警惕和應對準備。
總理的這番話透露出,做好當前經濟工作,既要有“戰略定力”,也要有“底線思維”。
剛剛公布的半年經濟成績單顯示,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也出現了多年未有的錯綜復雜局面。面對有利條件與不利因素并存、增長動力與下行壓力交織的形勢,用好“戰略定力”和“底線思維”這兩手,才能抓住經濟工作的“牛鼻子”。
所謂“戰略定力”,就是要對經濟大勢有準確的認識和判斷。國內外經濟發展表明,經濟運行出現一定波動,有客觀必然性。對經濟指標的一時波動要高度關注,但不能慌了手腳。手腳一慌,方寸一亂,就容易滑向傳統發展方式的老路,單純依賴政府投資的刺激政策,那將為經濟長遠發展種下更多苦果。
從經濟發展的周期性和階段性看,我國經濟已經到了必須依靠轉型升級才能保持持續健康發展的時候,不下力氣調結構,經濟發展就沒有后勁;不下工夫推進改革,經濟發展就難有動力。心中有了這桿秤,有了這樣的定力,就能把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統籌考慮,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趟出一條路子。
所謂“底線思維”,就是要保持經濟發展在一個合理區間,避免經濟大起大落。對中國經濟而言,什么才是合理區間?針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這個區間的下限是穩增長、保就業,上限就是防范通貨膨脹。經濟發展總是受不同因素影響,在不同發展時段,上下限可以有所不同。對今年來說,任務就是要完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增強這一底線思維,就能更好地把握政策框架。當經濟運行逼近上下限時,宏觀政策要側重穩增長或防通脹,與調結構、促改革的中長期措施相結合,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經濟形勢越復雜,越考驗應對能力,需要見微知著、趨利避害。如此,我們就不僅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更能贏得中國經濟當前和長遠發展的“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