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教師節,“人在江湖,不得不送”?

2013-09-06  來源:新華網
[字體: ]

 教師節臨近,該不該給老師送一份禮物表達心意,送什么、怎么送,成為這幾日不少學生和家長糾結的話題。有媒體報道,今年的教師節,購物卡、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奢侈品紛紛現身送禮清單,不少家長坦言,“人在江湖,不得不送”。

    盡管教育部有通知在先,要求“節儉過教師節”,但擔心孩子受冷落的從眾心理,讓不少家長心存疑慮,陷入“不敢不送、不能不送”的尷尬境地。年年歲歲“節”相似,歲歲年年“禮”不同,要送出新意,送出“分量”,家長們不得不煞費苦心,從前些年的一張小卡片、一捧鮮花,到如今的購物卡、豪華月餅,甚至珠寶首飾、美容禮券等奢侈品,奢靡之風愈演愈烈。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在教師節向含辛茹苦的老師表達一份感恩之情,合情亦合理。但是,節節攀升的送禮行情又讓教師節的“感恩”情懷變了味道。家長送禮的輕重成為學生間攀比的談資,送禮者趾高氣揚,不送者灰頭土臉,“潛規則”成了校園里的“明規則”,銅臭味讓“一方凈土”受到玷污。

    “不敢不送”,折射出家長對手握教育資源者的畏懼心理,也不外乎希望通過“送禮”使孩子得到特殊照顧的功利主義思想,但對多數老師而言,最希望收到的禮物卻是“孩子的微笑和進步”,豪華的送禮清單讓單純的師生關系演變成赤裸裸的交易,其中的信息不對稱也令人沉思。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是教師的職業準則和處世道德。在傳道授業之余,以自身之清正示范于學生,亦是“教師”一詞的應有之義。校園是進入社會的排練場,倘若家長對老師大行送禮之道,教師借節慶笑納豪禮,難免會對處在人生關鍵期的學生內心產生負面的“投射”,使其人生觀、價值觀發生“跑偏”。

    針對近年來愈演愈烈的送禮之風,今年教師節前,許多地方都出臺了規定,明文禁止教師在教師節、中秋雙節期間收禮。但避免“潛規則”盛行,靠制度更要靠自覺,若無敬畏之心,只會有更多的“變相送禮”暗潮涌動。教師是勤儉美德的示范人,而非攀比奢靡的實踐者。每個人都是“大環境”的促成者,一方面教師應嚴于律己,拒開“后門”,不讓送禮者有可乘之機,另一方面,家長也需摒棄“大環境使然”的心理,充分信任教師的職業操守,用“心意”表達感恩之情,點到為止。

    尊師重道重在平時,而非教師節時的“突擊表達”,古時程門立雪的典故,源自學子對為師者發自內心的尊重,一言不發卻足以流傳千古。如果教師節成了“送禮節”,送出一份厚禮,卻失掉一份相互間的尊重,對教師和家長而言,不啻為一場“雙輸”的交易。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